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抃与熙宁政局 被引量:4
1
作者 白效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8,共5页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抃 王安石 熙宁政局 青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纲”说与先秦秦汉之际的伦理道德转化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白效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2,共6页
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思想,其直接来源是韩非子"三顺"说。董仲舒运用易学理论,援法入儒,反映了汉代儒学对其他学派的融合与吸收,与先秦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大不相同。而"三纲"说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汉代... 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思想,其直接来源是韩非子"三顺"说。董仲舒运用易学理论,援法入儒,反映了汉代儒学对其他学派的融合与吸收,与先秦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大不相同。而"三纲"说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汉代外儒内法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郡县制政体的确立,客观上需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它的提出标志着先秦、秦汉伦理道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纲 董仲舒 易学 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东汉政治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效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7,共6页
通过考察易学与东汉政治,本文认为易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义理之学成为东汉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同时对东汉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数易学对东汉基本政治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东汉以孝... 通过考察易学与东汉政治,本文认为易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义理之学成为东汉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同时对东汉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数易学对东汉基本政治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东汉以孝治天下与举孝廉制,即是源于象数易学理论;东汉士大夫运用象数易学理论,借灾异关说时君、批评弊政,以改良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 象数 东汉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民本”思想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效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夏商西周依附于"天命论"的阶段和春秋以来儒家的理性思考阶段。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对"民本"思想所做的革新性发展,从民众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论述了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的安定... 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夏商西周依附于"天命论"的阶段和春秋以来儒家的理性思考阶段。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对"民本"思想所做的革新性发展,从民众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论述了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富足和军队的强大的决定性影响,从而赋予"民本"以理性化思考,并使之从一种近于宗教信仰的政治信条丰富为具体的惠民措施,使"民本"思想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天命观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柴氏四隐集》误收《白云庄》组诗辨正
5
作者 白效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4,共1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扦《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扦《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15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文渊阁 组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宋诗》 辨正 误收 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宗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其凡 白效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0-193,共4页
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间的历史,为刘太后与宋仁宗共同统治时期。丁谓、曹利用、李迪、王曾等辅政大臣在政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宋仁宗年龄的变化,围绕中央权力的掌控,各派政治势力展开激烈角逐,体现了宋代政治体制的特色。
关键词 刘太后 宋仁宗 宋代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面御史”赵抃生平考述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其凡 白效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147,共7页
赵抃出身"小吏世家",27岁中进士而踏上仕途。在地方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尤以治蜀著称,入朝任御史后,"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晚年优游山林,退居故里而卒。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
关键词 赵抃 生平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典新命:方志学科建设刍议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效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39,161,共5页
目前,方志学仍隶属于历史学下之专门史,为三级学科。地位低下,导致学科构建不健全、学术研究不深入、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研究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研究难以为志书编纂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成为方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能提升... 目前,方志学仍隶属于历史学下之专门史,为三级学科。地位低下,导致学科构建不健全、学术研究不深入、人才培养后继乏力、研究队伍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研究难以为志书编纂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成为方志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能提升方志学科为二级学科,从方志理论、志书编纂、旧志整理、地情研究、年鉴编写5个方面构建方志学科,深入研究方志理论和志书编纂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必能提升志书编纂的质量,促进方志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方志学 学科构建 志书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坑术士”新证 被引量:3
9
作者 白效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64,168,共9页
关于公元前212年坑儒一事,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部分则怀疑是虚构的故事,实际坑杀的是方士,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史记》《汉书》所载“坑术士”“杀术士”的理解不同。考之于典籍,秦汉时期的术... 关于公元前212年坑儒一事,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部分则怀疑是虚构的故事,实际坑杀的是方士,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史记》《汉书》所载“坑术士”“杀术士”的理解不同。考之于典籍,秦汉时期的术士一词均不作方士解,方士被称为术士始于三国时期。结合许慎《说文解字》和《汉书·宣帝纪》《夏侯胜传》所载本始四年诏书等资料来看,两汉时期术士一词其实指的就是儒生,“坑术士”无疑就是坑儒。秦始皇对于方士,仅仅限于考校虚实,并未坑杀,仍寄希望于他们为自己寻找不死仙药。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术士 坑儒 方士 秦始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末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与楚汉战争胜负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效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5,共11页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了旧贵族和豪杰出身的义军领袖利益,导致他们起兵反叛。又不能分利与士,失去士阶层的支持。他完全忽略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使他丧失民心,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最终陷入各种势力的联合剿杀,兵败而亡。而刘邦则相反,他不仅"饶人爵邑",与士同利,赢得士阶层的支持;又顺应民意,废除秦之酷法苛政,并把秦之苑囿园池与关中民耕种,与民同利,赢得关中民心,有关中作根据地,这是其取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汉战争 刘邦 项羽 与天下同利 约法三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曲哀弦向谁诉——陆游沈园题壁考辨
11
作者 白效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16,151,159,共7页
陆游《钗头凤》词,据宋人笔记记载,是陆游在沈园邂逅前妻唐氏时抒情写怀的题壁之作。自清代以来,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今考陈鹄、周密、刘克庄三家记载,与陆游诗序参证,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宫墙柳"无关乎绍兴有无宫殿,本是... 陆游《钗头凤》词,据宋人笔记记载,是陆游在沈园邂逅前妻唐氏时抒情写怀的题壁之作。自清代以来,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今考陈鹄、周密、刘克庄三家记载,与陆游诗序参证,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宫墙柳"无关乎绍兴有无宫殿,本是比喻,指嫁入宗室濮安懿王后裔家的唐氏。《钗头凤》一词及前人所记其写作背景无可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钗头凤》 沈园 宫墙柳 陆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