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麦草体内POD和PPO活性及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群对不同浓度菲污染的响应 被引量:5
1
作者 盛月慧 刘娟 +3 位作者 高彦征 高曦 朱雪竹 彭安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59,共9页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不同浓度菲污染对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和种群特性的影响,并探讨黑麦草体内和菲代谢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菲污染对黑麦草茎叶部POD... 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不同浓度菲污染对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和种群特性的影响,并探讨黑麦草体内和菲代谢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菲污染对黑麦草茎叶部POD和PPO活性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对根中POD活性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对根中PPO活性则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此外,随着菲污染浓度提高,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从黑麦草体内分离纯化的23种内生细菌分属于6大类群13个属。对不同浓度菲污染条件下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优势种群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麦草体内的优势种属是Kocuria属、Staphylococcus属、Rahnella属和Stenotrophomonas属,其中,Stenotrophomonas属和Staphylococcus属在高浓度菲污染条件下成为最优势种属。进一步验证各内生细菌对菲的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各内生细菌皆可耐受高浓度菲污染,且大部分菌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生长,对菲有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种群特性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及其在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娟 凌婉婷 +2 位作者 盛月慧 顾玉骏 高彦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12-2117,共6页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从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威胁人群健康。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很多根际细菌可通过成膜作用在植物根表形成细菌生物膜,协助植物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或促进植物生长。有机...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从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威胁人群健康。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很多根际细菌可通过成膜作用在植物根表形成细菌生物膜,协助植物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或促进植物生长。有机污染物在被植物根系吸收的过程中,多需经过根表细菌生物膜这一特殊界面。综述了根际细菌在植物根表的成膜作用,以及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对污染物根际环境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了利用根表功能细菌生物膜调控植物吸收有机污染物的可行性,试图为防治土壤有机污染、降低作物污染风险、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表 功能细菌 细菌生物膜 植物吸收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芘对蚕豆的氧化胁迫和DNA损伤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曦 盛月慧 高彦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73-1881,共9页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菲、芘对蚕豆的氧化胁迫;利用彗星实验分析了菲、芘对蚕豆 DNA 的损伤效应;将蚕豆幼苗...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的代表物,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菲、芘对蚕豆的氧化胁迫;利用彗星实验分析了菲、芘对蚕豆 DNA 的损伤效应;将蚕豆幼苗根经抗氧化剂维生素 E 预处理后,暴露于菲、芘污染,研究了 DNA 损伤与氧化胁迫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条件下菲、芘污染导致蚕豆幼苗SOD、POD、CAT 活性提高和 MDA 含量上升,且 MDA 含量与菲、芘浓度均显著正相关;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随菲、芘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0--50 mg·kg-1菲污染条件下彗星图像尾矩(TM)值从46.41μm(阴性对照)增加到122.04μm(50 mg·kg-1菲污染处理),增大了162.96豫。50 mg·kg-1芘暴露下 TM 值从阴性对照的44.30μm 增至110.36μm,增大了149.21豫。经抗氧化剂维生素 E 预处理,蚕豆的 DNA 损伤程度减小。综上可知,菲、芘对蚕豆产生氧化胁迫并造成根尖细胞 DNA 损伤,菲、芘诱导的 DNA 损伤与氧化胁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胁迫 DNA 损伤 彗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彗星试验研究菲对蚕豆DNA的损伤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曦 盛月慧 +2 位作者 高彦征 陈则友 胡小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5-520,共6页
以蚕豆(Viciafaba)为对象、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开展彗星试验,用KometVersion6.0软件进行彗星图像分析,并选择评价参数研究PAHs污染的DNA损伤效应。以Olive尾动量(OTM)作为DNA损伤的评价参数,细胞彗星试验中蚕豆根尖DN... 以蚕豆(Viciafaba)为对象、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开展彗星试验,用KometVersion6.0软件进行彗星图像分析,并选择评价参数研究PAHs污染的DNA损伤效应。以Olive尾动量(OTM)作为DNA损伤的评价参数,细胞彗星试验中蚕豆根尖DNA的损伤程度随菲质量浓度(0~0.6mg·L^-1)升高而显著增大。最高浓度组(0.6mg·L^-1)OTM值比阴性对照增加132.63%,存在剂量依赖性,表明菲能诱导蚕豆根尖DNA损伤。在培养液中菲质量浓度为0.1mg·L^-1条件下培养蚕豆,0—12h时DNA损伤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大,12h时OTM值为38.82+4.48;12~24h时DNA损伤程度则随时间延长而趋小。为确定菲污染导致DNA损伤的途径,进行非细胞彗星试验,结果表明,0.05mg·L^-1菲即可造成显著DNA损伤(OTM值为22.27±0.42),且DNA损伤程度随菲浓度提高而增大。菲对蚕豆根尖细胞可能存在直接的DNA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彗星试验 蚕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