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甲氧基偶氮苯液晶基元超分子的相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白炳莲 庞冬梅 李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57-1959,共3页
The hydrogen-bonded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Fn and 2F6)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plex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nd 4,4′-bipyridine.The IR spectroscopic study on Fn and 2F6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med thr... The hydrogen-bonded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Fn and 2F6)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plex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nd 4,4′-bipyridine.The IR spectroscopic study on Fn and 2F6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med through single hydrogen bonding between —COOH and pyridyl groups.Fn showed a nematic state,while no liquid crystalline behaviour was observed for 2F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液晶 三聚体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甲氧基偶氮苯基元的苯甲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液晶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白炳莲 李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67-1770,共4页
合成和表征了新型的含有甲氧基偶氮苯液晶基元的3,4,5-三取代苯甲酸衍生物Dn,研究了结构对其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n中,羰基(C O)和羟基(OH)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存在于结晶态、液晶态和各向同性状态,在各向同性态时氢键较弱.通过对... 合成和表征了新型的含有甲氧基偶氮苯液晶基元的3,4,5-三取代苯甲酸衍生物Dn,研究了结构对其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n中,羰基(C O)和羟基(OH)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存在于结晶态、液晶态和各向同性状态,在各向同性态时氢键较弱.通过对其分子结构的调控,有效地抑制了微相分离和强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具有单向向列型液晶行为的3,4,5-三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甲氧基偶氮苯 超分子 苯甲酸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晓珑 姜永恒 +1 位作者 白炳莲 冯毅 《大学物理实验》 2012年第4期120-122,共3页
详细介绍了我校开发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框架,其在教学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运行的效果,特别是在低年级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显现的效果。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 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物理原理演示教学仪器的研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晓珑 白炳莲 +1 位作者 杨鑫 冯毅 《大学物理实验》 2013年第1期46-48,共3页
介绍了一种采用应变片、铂电阻、光敏电阻、磁敏电阻四种电阻型传感器来测量压力、温度、照度、磁场的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可以定量地演示出压力和应变片电阻值、温度和铂电阻阻值、照度和光敏电阻阻值、磁场强度和磁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 介绍了一种采用应变片、铂电阻、光敏电阻、磁敏电阻四种电阻型传感器来测量压力、温度、照度、磁场的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可以定量地演示出压力和应变片电阻值、温度和铂电阻阻值、照度和光敏电阻阻值、磁场强度和磁敏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及给出电阻阻值与对应的物理量之间的曲线。介绍了演示仪器的检测原理和结构,该仪器用于本科生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物理学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了解不同属性外场,引起电阻值的变化。拓展出形变、照度、温度、磁场检测等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型传感器 物理原理 演示教学仪器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肼衍生物的凝胶化行为 被引量:4
5
作者 辛红 王海涛 +2 位作者 白炳莲 张齐贤 李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10-2013,共4页
N,N-(5-烷氧基-1,3-苯二甲酰)-N′,N′-二(4-甲基苯甲酰)二肼系列化合物(An)能在苯、甲苯、硝基苯及氯仿等有机溶液中形成有机凝胶.X射线衍射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在凝胶状态下,An分子聚集成层状有序排列,并进一步堆积... N,N-(5-烷氧基-1,3-苯二甲酰)-N′,N′-二(4-甲基苯甲酰)二肼系列化合物(An)能在苯、甲苯、硝基苯及氯仿等有机溶液中形成有机凝胶.X射线衍射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结果显示,在凝胶状态下,An分子聚集成层状有序排列,并进一步堆积形成纤维网络结构.红外光谱及核磁氢谱研究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码酰肼衍生物形成凝胶的驱动力.另外,侧链上烷基链的长度对凝胶的能力及凝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对于凝胶的形貌及分子聚集的结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肼衍生物 有机凝胶 凝胶因子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偶氮苯基元联酰胺衍生物的有机凝胶和光响应性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明 丁强 +3 位作者 谷晓俊 辛红 白炳莲 李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95-1700,共6页
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末端烷基链长度的偶氮苯类联酰胺衍生物N-(3,4-n-氧基苯基)-N'-4-(偶氮苯基)苯甲酰肼(Dn,n=7,8,10).Dn可以形成稳定的有机凝胶,末端烷基链增加有利于提高凝胶能力和热力学稳定性.凝胶形成的驱动力主要为联酰胺基... 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末端烷基链长度的偶氮苯类联酰胺衍生物N-(3,4-n-氧基苯基)-N'-4-(偶氮苯基)苯甲酰肼(Dn,n=7,8,10).Dn可以形成稳定的有机凝胶,末端烷基链增加有利于提高凝胶能力和热力学稳定性.凝胶形成的驱动力主要为联酰胺基团间的分子间氢键以及偶氮苯基团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烷基链间的范德华力.在紫外光照射下,Dn中的反式偶氮苯向顺式转化,并且在溶液中的光响应性非常显著,但凝胶态下偶氮苯的光致顺反异构不能诱导凝胶-溶胶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苯 联酰胺 有机凝胶 光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氟离子呈现状态和比色响应的有机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韦学玉 杨晓凡 +3 位作者 白炳莲 徐晓平 李济源 刘志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83-1594,共12页
氟离子刺激响应的有机凝胶因子通过氢键识别或复合氟离子,使紫外吸收波长红移而发生颜色变化,实现比色响应;同时破坏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诱导凝胶-溶胶转变,实现状态响应。能够响应外界氟离子刺激的有机凝胶在氟离子检测方面表现出明... 氟离子刺激响应的有机凝胶因子通过氢键识别或复合氟离子,使紫外吸收波长红移而发生颜色变化,实现比色响应;同时破坏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诱导凝胶-溶胶转变,实现状态响应。能够响应外界氟离子刺激的有机凝胶在氟离子检测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具有方便快捷的肉眼检测效果,并且可以实现氟离子对准固体的检测,因此,具有氟离子刺激响应性的小分子有机凝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献报道较多的氟离子响应有机凝胶只能对氟离子刺激呈现状态响应,即氟离子加入能够诱导凝胶-溶胶转变,却不能诱导体系颜色变化;或者只能对氟离子刺激呈现比色响应,即氟离子加入能够诱导体系颜色变化,却不能诱导凝胶-溶胶转变。而对氟离子具有双重响应性的有机凝胶在氟离子探测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以同时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状态响应(凝胶-溶胶)和比色响应(颜色变化)。目前为止,对氟离子具有双重响应性的有机凝胶已经有一些报道。研究较多的是氢键型有机凝胶,凝胶因子中含有酰胺、酰腙、脲、酰肼等官能团,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是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由于氟离子有很强的电负性,能够与凝胶因子上的氢质子复合或发生去质子化,从而导致凝胶的破坏或颜色变化。因此,氟离子的响应机理基本上都是氢键相互作用和去质子化过程。但是凝胶因子与氟离子具体的响应过程千差万别,不仅与凝胶因子提供的氢键类型有直接关系,还与凝胶因子中的共轭基团、取代基性质和位置等有关。因此有必要对氟离子响应有机凝胶进行系统总结。基于此,结合本课题组近期对氟离子响应有机凝胶的研究结果,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有关氟离子刺激响应的有机凝胶体系,重点是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对氟离子同时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状态和比色响应的有机凝胶体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氟离子响应有机凝胶体系的分子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凝胶 氟离子 状态响应 比色响应 凝胶-溶胶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工科”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晶 白炳莲 《大学物理实验》 2022年第3期137-140,共4页
机械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适应“新工科”改革的要求,探索大学物理适应机械工程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极为重要。文章分... 机械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适应“新工科”改革的要求,探索大学物理适应机械工程专业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极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特点,并提出了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的途径,增强了大学物理与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的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机械工程 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