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地区地铁车站换乘改造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储军 王立新 +2 位作者 胡瑞青 汪珂 白阳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109,共9页
以西安地铁5号线新建南稍门站对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研究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的空间施工力学行为,重点论证既有地铁车站侧墙开洞工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换乘厅基坑开挖卸荷是引起邻近雨污... 以西安地铁5号线新建南稍门站对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研究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的空间施工力学行为,重点论证既有地铁车站侧墙开洞工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换乘厅基坑开挖卸荷是引起邻近雨污水管及既有地铁车站上抬变形的主因,而侧墙开洞后板墙支承约束减弱是导致孔洞顶部发生下沉变形的关键工序;(2)侧墙开洞后洞顶由受压区转变为受拉区,且洞口周边竖向压力突增,而侧墙弯矩变化幅度较小,故侧墙开洞应遵循"化整为零,随挖随支"的原则,即加强圈梁应尽快封闭成环,以抵抗由于侧墙开洞所引发的周边结构复杂的内力形式;(3)随着侧墙开洞跨度的增加,既有线车站的变形和内力均显著增大,而横通道水平净距对既有线车站的变形和内力影响较小,因此破除既有线侧墙方案建议选取7.5 m净跨、0.5D水平净距的施工方案,可确保既有线的运营及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地铁车站 基坑开挖 横通道开挖 侧墙开洞 变形规律 受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影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立新 汪珂 +1 位作者 李储军 白阳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130,158,共8页
为研究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近距下穿既有线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标准,以西安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在既有隧道与下穿隧道竖直净距为盾构隧道管片外径0.2倍、0.4倍、0.6倍、0.8倍及1.0倍5种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和既有... 为研究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近距下穿既有线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标准,以西安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在既有隧道与下穿隧道竖直净距为盾构隧道管片外径0.2倍、0.4倍、0.6倍、0.8倍及1.0倍5种工况下的地表沉降和既有隧道在其与新建隧道正交截面上的拱顶及拱底位移、附加应力情况。由结果可知:随着既有隧道与新建隧道竖直净距的减小,地表和既有隧道的拱底拱顶位移均呈线性增大的趋势;地表沉降曲线与既有隧道拱顶沉降曲线呈单峰形态,而拱底位移曲线呈双峰形态,且左峰值小于右峰值;既有隧道在盾构过程中产生正弯矩,应力在盾构穿越其正下方时出现分化;应尽量避免竖直净距小于0.2倍洞径的双线盾构下穿,当采用0.4倍洞径竖直净距下穿时,应将新建隧道拱顶沉降值控制在13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隧道 盾构施工 地铁工程 近距下穿 位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基坑近接施工变形控制标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立新 李储军 +1 位作者 汪珂 白阳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为得到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近接既有地铁结构的位移规律和控制标准,基于西安地铁5号线车站基坑临近区间隧道和车站施工,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净距状态下新建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位移、新建基坑结构位移及既有结构位移,研究新建基坑... 为得到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近接既有地铁结构的位移规律和控制标准,基于西安地铁5号线车站基坑临近区间隧道和车站施工,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净距状态下新建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位移、新建基坑结构位移及既有结构位移,研究新建基坑开挖对既有车站、既有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值仅在新建基坑与既有结构之间的范围受水平净距影响较大,新建基坑围护结构位移仅在与既有结构邻近的一端受净距影响较大;既有结构向着新建基坑方向发生整体水平移动,且随着净距减小,水平位移增加;应尽量避免净距小于12 m的情况,当净距为18 m时,应控制新建基坑与既有结构邻近侧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最大值在15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数值模拟 基坑开挖 近接施工 控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土壤健康评价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霞 蔡进军 +4 位作者 雷金银 王长军 李维倩 陈刚 白阳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657,共11页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土壤健康评价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CiteSpace工具,对文献数量、题目、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健康评价是一项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土壤健康评价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采用CiteSpace工具,对文献数量、题目、关键词、作者等信息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健康评价是一项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最大,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2)土壤健康概念从狭义到广义,评价指标从理化属性到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从单一粮食生产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模型从专家经验到系统建模,技术手段从常规检测到微生物组学、地信遥感等正在逐步改进和完善。(3)生物学指标、土壤多功能定量评价、客观准确的评价模型等是目前土壤健康评价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国土壤健康评价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本文梳理总结了国际土壤健康评价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沿,以期为我国土壤健康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方法模型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下穿高铁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白阳阳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以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盾构下穿徐兰高铁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行规范及既有类似工程案例的分析、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的现状,确定了本工程隧道下穿高铁无砟轨道路基的控制标准,并以...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以西安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盾构下穿徐兰高铁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行规范及既有类似工程案例的分析、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的现状,确定了本工程隧道下穿高铁无砟轨道路基的控制标准,并以此选定了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盾构、加固以及辅助控制变形措施,依据施工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了影响分区的判别准则及判别阈值,进而划分了铁路路基受到不同影响的分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拟定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盾构下穿高铁路基避开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且进行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的方案能够满足工程要求,道床的最大竖向位移为4.716 mm,最大水平位移仅为0.301 mm;CFG桩的最大竖向位移为11.9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控制标准 工程方案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梁状丘陵区6种稀疏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蔡进军 李维倩 +6 位作者 陈刚 白阳阳 吴霞 王天宁 吴艳 盛浪 张兴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3-95,共13页
【目的】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是林地水文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定量评价黄土梁状丘陵区比较稀疏的典型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指标,可为研究区林草植被的生态重建、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杏、山桃、柠条纯林与山杏-沙棘... 【目的】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是林地水文效应评价的重要内容,定量评价黄土梁状丘陵区比较稀疏的典型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特征指标,可为研究区林草植被的生态重建、结构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山杏、山桃、柠条纯林与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山桃-山杏-苜蓿混交林6种人工林,分别设置20 m×20 m的标准样地,在四角及中心设5个1 m×1 m的样方收集枯落物样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分析保存在地表及混入土壤中的所有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性及持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研究表明:1)6种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范围在1.05~4.01 t·hm^(-2),其中山杏纯林最高,山桃纯林最低。土壤中枯落物蓄积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变化范围在11.43%~25.00%。除山杏纯林外,混交林分的总蓄积量均大于纯林。2)综合6种林分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枯落物的持水能力来看,最大持水量为山杏纯林(15.75 t·hm^(-2)),最大持水率为山杏-柠条混交林(264.65%)。3)6种林分枯落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均表现为在浸水初期迅速变化,24 h时达到饱和趋于稳定。持水量和持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自然对数方程和幂函数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综合分析了6种林分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率变化,结果显示山杏纯林地表枯落物的拦蓄能力最高,山杏-柠条混交林土壤中枯落物的拦蓄能力最高;山杏纯林的总有效拦蓄量最高(11.08 t·hm^(-2)),山杏-柠条混交林次之(7.67 t·hm^(-2))。【结论】在宁夏黄土梁状丘陵区,6种稀疏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综合表现为山杏纯林及山杏-柠条混交林优于其他林分。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恢复中的枯落物水土保持效益科学评价和林草植被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梁状丘陵区 稀疏人工林 枯落物 持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并行隧道先后下穿高速公路相互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韩磊 白阳阳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年第11期61-65,共5页
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地铁盾构隧道、市政昆明二路下穿道为上下并行隧道,并行隧道先后下穿绕城高速公路,其空间关系复杂、工程社会影响重大;上下并行隧道施工不仅对既有绕城高速造成一定影响,其施工相互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分析研究上下并... 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地铁盾构隧道、市政昆明二路下穿道为上下并行隧道,并行隧道先后下穿绕城高速公路,其空间关系复杂、工程社会影响重大;上下并行隧道施工不仅对既有绕城高速造成一定影响,其施工相互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分析研究上下并行隧道开挖对既有道路影响及相互影响机理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施工 高速公路 数值模拟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