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价值观条款”的规范配置及其优化——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路径的完善 被引量:2
1
作者 瞿灵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6,共13页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入法的产物,“核心价值观条款”已经成为现行法上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规范形态。“核心价值观条款”的规范配置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入法的关键。科学的规范配置需要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入法的产物,“核心价值观条款”已经成为现行法上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重要规范形态。“核心价值观条款”的规范配置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入法的关键。科学的规范配置需要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本质和不同类型规范的功能定位。现行法中的“核心价值观条款”在规范配置上虽采取了包括立法目的条款、国家目标条款、倡导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说明性法条等多种规范类型,但其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应在完善既有规范配置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规范配置形态。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法律规范的类型及表达形式等多重限制,以“核心价值观条款”为标志的显性入法存在入法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法的价值基础融入法律内在价值体系的隐性入法可摆脱显性入法面临的限制,极大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应强化隐性入法与显性入法的结合,合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条款 规范配置 显性入法 隐性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效力与适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明瑞 瞿灵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指导性案例中具有后案参照力的内容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不同内容所具有的后案参照效力并不相同,有制度性参照与非制度性参照之别。制度性参照的对象是体现为裁判要点的裁判规则,非制度性参照的对象是具有主观性的裁判方法、法律思维、事... 指导性案例中具有后案参照力的内容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不同内容所具有的后案参照效力并不相同,有制度性参照与非制度性参照之别。制度性参照的对象是体现为裁判要点的裁判规则,非制度性参照的对象是具有主观性的裁判方法、法律思维、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方法等。制度性参照具有强制性,其参照方式是全有或全无的规则式的参照;非制度性参照不具有强制性,其参照方式是原则式的参照。裁判规则仅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参照力。作为后案与指导性案例相似性判断标准的案件事实必须是经法庭审理认定的、经抽象处理的、与案件争点相关的必要事实。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提炼裁判要点具有合理性,但未来应赋予案件审理法官初步提取裁判要点的权力,而且裁判要点的提炼不宜超出案件的争点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制度性参照 非制度性参照 裁判要点 相似性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财产的概念共识与法律属性——兼论《民法总则》第127条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74
3
作者 瞿灵敏 《东方法学》 CSSCI 2017年第6期67-79,共13页
虚拟财产和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是虚拟财产纠纷法律适用的连接点和法律规则体系构建的基点。既有研究受"虚拟财产"中"财产"一词的误导,直接将虚拟财产定性为财产权的客体并将其置于"物债二分"的财产权... 虚拟财产和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是虚拟财产纠纷法律适用的连接点和法律规则体系构建的基点。既有研究受"虚拟财产"中"财产"一词的误导,直接将虚拟财产定性为财产权的客体并将其置于"物债二分"的财产权体系之下的研究进路存在比较严重的物法思维倾向。"物债二分"体系并非财产权体系的全部,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也并非当然地属于物权或债权的客体。超越"物债二分"的财产权体系,可以发现虚拟财产并非单一权利的客体,同一虚拟财产可能同时为多种权利之客体,虚拟财产权也并非单一的权利而是包含多种权利的权利束。虚拟财产作为多元权利的客体属性是由其信息本质所决定的,同一信息的不同内容可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权利。《民法总则》第127条将虚拟财产定位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但并未指明其属于何种权利的客体,这为虚拟财产作为多种权利客体的定位提供了解释论的基础。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虚拟财产权纠纷时应根据个案被侵害的法益判断被侵害的虚拟财产是作为何种权利之客体进而选择相应的裁判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财产 法律属性 物债二分 权利客体 《民法总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裁判视野中的祭奠权:性质、行使与法律保护 被引量:21
4
作者 瞿灵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90,共9页
祭奠权属于法定权利之外的新型权利,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身份特征的人格权而非身份权。祭奠权主体不限于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之外与死者生前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人,死者的直系非近亲属,以及死者子女的配偶或死者配偶的父母都属于祭奠权的... 祭奠权属于法定权利之外的新型权利,其在性质上属于具有身份特征的人格权而非身份权。祭奠权主体不限于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之外与死者生前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人,死者的直系非近亲属,以及死者子女的配偶或死者配偶的父母都属于祭奠权的主体。祭奠权中对身份性要求较高的权益的行使具有顺位上的要求,其顺位应该以亲等为依据进行构建。现行民事立法实质上确立了对法定权利与非法定权利不同的保护模式,法律对法定权利的保护侧重的是力度,而对非法定权利的保护则侧重其密度。祭奠权在被上升为法定权利之前,不能够获得与法定权利同等的保护,只能够诉诸基本原则、一般条款等不确定概念,并借助自由裁量权和类型化的思维获得法律最低限度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奠权 新型权利 身份性人格权 权利顺位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望权的理论反思与规则重构——兼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探望权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20
5
作者 瞿灵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2-130,共9页
探望权在本质上是自然人享有的以合理方式对不与其共同居住的近亲属进行探望的身份权。《婚姻法》第38条第1款的规定仅仅是探望权存在的一种情形,将其理解为探望权唯一的请求权基础,不仅会遮蔽其他情形中的探望权,还会使得法院在新型探... 探望权在本质上是自然人享有的以合理方式对不与其共同居住的近亲属进行探望的身份权。《婚姻法》第38条第1款的规定仅仅是探望权存在的一种情形,将其理解为探望权唯一的请求权基础,不仅会遮蔽其他情形中的探望权,还会使得法院在新型探望权纠纷中陷入裁判困境。与其他身份权一样,探望权也具有身份关系内的相对性和身份关系外的绝对性,相应地,探望权具有在身份关系内部的相对效力和身份关系之外的绝对效力。探望权具有义务属性,权利人不得通过协议预先放弃,探望权的行使具有专属性,不得由他人代为行使。鉴于探望权广泛存在于《婚姻法》第38条第1款规定的以外情形,未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应将探望权从"离婚"一章移到"家庭关系"一章,并将存在于不同身份关系之中但具有相同的权利属性和内容的探望权从不同身份关系中抽取出来进行统一的规则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望权 近亲属身份关系 行使规则 规范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化人格权的保护:损害赔偿与保护路径——基于现行民事立法的回应 被引量:9
6
作者 瞿灵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00,共12页
商品化人格权受保护的逻辑前提是人格要素的呈现方式与商业活动本身所具备的"双重合法性"。在侵害商品化人格权的案件中,权利人的精神损失主要通过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在数额计算方面应以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为依据并兼顾人格... 商品化人格权受保护的逻辑前提是人格要素的呈现方式与商业活动本身所具备的"双重合法性"。在侵害商品化人格权的案件中,权利人的精神损失主要通过推定的方式进行认定,在数额计算方面应以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为依据并兼顾人格平等;权利人的财产损失也主要通过人格要素的可商业利用性进行推定,对于名人而言还可利用商业代言合同间接证明,在损失的数额计算上除传统的拟制授权金、不当得利剥夺和不法管理外,商业代言合同越来越成为经济损失计算发展的新动向,依据商业代言合同与损害之间的相关度的不同,商业代言合同可能具有直接适用、参考适用或不予适用的效力。《侵权责任法》第2条与第20条的联合适用,能够为商品化人格权的保护提供请求权基础、责任承担方式和赔偿数额的计算标准,较之于《民法通则》、知识产权法和竞争法的保护路径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化人格权 精神利益 物质性利益 损害赔偿 保护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商品化人格权 被引量:12
7
作者 瞿灵敏 《东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商品化人格权是人格权中财产性要素被发掘和承认的产物。人格权的商品化是商品化人格权产生的前提,但是商品化人格权并非人格权商品化的当然结果。在所有的人格权类型中,只有标表性人格权适合作为商品化人格权的客体。依据商品化人格权... 商品化人格权是人格权中财产性要素被发掘和承认的产物。人格权的商品化是商品化人格权产生的前提,但是商品化人格权并非人格权商品化的当然结果。在所有的人格权类型中,只有标表性人格权适合作为商品化人格权的客体。依据商品化人格权产生的方式可以将商品化人格权分为"自赋型商品化人格权"、"他赋型商品化人格权"和"混合型商品化人格权"三种类型。商品化人格权的认定仅具有个案效力,但在先的认定对于确定权利人是否具有商业化的意愿具有参考价值。商品化人格权中财产性要素归属于人格权主体的正当化基础是人格自由。对于商品化人格权的保护应该依据商品化人格权的类型分别设计,而不宜采取拟制授权金和无因管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化人格权 财产性要素 人格权侵权 救济 损害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与惩罚性赔偿补偿性之批判——兼论精神损害赔偿与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21
8
作者 瞿灵敏 《东方法学》 CSSCI 2016年第2期32-44,共13页
作为大陆法系固有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侵辱之诉",大陆法系各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均是从普通法进行法律移植的产物。源于普通法的惩罚性赔偿一经移植到大陆法系,便与精神损害赔偿发生了制度上的分野,... 作为大陆法系固有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侵辱之诉",大陆法系各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均是从普通法进行法律移植的产物。源于普通法的惩罚性赔偿一经移植到大陆法系,便与精神损害赔偿发生了制度上的分野,不再具有对精神损害的补偿功能。试图通过论证惩罚性赔偿的补偿性来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大陆法系的构建提供正当化基础和通过发掘精神损害的惩罚性以培育"本土威慑"的观点都不值赞同。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功能均不相同,两者可以在同一案件中一并适用。侵权与违约竞合案件中的违约精神损害可通过违约之诉进行救济;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合同中的违约精神损害属于履行利益的损失,应通过违约之诉予以救济。现行法上的惩罚性赔偿已经超出了《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产品侵权领域并扩张至合同法领域,建议未来民法典应设置惩罚性赔偿的一般条款并将其置于债的总则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损害赔偿的惩罚性 惩罚性赔偿的补偿性 违约精神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导性案例类型化基础上的“参照”解读——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12
9
作者 瞿灵敏 《交大法学》 2015年第3期86-99,共14页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对处理类似案件的后案法官所具有的"参照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应该对其作单一维度的解读,而应该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其作多维的解读。法条重述型的指导性案例仅具有辅助说理的参考力;释法型...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对处理类似案件的后案法官所具有的"参照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应该对其作单一维度的解读,而应该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其作多维的解读。法条重述型的指导性案例仅具有辅助说理的参考力;释法型指导性案例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造法型指导性案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拘束力。展望指导性案例的未来发展,法条重述型的指导性案例因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指导品格,未来宜将其归入《最高法院公报》的典型案件之中;造法型的指导性案例因为具有司法造法的色彩,在遴选时应该更加审慎,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所做出的生效裁判不宜被遴选为造法型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也不应当享有入罪方面的刑事造法型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司法解释 参照 类型化 裁判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