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相储层层内流动单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白振强 杜庆龙 +1 位作者 王曙光 凌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为了确定利用渗透率差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设计了层内正韵律非均质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理论模型的模拟,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垂向各部分的水淹特征、水淹... 为了确定利用渗透率差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界限,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设计了层内正韵律非均质模型,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通过理论模型的模拟,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层内非均质正韵律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垂向各部分的水淹特征、水淹规律和采出程度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层内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注入水驱油自然形成的通道。不同厚度储层划分层内流动单元的界限明显不同,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理论模型验证,提出了层内流动单元划分的渗流差异指标,为层内流动单元的划分提供主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层内流动单元 渗透率级差 层内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振强 王清华 李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06,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冷冻制片、紫外荧光和CT无损分析新方法,定量化确定了束缚态、半束缚态和自由态三大类的10种类型微观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水驱、聚驱或三元复合驱后主要微观剩余油类型均...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冷冻制片、紫外荧光和CT无损分析新方法,定量化确定了束缚态、半束缚态和自由态三大类的10种类型微观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水驱、聚驱或三元复合驱后主要微观剩余油类型均以孔表薄膜状、颗粒吸附状和粒间吸附状为主,聚驱后剩余油比例分别减少了83.5%、49.4%和44.0%。三元复合驱后,在高浓度聚合物驱的基础上孔表薄膜状和颗粒吸附状微观剩余油又分别下降8.8%和27.8%。聚驱后分流线部位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以束缚态的颗粒吸附状和孔表薄膜状以及自由态的簇状和粒间吸附状为主。孔隙结构、乳化现象、贾敏效应、黏土矿物、颗粒表面吸附力、毛管力和微观非均质性引起的指进现象是产生微观剩余油的7种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为后续水驱开发和各种化学驱后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荧光 CT无损检测 微观剩余油 聚合物驱 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牛魏氏梭菌病的暴发与处置
3
作者 杨雯 罗福斌 白振强 《云南农业》 2025年第1期62-63,共2页
魏氏梭菌病是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引起的多种动物传染病总称,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动物(人类)肠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多种严重疾病,主要包括仔猪梭菌性肠炎、羊肠毒血症、兔魏氏梭菌病等。临床上常常导致未见明显症... 魏氏梭菌病是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引起的多种动物传染病总称,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动物(人类)肠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多种严重疾病,主要包括仔猪梭菌性肠炎、羊肠毒血症、兔魏氏梭菌病等。临床上常常导致未见明显症状的牲畜突然病死,是消化道和实质性器官出血为病理特征的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梭菌病 羊肠毒血症 动物传染病 仔猪梭菌性肠炎 实质性器官 病理特征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积扇油藏油水运动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白振强 宋子齐 王清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1期1-3,i001,共4页
据碎屑岩洪积扇各微相沉积基本特点,结合岩心、测井及产吸剖面等资料,深入探讨了洪积扇油藏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的关系,总结出了二者的一般规律。经研究发现,在诸多因素中,储层砂体的分布、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及高渗透网络分布对油水运... 据碎屑岩洪积扇各微相沉积基本特点,结合岩心、测井及产吸剖面等资料,深入探讨了洪积扇油藏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的关系,总结出了二者的一般规律。经研究发现,在诸多因素中,储层砂体的分布、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及高渗透网络分布对油水运动的影响与控制尤为重要。结合典型油藏实例分析,指出了洪积扇油藏初期布井和调整开发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扇 油藏 油水运动 运动规律 沉积微相 碎屑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白振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4,共4页
采用"模式预测"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萨北油田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夹层类型和夹层延伸规模进行了精细描述。建立了适合萨北油田辫状河砂体的"叠覆泛砂体"构型沉积模式,根据构型沉积模... 采用"模式预测"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萨北油田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夹层类型和夹层延伸规模进行了精细描述。建立了适合萨北油田辫状河砂体的"叠覆泛砂体"构型沉积模式,根据构型沉积模式把砂体内部夹层分为3种类型,确定了垂直水流方向夹层空间延伸规模。采用基于目标的算法建立了砂体内部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总结出高含水后期辫状河砂体内部呈现低未水淹部位少、剩余油潜力较小的基本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内部夹层空间延伸长度90~140m,总体呈水平分布,层内低未水淹部位少于10%。利用层内机械和化学堵水技术对19口油井进行了细分堵水,取得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层内剩余油 挖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三角洲储层大孔道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白振强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4期7-9,共3页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利用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砂岩油藏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储集砂体内部的主要非均质特征和高速、长期注水开发方式对形成高渗透带的影...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透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利用高含水和特高含水阶段砂岩油藏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储集砂体内部的主要非均质特征和高速、长期注水开发方式对形成高渗透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储层大孔道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流-三角洲储层大孔道形成过程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内因,而注水开发是其形成的外因,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大孔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三角洲储层 大孔道 微观结构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天然气驱储集层孔喉动用下限 被引量:8
7
作者 白振强 王清华 宋文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3,共6页
依据核磁共振原理,推导岩心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关系,结合岩心高压压汞孔喉半径分布,利用数值差值和最小二乘法,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驱替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共振信号幅度同步逐渐降低... 依据核磁共振原理,推导岩心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关系,结合岩心高压压汞孔喉半径分布,利用数值差值和最小二乘法,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驱替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共振信号幅度同步逐渐降低的规律,分析不同注气速度、注气压力和位置下不同孔喉半径的核磁共振信号幅度变化,确定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孔喉动用下限。研究表明,微米级孔隙中的原油是水驱采收率的主要贡献者,低注气速度下孔喉动用下限为0.04μm,高注气速度下孔喉动用下限为0.01μm;注气压力由5.0 MPa升高到17.0 MPa时,孔喉动用下限从0.05μm下降到0.01μm;注气压力较高时,岩心整体孔喉动用较均匀;随着注气压力的升高,主要动用半径小于0.01μm孔隙内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驱 水驱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孔喉半径 动用下限 注气速度 注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东部低渗透储集层的有利沉积相带 被引量:31
8
作者 宋子齐 白振强 +3 位作者 陈荣环 康立明 徐春华 罗志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8-591,共4页
根据岩心和250余口井测井资料分析,在对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矿物组分、沉积结构、构造、测井相、生物化石、粒度特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确认AS地区三角洲前缘长6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其复合体是形成本区主要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 根据岩心和250余口井测井资料分析,在对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矿物组分、沉积结构、构造、测井相、生物化石、粒度特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确认AS地区三角洲前缘长6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其复合体是形成本区主要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由于受河流的控制和强烈影响,三角洲前缘相除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外,各小层还发育河口坝被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的复合型砂体。指出熏长611-2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发育最好,水下分流河道汇合和超覆河口砂坝的作用更为强烈,更好地控制了该区主力油层的分布和连片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相带 河口 三角洲 岩石类型 粒度特征 测井相 低渗透储集层 微相 储集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控制因素分析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38
9
作者 周银邦 吴胜和 +5 位作者 岳大力 杜庆龙 钟欣欣 刘志鹏 刘江丽 白振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1,共5页
依据露头与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成果,对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大庆油田萨北北二西区为例,探讨识别地下古河道侧积层倾角的方法。研究表明:侧积层倾角主要受河床底形的影响,与河流的宽深比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依据露头与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成果,对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大庆油田萨北北二西区为例,探讨识别地下古河道侧积层倾角的方法。研究表明:侧积层倾角主要受河床底形的影响,与河流的宽深比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河流的宽深比越大,侧积层倾角越小。侧积层倾角值可以先利用密井网资料得出河流的宽深比,再按照宽深比与侧积层倾角的定量关系推算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侧积层倾角 点坝 废弃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宋子齐 赵磊 +3 位作者 王瑞飞 陈荣环 康立明 白振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7-22,共6页
针对辽河油区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参数和指标 ,对不同类型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对不同开发效果的水驱开发油田提出了开发调整建议 ... 针对辽河油区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参数和指标 ,对不同类型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对不同开发效果的水驱开发油田提出了开发调整建议 ,为该区油田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技术 油田开发 自然递减率评价系数 含水上升率评价系数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瑞飞 宋子齐 +2 位作者 尤小健 康立明 白振强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81-485,共5页
流动单元是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影响的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层单元。流动单元的确定可以更加合理地划分储集层,预测储集层的分布及性质;提高储层岩石及流体物性参数模型的解释精度,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确定... 流动单元是侧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具有相同影响的流体流动特征参数的储层单元。流动单元的确定可以更加合理地划分储集层,预测储集层的分布及性质;提高储层岩石及流体物性参数模型的解释精度,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选择加密调整及挖潜的对象,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建立和确定更加符合生产动态的油藏模型和油藏特征参数,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总结了流动单元划分的几种方法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油藏描述 数值模拟 测井 岩心微观孔隙结构法 沉积学方法 岩相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兰丽凤 白振强 +1 位作者 于德水 霍正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5,共6页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等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利用国内外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了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提高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建模的效率。根据研究区内部构型与注采井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不同开采措施挖潜曲流河砂体点坝内部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非均质性 挖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系统评价特低渗透油藏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宋子齐 刘青莲 +3 位作者 郭睿 陈荣环 白振强 康立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共3页
从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区块长6非均质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出发,利用灰色系统评价预测长6油藏有利区。在分析长6储层分类评价参数、分布范围、标准、权值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和归纳了多种信息,精细评价和预测了多个有利区块,为合... 从安塞油田王窑、侯市、杏河区块长6非均质特低渗透岩性油藏出发,利用灰色系统评价预测长6油藏有利区。在分析长6储层分类评价参数、分布范围、标准、权值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和归纳了多种信息,精细评价和预测了多个有利区块,为合理选择该区油田开发决策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油田评价 低渗透油藏 储层 面孔率 油层厚度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驱开发地质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子齐 赵磊 +4 位作者 康立明 白振强 陈荣环 潘玲黎 杨金林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2期32-37,共6页
针对辽河油田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及水驱开发潜力综合地质因素的评价参数、标准、权系数和自动处理方法。通过矩... 针对辽河油田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和评价指标分析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及水驱开发潜力综合地质因素的评价参数、标准、权系数和自动处理方法。通过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技术及综合归一 ,对不同类型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处理。从而 ,深入地对不同开发效果的水驱开发油田进行了调整方法分析 ,为合理选择该区油田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工艺 辽河油田 灰色系统 调整方法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何宇航 宋保全 白振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9,共7页
大庆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呈现出“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格局,剩余地质储量仍主要分布在河流相储层中。为寻找和挖掘厚油层剩余油,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的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从平面宏观砂体分布到储层... 大庆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呈现出“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格局,剩余地质储量仍主要分布在河流相储层中。为寻找和挖掘厚油层剩余油,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的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从平面宏观砂体分布到储层内部建筑结构,从二维定性微相模式预测到三维定量夹层建模表征,对储层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近年来在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曲流型河道砂体分层次描述技术,发展了顺直型河道砂体模式组合预测表征技术,搞清了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且在水平井挖潜、注采系统调整开发实践中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井网 曲流型砂体 顺直型砂体 河道砂体 非均质性 剩余油 挖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井距检查井的夹层分布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兰丽凤 平晓琳 +1 位作者 白振强 付志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7,117,共5页
特高含水后期,河道砂体内部夹层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5口小井距密闭取心检查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预测分析方法,对曲流河河道、辫状河河道、高弯... 特高含水后期,河道砂体内部夹层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5口小井距密闭取心检查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预测分析方法,对曲流河河道、辫状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进行了定量描述,对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部位及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岩性呈泥砾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趋势,夹层厚度呈明显变薄趋势;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厚度较小,厚度小于5 cm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5.5%;夹层的分布部位和倾角差异大,层内薄夹层多,测井资料无法识别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9.6%;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稳定性较好,曲流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稳定性最差。辫状河河道砂体剩余油主要受沉积韵律影响,曲流河河道砂体中的剩余油主要受侧积夹层控制,低弯曲分流河道发育水平稳定层理,削弱了油层内部流体因重力作用而导致的水淹程度差异,砂体内部水淹程度相对均匀,有利于驱油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夹层 夹层倾角 夹层稳定性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型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被引量:14
17
作者 兰丽凤 白振强 +1 位作者 杨志会 于德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63,共5页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构型单元的特征分析界面间沉积屏障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砂体层内构型分布模型。曲流河砂体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级别,Ⅰ类储层流动单元K≥1200×10^-3μm^2,储层质量最好,主要分布于河道、点坝微相中;Ⅱ类储层流动单元400×10^-3μm^2≤K〈1200×10^-3μm^2,水洗程度一般在弱-中水洗级别,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Ⅲ类储层流动单元K〈400×10^-3μm^2,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废弃河道及溢岸砂微相中。进而对沉积微相层次的流动单元分布和点坝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进行了精确表征,为曲流河砂体层内剩余油的挖潜及大孔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描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沉积界面 流动单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划分水淹层 被引量:34
18
作者 宋子齐 赵磊 +3 位作者 王瑞飞 康立明 陈荣环 白振强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6期50-53,共4页
根据测井曲线的水淹特征,分别对砂泥岩剖面和下套管的老井水淹层段进行分析,阐述了自然电位、电阻率、双频介电测井、人工激发极化电位、声波时差、中子伽马、自然伽马、热中子寿命及碳氧比等测井曲线识别划分水淹层的方法、技术及特点... 根据测井曲线的水淹特征,分别对砂泥岩剖面和下套管的老井水淹层段进行分析,阐述了自然电位、电阻率、双频介电测井、人工激发极化电位、声波时差、中子伽马、自然伽马、热中子寿命及碳氧比等测井曲线识别划分水淹层的方法、技术及特点,指出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实用效果的进一步实验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方法 水淹层 测井解释 油田开发 电阻率 注水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层内夹层分布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贾红兵 杨丽君 +2 位作者 渠永宏 白振强 李新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4-116,共3页
根据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喇萨杏油田PⅠ组油层参数,建立了夹层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夹层倾角、水平间距、纵向延伸长度/油层厚度(H夹层/H油层)等因素对水驱采收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夹层倾角、间距及H夹层/H油层... 根据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及喇萨杏油田PⅠ组油层参数,建立了夹层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夹层倾角、水平间距、纵向延伸长度/油层厚度(H夹层/H油层)等因素对水驱采收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夹层倾角、间距及H夹层/H油层对水驱采收率均有影响,且幅度较大;随倾角(3~15°)增大水驱采收率增加,但7~15°增幅较缓;夹层间距(10~40m)增大,水驱采收率近似呈线性增加;H夹层/H油层(0~2/3)增加,水驱采收率降低;随夹层倾角和水平间距增大,含水率下降;H夹层/H油层对含水率影响较大,相同采收率下,随H夹层/H油层增加,含水率明显增加。得出了夹层分布对水驱开发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结论,提出了今后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层内剩余油挖潜应重视夹层分布影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倾角 水平间距 纵向延伸长度 曲流河 水驱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84块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子齐 白振强 +4 位作者 陈荣环 康立明 潘玲黎 杨金林 赵磊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针对辽河沈84块沙三段下部高含水期高凝油藏储层水淹状况和特征,依据灰色系统油田开发分析方法及准则,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分别以其特征性参数对高含水期油藏岩性、物性和水淹状况进行统计,... 针对辽河沈84块沙三段下部高含水期高凝油藏储层水淹状况和特征,依据灰色系统油田开发分析方法及准则,利用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分别以其特征性参数对高含水期油藏岩性、物性和水淹状况进行统计,采用正态统计特征值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以其准确率和分辨率自动组合放大,建立测井评价参数标准的权系数。通过该区沙三下的174口井高凝油藏水淹层测井评价参数研究的分析解释,划分出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性剖面,评价解释了不同类型的储层以及不同物性的油层、弱水淹层、中水淹层、强水淹层及水层,阐明了沈84块沙三下高凝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纵向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藏 水淹层 测井评价 剩余油分布 断块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