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绵铁和可渗透反应墙的遗留金矿地下水复合污染修复
1
作者 胡璟 王婉玉 +3 位作者 刘鑫 瞿宏璟 喻大松 陈龙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9-279,共11页
为了探究海绵铁对遗留金矿复合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和应用潜力,以海绵铁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试验、复配试验、动力学与热力学试验和柱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海绵铁对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砷(As)、氰化物(CN-)的去除效果及其应用于可渗透反应... 为了探究海绵铁对遗留金矿复合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和应用潜力,以海绵铁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试验、复配试验、动力学与热力学试验和柱试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海绵铁对复合污染地下水中砷(As)、氰化物(CN-)的去除效果及其应用于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绵铁对As和CN-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复配比例为海绵铁7.50 g、陶粒14.06 g、中粗砂71.25 g、活性炭0.94 g时,对地下水中As和C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75%和91.12%;其伪一阶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1.94±0)和(0.11±0)h^(-1),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19±3.55)和(5.02±0.76)mg/100 g;按海绵铁∶陶粒∶中粗砂∶活性炭=0.06∶0.22∶0.67∶0.05(体积比)填充,在孔隙度为0.331、流量为662.4 g/d、流速为15.08 cm/d的条件下,出水中As和CN-的浓度稳定且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Ⅳ类限值。该研究对推动海绵铁复配材料在PRB技术中的应用和修复遗留金矿污染的地下水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复配材料 可渗透性反应墙 地下水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某小型铜矿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估
2
作者 胡璟 王婉玉 +1 位作者 瞿宏璟 谷婧娴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115-122,128,共9页
对湖北省东南部某铜矿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并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等标准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生产区土壤、生活区土壤和地下水的pH值分别为5.59... 对湖北省东南部某铜矿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并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等标准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生产区土壤、生活区土壤和地下水的pH值分别为5.59~10.45、7.53~8.26和6.30~7.60;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均未超标,符合Ⅳ类标准限值;南侧水库地表水除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外,其他指标均达标。研究结论表明,该地块整体环境质量良好,可满足未来规划用地要求,无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地块 土壤污染 调查评估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纳米颗粒修复镉铅铬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婉玉 彭聃 +2 位作者 佘健 刘元元 瞿宏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4-153,共10页
文章利用FeS纳米颗粒对人工配制的高、中、低3种水平的镉铅铬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对氧气和FeS纳米颗粒投加量等关键因素对土壤修复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氧气对稳定化过程影响不大;对于低浓度污染土壤,土壤中Cr(Ⅵ)含量... 文章利用FeS纳米颗粒对人工配制的高、中、低3种水平的镉铅铬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对氧气和FeS纳米颗粒投加量等关键因素对土壤修复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氧气对稳定化过程影响不大;对于低浓度污染土壤,土壤中Cr(Ⅵ)含量和浸出液中Cd、Pb、Cr(Ⅵ)、总Cr浓度一般可达标,可不进行处理;对于中浓度污染土壤,当FeS与(Cd+Pb+Cr(Ⅵ))的摩尔比为2∶1时,可将土壤中Cr(Ⅵ)含量可降低至标准值以下,但浸出液中的Pb无法得到较好的稳定化,按PO_(4)^(3-)与Pb的摩尔比为8∶1复合投加磷酸盐后,浸出液中Cd、Pb、Cr(Ⅵ)、总Cr浓度均可降至标准值以下;对于高浓度污染土壤,当FeS与(Cd+Pb+Cr(Ⅵ))的摩尔比在2∶1及以下时,FeS对土壤中的Cr(Ⅵ)的还原效果存在波动,达标存在难度,与磷酸盐复合投加可有效稳定高浓度污染土壤浸出液中的Cd、Pb、Cr(Ⅵ)和总Cr。经FeS NPs和磷酸盐稳定化处理后,土壤中生成了Pb_(3)(PO4)_(2)、CdS、PbS、Cr(OH)_(3)、[Cr,Fe](OH)_(3)和Fe_(3)(PO4)_(2)等沉淀物,3种重金属形态由可交换态等形态向稳定性较高的残渣态转化,释放迁移到环境的可能性减小,对环境的风险降低。修复后的土壤pH呈弱碱性,利于土壤中Cr(Ⅲ)、Cd和Pb的长期稳定;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体系保持还原环境,可有效防止Cr(Ⅵ)的再次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铅铬 FeS纳米颗粒 磷酸盐 土壤修复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