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半岛南端史前农具——铲的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4-228,共5页
目前,学界对石"耜"的称呼有多种,如"石铲"、"石耜"、"石犁",至今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赞同阎万石的观点:"命名古代器物,应尊重历史事实,以当时的赋予的名称为准,而不应凭现在的臆断去判断。"[1]文中所涉及的农具的名字... 目前,学界对石"耜"的称呼有多种,如"石铲"、"石耜"、"石犁",至今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赞同阎万石的观点:"命名古代器物,应尊重历史事实,以当时的赋予的名称为准,而不应凭现在的臆断去判断。"[1]文中所涉及的农具的名字以考古报告为准,不在讨论熟是熟非之问题,也就是说本文不专门研究农具的命名问题,论证的主要是农具的演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具 辽东半岛 演化 命名问题 演变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三燕文化时期农业钩沉
2
作者 白燕培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慕容鲜卑迁入辽西地区,经济形态仍然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随着慕容鲜卑的西迁东进,辽西地区的农业日益发展,三燕时期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前燕时期)-衰落阶段(后燕)... 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慕容鲜卑迁入辽西地区,经济形态仍然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随着慕容鲜卑的西迁东进,辽西地区的农业日益发展,三燕时期的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前燕时期)-衰落阶段(后燕)-再发展阶段(北燕)四个阶段,农业发展跟三燕政权对农业重视有关,农业衰落多与战争动荡有关。对辽西农业发展演进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三燕时期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蒲津渡唐开元铁牛及铁人雕塑考 被引量:4
3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228-231,共4页
铁牛和铁人都是唐开元蒲津桥的遗物。铁牛两眼圆睁,形象逼真,牛尾均有横轴一根,用于连接桥索,每头牛旁边均有一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表情各异,均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为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服饰、冶金铸造技术等方面的成... 铁牛和铁人都是唐开元蒲津桥的遗物。铁牛两眼圆睁,形象逼真,牛尾均有横轴一根,用于连接桥索,每头牛旁边均有一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表情各异,均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为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服饰、冶金铸造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蒲津渡 唐开元 铁牛及铁人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战汉时期的铁制农具及其演进进程 被引量:1
4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战汉时期 铁制农具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地区出土的三燕时期农具 被引量:1
5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2017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和朝阳县大平房壁画墓皆出土了三燕时期农具,虽然数量偏少,但是成系列,整地工具、收割工具以及粮食加工工具皆有。其中,整地工具有铁犁铧、犁镜、铁铧冠、铁铲、铁锸;收割工具有铁镰;粮食加工工具有陶磨和陶碓。这对... 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和朝阳县大平房壁画墓皆出土了三燕时期农具,虽然数量偏少,但是成系列,整地工具、收割工具以及粮食加工工具皆有。其中,整地工具有铁犁铧、犁镜、铁铧冠、铁铲、铁锸;收割工具有铁镰;粮食加工工具有陶磨和陶碓。这对研究辽宁朝阳地区三燕时期的农业经济、冶铁业、制陶业等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 三燕时期 农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朝阳石刀演变的考古学考察
6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39,共8页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时期的石刀以半月形直背弧刃石刀和梭形石刀为主;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除了沿用半月形石刀和梭形石刀外,又出现了长方形、三棱形和异形石刀,石刀种类趋于多样化,这个时期半月形石刀不见红山文化时期的直背弧刃石刀,...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时期的石刀以半月形直背弧刃石刀和梭形石刀为主;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除了沿用半月形石刀和梭形石刀外,又出现了长方形、三棱形和异形石刀,石刀种类趋于多样化,这个时期半月形石刀不见红山文化时期的直背弧刃石刀,而被弧背直刃半月形石刀所代替;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仅见半月形石刀,而且样式增多:既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弧背直刃式,又出现了弧背凸弧刃或弧背斜刃石刀新类型,唯独不见红山时期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石刀使用时间从红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夏家店上层文化,使用时间延续2000多年;另,半月形石刀、长方形石刀出现时间可能早到距今8000年的查海——兴隆洼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朝阳 三棱形石刀 半月形石刀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朝阳的陶制农具述略
7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0-135,共6页
辽宁朝阳最早的陶制农业工具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的魏营子类型,魏营子所出的陶井圈,在国内是最早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可忽视。另外,执箕陶俑在国内所见较多,其年代以汉代为多,朝阳出土的唐代执箕陶俑很有特点,对研究唐代发式、服饰... 辽宁朝阳最早的陶制农业工具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的魏营子类型,魏营子所出的陶井圈,在国内是最早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可忽视。另外,执箕陶俑在国内所见较多,其年代以汉代为多,朝阳出土的唐代执箕陶俑很有特点,对研究唐代发式、服饰以及了解唐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另外,研究陶制农具还有助于熟翻当时制陶技术水平,对了解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 陶井圈 执箕陶俑 农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地区发现的石耜
8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2019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东北地区发现的石耜以赤峰地区居多,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从年代上来看,兴隆洼文化时期就有发现,赵宝沟、红山文化时期数量猛增,到青铜时代还在使用,但其数量相对偏少了。本文意图对东北地区各个文化时期的石耜进行分期、分型、分式... 东北地区发现的石耜以赤峰地区居多,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从年代上来看,兴隆洼文化时期就有发现,赵宝沟、红山文化时期数量猛增,到青铜时代还在使用,但其数量相对偏少了。本文意图对东北地区各个文化时期的石耜进行分期、分型、分式的比较研究,探索其演变发展规律,有助于了解各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对东北石耜发展演变史、乃至中国石耜演变发展脉络的梳理兼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石耜 农业工具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五门堰水利碑刻的研究
9
作者 白燕培 《农业考古》 2015年第4期150-157,共8页
根据已找到的水利碑刻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阐述了五门堰及其水利碑刻的内容和历史价值。五门堰作为汉中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对其研究对当前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五门堰水利碑刻作为宝贵的水利文物资料,是研究汉中水利... 根据已找到的水利碑刻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阐述了五门堰及其水利碑刻的内容和历史价值。五门堰作为汉中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对其研究对当前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五门堰水利碑刻作为宝贵的水利文物资料,是研究汉中水利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五门堰 水利碑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