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为乙醇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富梁 王彩霞 +5 位作者 厉丹丹 梁蓓蓓 闫丽娟 郭婧 张志群 白海滨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2-524,共3页
从纤维素类物质发酵的复杂性和技术瓶颈出发,阐述了有效的发酵微生物、预处理、发酵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乙醇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2
作者 吕鹏飞 汪文龙 +3 位作者 张硕 白海滨 吴四军 刘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8-1221,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外力压迫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是成人脊髓损伤的最常见原因[1]。手术减压是已知治疗严重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唯一有效选择[2]。脊髓减压可以通过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实现,前路手术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于外力压迫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是成人脊髓损伤的最常见原因[1]。手术减压是已知治疗严重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唯一有效选择[2]。脊髓减压可以通过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实现,前路手术主要包括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椎体切除融合术等,后路手术主要包括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融合术和椎板成形术等[3]。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各种治疗颈椎疾患的微创术式不断应用于临床,如镜下部分椎板切除术、镜下椎间孔切开术、内镜辅助减压术、镜下椎板减压术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4]。自2020年起,Zhu等[5]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板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aminectomy,UBEL)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从2022年以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脊柱外科同样开始应用该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减压手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UBEL的早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切除术 脊髓功能障碍 手术减压 早期治疗效果 后路手术 脊柱外科 减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8
3
作者 汪文龙 刘正 +3 位作者 吴四军 张硕 白海滨 唐冲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1-918,共8页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1日~2021年1月31日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且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 目的:观察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1日~2021年1月31日应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且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64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中央椎管狭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7~77岁(67.79±6.29岁),体质指数(BMI)为22.31±2.89kg/m^(2);随访3~9个月(3.86±1.80个月);双侧侧隐窝狭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50~79岁(62.75±8.02岁),BMI 23.14±2.73kg/m^(2),随访3~9个月(4.83±2.30个月)。中央椎管狭窄组患者术前病变节段Schizas分级B级14例,C级13例,D级1例;侧隐窝狭窄组患者术前A级8例,B级17例,C级11例。统计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次日、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前后的硬脊膜囊截面积、血常规血红蛋白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和出院时间。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手术减压前后临床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次日、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中央椎管狭窄组和侧隐窝狭窄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分别下降21.54±7.24g/L和21.00±7.67g/L,手术时间分别为120.75±9.79min和106.40±12.99min,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61±0.63d和1.47±0.61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39±1.77d和3.69±1.70d,硬脊膜囊截面积改善率分别为(108.21±38.28)%和(62.20±53.10)%。中央椎管狭窄组术后病变节段Schizas分级均恢复至A级;侧隐窝狭窄组1例患者由术前C级恢复至B级,其余35例均恢复至A级。两组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技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中央椎管狭窄和双侧侧隐窝狭窄能够实现充分的减压,早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双通道 内镜手术 早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双极闭锁故障下送端系统暂态过电压计算方法 被引量:89
4
作者 李欣悦 李凤婷 +1 位作者 尹纯亚 白海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闭锁引起的暂态过电压严重威胁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推导建立了直流双极闭锁后换流母线暂态电压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送端交流系统电力网络等值模型,推导出了直流双极闭锁后送端交流系统内任一关键节... 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闭锁引起的暂态过电压严重威胁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推导建立了直流双极闭锁后换流母线暂态电压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送端交流系统电力网络等值模型,推导出了直流双极闭锁后送端交流系统内任一关键节点暂态过电压的计算方法。为判断送端新能源节点面临高压穿越问题的严重程度、提前发现系统薄弱环节,提出用阻抗比来表征节点的暂态过电压程度。在直流双极闭锁后节点暂态电压压升值随着阻抗比增大而呈现线性升高的趋势。基于DIgSILENT仿真平台,搭建了CIGRE直流输电标准测试系统和吉泉±1100 kV高压直流送端系统,验证了送端系统暂态过电压计算方法及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直流闭锁 送端交流系统 暂态过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网无缝切换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马宏涛 周博昊 +2 位作者 贺亚慧 白海滨 李凤婷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59,共7页
为缓解微网模式切换时带来的电压、电流冲击,通过对微网无缝切换关键技术分析,提出基于频率扰动的微网有差预同步控制方案.为保证储能逆变器控制策略同步平滑切换,提出了基于VSG及电流权值调节的无缝切换控制策略.为实现控制策略的软转... 为缓解微网模式切换时带来的电压、电流冲击,通过对微网无缝切换关键技术分析,提出基于频率扰动的微网有差预同步控制方案.为保证储能逆变器控制策略同步平滑切换,提出了基于VSG及电流权值调节的无缝切换控制策略.为实现控制策略的软转换,令VSG控制与PQ控制共用电流内环,并通过电流权值调节2种控制策略的外环参考电流实现平滑过渡,保证了控制策略与PCC点开关的同步切换,避免了物理开关切换造成的电压、电流冲击,有利于微网的稳定运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切换 VSG控制 预同步控制 权值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容电压的并补输电线路自适应三相重合闸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飞 李凤婷 +3 位作者 解超 王婷 马宏涛 白海滨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176,197,共8页
并补的储能特性会增大三相跳闸后二次电弧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高阻故障而言,线路残余电气量衰减速度过快,将严重影响已有故障性质判据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线路重合失败。针对上述问题,摒弃以往以线路残余电气量为依据的思路,利用... 并补的储能特性会增大三相跳闸后二次电弧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高阻故障而言,线路残余电气量衰减速度过快,将严重影响已有故障性质判据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线路重合失败。针对上述问题,摒弃以往以线路残余电气量为依据的思路,利用预充电电容对线路放电,根据电容放电电压变化特性判定线路故障类型。基于PSCAD/EMTDC平台的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故障类型、故障位置、过渡电阻下,所提自适应三相重合闸策略均能保证其判定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补 分布电容 高阻故障 预充电电容 三相重合闸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鹏 白海滨 蔡永钢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2期270-271,273,共3页
围绕如何进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设计的角度对河道生态化治理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与建议,抛弃传统设计方法,对生态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 城市河道 生态化治理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沟结构设计探讨
8
作者 王鹏 白海滨 蔡永钢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3期288-289,共2页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共同沟为例,从工程地质情况、结构设计要点、主体结构设计、附属结构设计、基坑维护设计等方面对共同沟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供广大设计人员探讨。
关键词 共同沟 结构设计 浙江杭州 钱江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