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定位策略 被引量:81
1
作者 白一冰 徐岭 +2 位作者 赵文亮 穆小静 马远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策略。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218例下腰椎疾病行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240次,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疾病的不同类型,术前制定定位麻醉计划,结合术中C形臂X线...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策略。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218例下腰椎疾病行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240次,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疾病的不同类型,术前制定定位麻醉计划,结合术中C形臂X线机定位,决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结果 228例次(228/240,95.0%)一次穿刺成功,12例次(12/240,5.0%)重新定位穿刺。麻醉穿刺时间5~18 min,平均9.8 min。5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硬膜囊内镜下明显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并发患肢麻木无力,经保守治疗逐渐好转;3例硬膜囊无明显破裂,未特殊处理。2例发生手术椎间隙感染。2例穿刺过程中出现腹痛,经调整穿刺方向后症状减轻消失。218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3.5月,其中88例随访超过1年,术前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56.5±21.1,术后末次随访25.4±9.1,85.2%(75/88)的患者有改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为(6.9±3.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8±2.2)分,88.6%(78/88)的患者有改善。结论椎间盘突出偏后外侧尤其是椎间孔附近、包容性椎间盘突出拟行髓核射频消融或纤维环成形者,穿刺角度与中央型突出穿刺路径区别对待;侧位观穿刺要紧贴上关节突边缘,针尖对准椎间盘中央。腰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病人,若主要为椎体后缘增生钙化,路径稍向前平移,若主要由椎小关节增生引起,穿刺线向后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椎手术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手术专用导向器的试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黄迅悟 常青 +3 位作者 孙继桐 关长勇 白一冰 李宏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探讨我院自行试制的膝关节镜专用滑臂式导向器用于前交叉韧带 (ACL)和后交叉韧带 (PCL)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滑臂式导向器定位 ,在关节镜下行ACL、PCL重建 ,随访超过 18月患者 5 2例 ... 目的 探讨我院自行试制的膝关节镜专用滑臂式导向器用于前交叉韧带 (ACL)和后交叉韧带 (PCL)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7月~ 2 0 0 0年 2月应用滑臂式导向器定位 ,在关节镜下行ACL、PCL重建 ,随访超过 18月患者 5 2例 ,其中ACL重建组 33例 ,PCL重建组 19例 ,重建材料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跟腱移植 ,术前及术后 18月用Lysholm -II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患者运动水平。 结果 根据膝关节功能评分 (Lysholm -Ⅱ评分 )ACL重建组 :术前平均 4 8分 (36~ 6 2分 ) ,术后 18月平均 86分 (5 8~ 98分 ) ,优良率 90 9% (30 33)。PCL重建组 :术前平均 5 6分 (4 2~ 6 4分 ) ,术后 18月平均 84分(5 6~ 94分 ) ,优良率 89 5 % (17 19)。 结论 滑臂式导向器定位准确 ,使用方便 ,用于关节镜下ACL、PCL重建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泗渔场人工鱼礁群流场效应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一冰 张成刚 罗小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0,共6页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工鱼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CJK3D-WEM建立了吕泗渔场组合型人工鱼礁群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礁群实施后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海床泥沙...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工鱼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CJK3D-WEM建立了吕泗渔场组合型人工鱼礁群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礁群实施后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海床泥沙活动性探讨了礁群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礁体的阻挡作用会在礁体后方形成了一个梭状的缓流区域,离礁体越近流速越小;多礁体之间形成了流速渐次变化的生物和鱼类栖息带,流场效应较好;礁群的实施对海床泥沙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短期内人工鱼礁下沉或掩埋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K3D-WEM 流场效应 海床稳定 泥沙活动 人工鱼礁 吕泗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花”台风影响下长江南通以下河段的增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白一冰 石景元 +2 位作者 路川藤 张功瑾 丁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3,共9页
为探讨台风对河口区域的影响,构建了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大范围数学模型,对2106号台风“烟花”产生的风暴潮进行了模拟,与实测气象及水位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可靠、合理。基于此模型,研究了“烟花”台风在长江口地区风暴潮增水的时空分布特... 为探讨台风对河口区域的影响,构建了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大范围数学模型,对2106号台风“烟花”产生的风暴潮进行了模拟,与实测气象及水位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可靠、合理。基于此模型,研究了“烟花”台风在长江口地区风暴潮增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烟花”台风期间,长江口区域整体表现为增水状态,最大增水大于0.5 m区域北至连云港、南至台州。南通以下河段最大增水值分布较均匀,均在1.5 m左右;上游区域增水幅度随潮汐过程呈规律波动,增水在涨潮中间时刻达到最大,于落潮中间时刻降至最低,至下游区域,波动规律逐渐消失;0.5 m以上增水历时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花”台风 增水 长江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水槽的半封闭港池水体交换能力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路川藤 俞敏杰 +1 位作者 罗小峰 白一冰 《水道港口》 2020年第3期267-274,共8页
通过数值水槽研究了半封闭式港池水体交换问题,研究表明,当防波堤为实堤时,港池口门垂直于主流运动方向时,港池内水体交换能力较强。当考虑透水防波堤时,在平行主流方向的防波堤上增加透水堤,有利于提升港池内外水体交换效率。将数值水... 通过数值水槽研究了半封闭式港池水体交换问题,研究表明,当防波堤为实堤时,港池口门垂直于主流运动方向时,港池内水体交换能力较强。当考虑透水防波堤时,在平行主流方向的防波堤上增加透水堤,有利于提升港池内外水体交换效率。将数值水槽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福建某渔港建设,成果得到了较好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港池 透水防波堤 数值水槽 CJK3D-WEM 水体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不同阶段北槽丁坝群坝田泥沙冲淤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功瑾 路川藤 +1 位作者 罗小峰 白一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125,143,共6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不同阶段的地形分析,定量分析不同工程阶段影响下北槽丁坝群坝田冲淤厚度以及地形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程阶段,北槽南北侧坝田冲淤差异受工程进度影响,总体呈逐年淤积趋势,南北侧坝田呈"洪季多淤...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不同阶段的地形分析,定量分析不同工程阶段影响下北槽丁坝群坝田冲淤厚度以及地形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程阶段,北槽南北侧坝田冲淤差异受工程进度影响,总体呈逐年淤积趋势,南北侧坝田呈"洪季多淤、枯季少淤积"的状态,北侧坝田淤积厚度大于南侧。北槽主槽与坝田地形变化在2010年之前变化较大,2010年之后,主槽基本趋于稳定,变化较缓,坝田则持续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泥沙冲淤 坝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工程群对上游水动力影响及累加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一冰 路川藤 +1 位作者 丁伟 张功瑾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以长江口大型工程群为研究对象,采用CJK3D-WEM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研究工程群对水动力的影响及累加效应。结果表明,长江口1998—2016年间实施的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北港分流工程及南汇边滩和横沙东滩促淤圈围等大型工程群后,徐六泾... 以长江口大型工程群为研究对象,采用CJK3D-WEM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研究工程群对水动力的影响及累加效应。结果表明,长江口1998—2016年间实施的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北港分流工程及南汇边滩和横沙东滩促淤圈围等大型工程群后,徐六泾河段涨潮量降低约10%,潮差降低约6%,涨急流速降低约9%,落急流速降低约4%,北槽分流比由60%减小至40%左右。工程群的逐步实施对上游河段水动力变化有较明显的累加效应,其中北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上游影响程度最大,约占50%,其一期工程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南汇边滩圈围工程;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影响程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CJK3D-WEM模型 工程群 累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浅滩演变及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鹏 白一冰 +1 位作者 刘星璐 丁佩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4,共8页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上游来沙的锐减,长江口滩涂面临着侵蚀的风险。为探讨河口滩涂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冲淤演变规律及水沙变化特征,以横沙浅滩为例,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实测资料分析表明:1998...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上游来沙的锐减,长江口滩涂面临着侵蚀的风险。为探讨河口滩涂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冲淤演变规律及水沙变化特征,以横沙浅滩为例,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实测资料分析表明:1998~2010年,横沙浅滩淤积较为明显,2010~2019年,浅滩呈微冲趋势,其中-5 m以浅沙体体积在2010年达到最大,-2 m以浅沙体体积在2015年达到最大,说明近年来横沙浅滩出现了侵蚀现象。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浅滩内水动力和含沙量均呈持续减小趋势。鉴于长江口来沙持续减小,横沙浅滩可能进一步发生侵蚀,未来需加强对流域来沙变化引起河口滩涂资源变化的关注,并考虑相应的补偿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沙浅滩 浅滩演变 水沙变化 CJK3D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