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NN-BiLSTM模型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1 位作者 丁淑仪 白思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为探究气候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影响,根据1960—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指数(NPI)、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以及厄尔尼诺相关指标(Niño1+2、Niño3、Niño... 为探究气候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影响,根据1960—2021年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北太平洋指数(NPI)、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dT)以及厄尔尼诺相关指标(Niño1+2、Niño3、Niño4以及Niño3.4)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和全球黄鳍金枪鱼渔获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CNN-BiLSTM)模型对低频气候因子与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表征因子对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的重要性依次为dT>SOI>Niño1+2>PDO>NPI>NAO,其对应的最佳滞后年限分别为0、11、6、5、15、0年。CNNBi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其后依次为BiLSTM模型、LST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最优预测模型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优度为0.887,平均绝对误差为0.125,均方根误差为0.154,预测值与实际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渔获量 气候因子 CNN-BiLSTM模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不同预报模型的比较分析
2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2 位作者 丁淑仪 白思琦 张亚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6-674,共9页
为探讨海洋环境因子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丰度的影响,利用中水集团13艘延绳钓渔船2016—2019年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风速(WS)、叶绿素a浓度(Chl a)、涡动能(EKE)、0~500 m水层温度(T)和盐度(S)等19个环境因子,经过相关... 为探讨海洋环境因子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丰度的影响,利用中水集团13艘延绳钓渔船2016—2019年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风速(WS)、叶绿素a浓度(Chl a)、涡动能(EKE)、0~500 m水层温度(T)和盐度(S)等19个环境因子,经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叶绿素a浓度等11个海洋环境因子;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BP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BiLSTM)、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CNN-BiLSTM)分别对筛选的海洋环境因子和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比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在筛选后的11个海洋环境因子中,100 m水层温度、200 m水层盐度、300 m水层温度和纬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之和约占55%,为影响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关键环境因子;使用CNN-BiLSTM模型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比其他4个模型低。研究表明,CNN-BiLSTM模型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可用于预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洋环境因子 CNN-BiLSTM模型 共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渔场时空分布异质性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白思琦 邹晓荣 +1 位作者 张鹏 丁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基于2012—2018年4—8月我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日志数据,应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WR)探究智利竹䇲鱼渔场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海面温度基于GWR模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54,校正... 基于2012—2018年4—8月我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日志数据,应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WR)探究智利竹䇲鱼渔场资源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海面温度基于GWR模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54,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34,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为1022.08;叶绿素a浓度基于GWR模型回归的拟合优度为0.48,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36,AIC值为2321.95;海面温度异常值的拟合优度为0.74,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58,AIC值为2268.07;海面高度异常值的拟合优度为0.72,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59,AIC值为2201.93;作业水深的拟合优度为0.46,校正的拟合优度为0.42,AIC值为2675.07;海面温度异常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䇲鱼渔场时空分布影响最大。GWR模型便于发现资源分布的“热点”海域,可为我国智利竹筴鱼渔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䇲鱼 东南太平洋 地理权重回归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阿曼湾海域带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帅纲 张敏 +2 位作者 邹晓荣 白思琦 张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2-438,共7页
为了研究伊朗阿曼湾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生物学特性,根据2017年7—8月及2018年5—7月阿曼湾海域底拖网渔船采集的带鱼数据,对其繁殖特性、摄食等级、生长特性、肛长与体质量关系、初次性成熟肛长及年龄与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 为了研究伊朗阿曼湾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生物学特性,根据2017年7—8月及2018年5—7月阿曼湾海域底拖网渔船采集的带鱼数据,对其繁殖特性、摄食等级、生长特性、肛长与体质量关系、初次性成熟肛长及年龄与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8月,阿曼湾海域带鱼雌雄性比为1.30∶1.00;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占总体的80.66%;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占总体的67.50%,其次为0级,占总体的16.64%;肛长范围为119~580 mm,占总体的46.11%,优势肛长组为160~209 mm,优势肛长组平均肛长为(181±13)mm;肛长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呈幂函数关系;根据初次性成熟肛长公式推出带鱼初次性成熟肛长为242.3 mm;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显示,阿曼湾海域带鱼的极限肛长为610.4 mm,极限体质量为1996.3 g。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支持带鱼种群的区划,为带鱼资源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阿曼湾 带鱼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时空分析与资源丰度的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1 位作者 白思琦 张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9-636,共8页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利竹筴鱼集群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2011—2017年相同月份集群重心的平均值,确定出每月的固定集群重心,随着月份的增长,固定集群重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SSTA指数升高时,集群重心呈现向西北偏移趋势,SSTA指数降低时,呈现向东南偏移趋势;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8年4—8月的集群重心,产量验证结果显示,4、5月集群重心范围内的实际产量分别占整个渔场总产量的82%、79%,6月、7月和8月智利竹筴鱼密度降低,占比分别为60%、56%、48%。研究表明,近年来智利竹筴鱼渔场位置发生了新的变化,集群重心由西北向东北方向移动,SSTA指数在经度上与集群重心呈现显著负相关,在纬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东南太平洋 集群重心 渔场 神经网络 系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洄游路线 被引量:3
6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1 位作者 冯超 白思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7-1034,共8页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洄游路线的研究,根据中国2000—2003、2007—2009、2016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及生物学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洄游路线的研究,根据中国2000—2003、2007—2009、2016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及生物学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等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频率分布法对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以2~4龄为优势叉长的智利竹筴鱼鱼群自智利和秘鲁沿岸海域向西洄游,于5月到达39.5°S、78°W附近海区后,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10月鱼群到达33°S、85°W附近海域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11月—翌年3月鱼群到达产卵场37°~39°S、85°~88°W海区;翌年3—4月自产卵场向西南方向进行索饵洄游,翌年5月到达41°S、87°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北方向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翌年10月鱼群到达36.5°S、95°W附近海区后,折向西南方向进行产卵前的索饵洄游。研究表明:智利竹筴鱼鱼群5—10月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翌年4月向西南方向洄游;同一经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南,同一纬度上较大个体竹筴鱼偏向西南,呈S形向西进行洄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东南太平洋 洄游路径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虎子宫内膜炎摩氏摩根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依凡 马敬华 +4 位作者 白思琦 翟祎梦 刘建勋 宋厚辉 杨永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1例成年雌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子宫内膜炎病例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无菌采集患虎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的生化鉴定以及... 【目的】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1例成年雌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子宫内膜炎病例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无菌采集患虎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的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采用小鼠腹腔接种模型检测临床分离株致病性,并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K-B鉴定该菌对50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筛选的敏感药物联合对症治疗,持续观察疾病是否复发及其产仔情况。【结果】从患虎子宫分泌物中获得1株革兰阴性短棒状杆菌;梅里埃Vitek 2 COMPACT系统革兰阴性卡鉴定结果显示,该临床分离株为摩氏摩根菌,菌株可发酵葡萄糖,分解甘露糖、D-葡萄糖,且尿素酶、磷酸酶、鸟氨酸脱羧酶、γ-谷氨酰转移酶反应呈阳性;序列比对分析发现,16S rDNA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的相似性最高,达99%以上,进一步表明该菌为摩氏摩根菌,并命名为HNH2019;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多重耐药,对多黏菌素B、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麦迪霉素、四环素、头孢哌酮等33种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西丁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妥布霉素、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等11种药物敏感;小鼠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腹腔接种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107.5 CFU;采用敏感药物治疗后,该虎痊愈且连续3年未复发,截至2022年9月,该母虎已经多次怀孕并合计生产了5仔。【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到1株华南虎源多重耐药致病性摩氏摩根菌,经筛选的敏感药物治疗,该虎子宫内膜炎痊愈未复发,研究结果为同类疫病防治提供了病例参考和数据支持,提示应重视摩氏摩根菌对动物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虎 摩氏摩根菌 子宫内膜炎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