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病人围术期安危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疏树华 方才 《安徽医学》 2006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通过对80岁以上高龄病人围手术麻醉期危险因素分析,探讨麻醉手术安全措施。方法高龄手术病人167例,分为80~84岁、85~89岁和≥90岁3个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合并症及病情对病人围手术麻醉期的影响。麻醉方法选择与病人预后的... 目的通过对80岁以上高龄病人围手术麻醉期危险因素分析,探讨麻醉手术安全措施。方法高龄手术病人167例,分为80~84岁、85~89岁和≥90岁3个年龄组进行对比,分析术前合并症及病情对病人围手术麻醉期的影响。麻醉方法选择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估危险冈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术前合并内科疾病达148例(88.6%),以高血压、冠心病、慢支并肺气肿、肺心病和糖尿病为多见,ECG异常152例,其中80~85岁占85.7%,85~89岁占93.0%,≥90岁占100%。多诊断为心肌供血不足。合并2个以上脏器功能异常者随着增龄而增加,术前有合并症、急诊或大手术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增加。麻醉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病情和手术种类,与增龄无直接关系。术后并发症以支气管炎、肺炎多见,肺炎引起败血症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病人 围术期安全 麻醉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托宁和东莨菪碱用作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用药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疏树华 潘建辉 陈昆洲 《安徽医学》 2005年第5期389-390,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用长托宁和东莨菪碱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分别在颈丛诱导前半小时肌注长托宁1mg和东莨菪碱0.3mg,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麻醉前即刻、麻醉后20min的BP、H... 目的对比研究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用长托宁和东莨菪碱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分别在颈丛诱导前半小时肌注长托宁1mg和东莨菪碱0.3mg,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麻醉前即刻、麻醉后20min的BP、HR、SpO2。结果A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下降趋势,麻醉后虽有增高,但与用药前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上升趋势,以麻醉后20min最明显(P<0.01),用药后两组间各时点的SBP、DBP、HR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长托宁比东莨菪碱更适合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托宁 东莨菪碱 甲状腺手术 心率 血压 手术患者 术前用药 甲状腺 用药后 S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麻醉复合气管内全身麻醉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疏树华 殷惠新 陈昆洲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0年第5期374-375,共2页
目的 :根据针刺麻醉对机体的调理作用 ,将针刺麻醉与气管内全身麻醉结合应用于开胸手术 ,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A组 )为针灸麻醉复合气管内全身麻醉 ,对照组 (B组 )为... 目的 :根据针刺麻醉对机体的调理作用 ,将针刺麻醉与气管内全身麻醉结合应用于开胸手术 ,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A组 )为针灸麻醉复合气管内全身麻醉 ,对照组 (B组 )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每组各 2 0例 ,A组先选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 ,诱导时间为 2 0min ,然后行气管内全身麻醉 ,术中继续通电针刺至术毕。结果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 1min ,剖胸探查时及拨管后 1min ,血压、呼吸均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 <0 .0 5~ 0 .0 1 ) ,而A组麻醉后血压呼吸在上述各期稳中略有升高 (P >0 .0 5 ) ,术中麻醉用药明显少于B组 ,术毕患者清醒早 ,较少需要催醒。结论 :针灸麻醉不仅能有效抑制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同时在麻醉维持期间同全身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 ,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 ,使循环更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麻醉 气管内全身麻醉 胸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甘油滴鼻预防纳络酮催醒后的升压反应
4
作者 疏树华 马守青 陈昆洲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37-337,共1页
关键词 麻醉 催醒 纳络酮 升压反应 硝酸甘油滴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素预防硬膜外麻醉辅用哌氟合剂循环变化效应
5
作者 疏树华 潘建辉 +1 位作者 高玉华 陈昆洲 《安徽医学》 1999年第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麻醉 麻黄素 哌氟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肺功能及中心静脉血炎症因子水平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许辉 疏树华 +2 位作者 王迪 章敏 柴小青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94-96,共3页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肺功能及中心静脉血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60例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分别采用GDFT、传统液体疗法补液。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肺功能及中心静脉血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60例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分别采用GDFT、传统液体疗法补液。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_1)、单肺通气30 min(T_2)、单肺通气1 h(T_3)、恢复双肺通气10 min(T_4)及术毕(T_5)时抽取两组桡动脉血,测定两组氧分压(PaO_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计算并记录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分别于T_1、T_5及术后24 h(T_6)时采集两组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结果观察组T_1、T_2、T_3、T_4及T_5时OI分别为431±59、284±38、276±31、325±42、384±56,对照组分别为425±53、246±32、239±26、284±33、316±45;观察组T_1、T_2、T_3、T_4及T_5时RI分别为0.38±0.16、2.28±0.52、2.46±0.45、1.72±0.43、1.35±0.48,对照组分别为0.36±0.15、1.82±0.46、1.88±0.42、1.14±0.38、0.84±0.3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5时OI升高,RI降低(P均<0.05)。观察组T_1、T_5、T_6血清TNF-α分别为16.2±2.8、67.9±10.1、143.7±31.6,对照组分别为15.6±2.5、98.4±9.6、214.5±38.2;观察组T_1、T_5、T_6血清IL-6分别为8.4±1.3、56.3±9.8、49.5±8.2,对照组分别为8.2±1.3、71.4±12.5、68.3±11.4;观察组T_1、T_5、T_6血清IL-10分别为92.2±14.3、77.1±10.4、92.2±14.3,对照组18.4±4.6、69.5±11.7、42.8±8.3。与对照组比较,T_5、T_6时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GDFT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OLV后肺脏弥散及氧合功能的损害,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肺癌根治术 单肺通气 每搏量变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羟考酮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武春银 王瑞婷 疏树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围术期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羟考酮低剂量组、羟考酮高剂量组,每组20例。羟考酮低、高剂...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围术期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羟考酮低剂量组、羟考酮高剂量组,每组20例。羟考酮低、高剂量组麻醉诱导前5 min分别静脉注射0.08、0.12 mg/kg盐酸羟考酮注射液(5 mL),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预处理前(t_1)、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_2)、体外循环结束(t_3)、手术结束(t_4)、手术后24 h(t_5),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TNF-α、IL-6、IL-10等炎性因子指标。结果三组t_2时SBP、DBP、MAP、HR均明显低于t_1(P均<0.05)。t_2、t_3时羟考酮低剂量组SBP、DBP、MAP高于羟考酮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羟考酮高剂量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各组t_2、t_3、t_4、t_5时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t_1(P均<0.05)。t_2、t_3、t_4、t_5时,羟考酮低剂量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羟考酮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均<0.05),血清IL-10水平高于羟考酮高剂量组和对照组(P均<0.05);羟考酮高剂量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预处理有助于维持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稳定,缓解全身炎症状态,且0.08 mg/kg盐酸羟考酮预处理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羟考酮 血流动力学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3
8
作者 章蔚 方才 +1 位作者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 2011年第7期918-921,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腰硬联合麻醉 外周神经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章蔚 疏树华 +1 位作者 方才 邵春晓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2期2006-2009,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n=25)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n=21)两组。E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n=25)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n=21)两组。E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0~14 ml;N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E组麻醉后15、20、30 min MAP下降(P<0.05),E组麻醉后30 min MAP低于N组(P<0.05);E组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E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且相对长时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硬膜外麻醉 外周神经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音樱 方才 +2 位作者 疏树华 魏昕 朱运莲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431-434,共4页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n=25):七氟烷复合瑞芬... 目的观察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诱导行气管插管的插管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其可行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体质量45~75 kg,随机分为两组(n=25):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麻醉诱导:两组均调节七氟烷挥发罐刻度致8%,氧流量6 L/min,指导患者肺活量法面罩吸入七氟烷,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R组患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0μg.kg-1,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1,两组均在60 s内缓慢注射。注射完毕60 s后,关闭七氟烷挥发罐,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于给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气管插管前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即刻、1 min、3 min和5 min,分别记录MAP、HR和BIS值;记录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及从开始吸入七氟烷到气管插管的时间;记录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100%,其中R组满意率为88%,S组满意率是96%,两组间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注射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后MAP和HR均下降;与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R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MAP下降(P<0.01),而S组M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管插管前、后BIS值维持于40~60,各时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均能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且血流动力学平稳,适用于患者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吸入 哌啶类 麻醉:全身 插管法:气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肾移植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素素 魏昕 +1 位作者 疏树华 柴小青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1期1385-1389,共5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患者行亲属供肾肾移植术,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10月安徽省立医院择期活体供肾肾移植受体27例,选择血浆靶控,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麻醉,维持脑...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患者行亲属供肾肾移植术,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10月安徽省立医院择期活体供肾肾移植受体27例,选择血浆靶控,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45~55。依次记录麻醉诱导后10、20、30及40 min及肾移植术中开放髂血管后10、20、30及40 min各时间点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并采集动脉血3 mL,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人血浆实测丙泊酚浓度。监测计算肾移植手术中丙泊酚TCI的偏象度及精密度。结果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麻醉后术中HR减慢、平均动脉压(MAP)及BIS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 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术中髂血管开放前中心静脉压(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髂血管开放后CVP较开放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血管开放前丙泊酚TCI偏离度及精密度分别为9.58%、10.42%,髂血管开放后丙泊酚TCI偏离度及精密度分别为14.17%、14.19%,二者均在临床使用范围(-15%<偏离度<15%,精密度<30%)。髂血管开放前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髂血管开放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2.35,R2=0.58,F=2.95,R2=0.71,P<0.05)。髂血管开放前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浆药物浓度间浓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I丙泊酚用于ESRD患者术中维持,效应室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肾移植患者术中丙泊酚TCI,其偏离度及精密度均在临床使用范围。髂血管开放后大量补液对麻醉深度影响较小,无需增加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肾移植术 靶控输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preme^(TM)喉罩与气管插管全麻用于肾移植手术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敏 疏树华 方才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与传统气管插管比较,探讨一次性双管喉罩(LMA SupremeTM)对肾移植术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道阻力的影响,评价其在肾移植手术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58例择期全麻下肾移植手术患者,ASA III~IV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 目的与传统气管插管比较,探讨一次性双管喉罩(LMA SupremeTM)对肾移植术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道阻力的影响,评价其在肾移植手术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58例择期全麻下肾移植手术患者,ASA III~IV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E组),每组29例。分别记录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1 min(T1)、3 min(T2)和拔喉罩/气管导管前(T3)、拔喉罩/气管导管后1 min(T4)、3 min(T5)的SBP、DBP、HR,以及T1、T2、T3时点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统计置入喉罩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L组T0~T5时点HR、SBP、DBP平稳,E组T1、T3、T4时点HR、SBP、DBP明显高于T0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T1~T3时点L组Pmean、Ppeak明显低于E组(P<0.05),T1~T3时点PETCO2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咽部不适L组3例(10.34%),E组8例(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手术应用SupremeTM喉罩全麻心血管刺激反应较气管插管全麻小,通气效果确切、安全,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气管插管 肾移植术 气道管理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超前镇痛及穴位注射预防其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守菁 疏树华 +1 位作者 候涛 高玉华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年第3期163-164,共2页
目的:探讨微量吗啡硬膜外行超前镇痛效果及穴位注射预防小儿硬膜外吗啡镇痛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4组,基础麻醉处方一致。Ⅰ组行超前镇痛术,术毕行新斯的明合东南著碱穴位注射;Ⅱ组行超前镇痛,术举行肌肉注射... 目的:探讨微量吗啡硬膜外行超前镇痛效果及穴位注射预防小儿硬膜外吗啡镇痛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4组,基础麻醉处方一致。Ⅰ组行超前镇痛术,术毕行新斯的明合东南著碱穴位注射;Ⅱ组行超前镇痛,术举行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和东莨菪碱;Ⅲ组行超前镇痛,术后穴位注射生理盐水;Ⅳ组不行超前镇痛,未毕不作穴位注射。结果:Ⅰ、Ⅱ、Ⅲ组与Ⅳ组比较,加药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氯胺酮及地卡因用量减少(P<0.05);4组术后镇痛时间无显著性差异;Ⅰ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Ⅱ、Ⅲ、Ⅳ组。结论:微量吗啡行硬膜外超前镇痛,可减少麻醉药用药量,延长加药时间;新斯的明合东南营碱穴位注射可预防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 超前镇痛 穴位注射 儿科手术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穴位电针刺激对血浆胃动素值的影响
14
作者 翟美玉 陈昆洲 +1 位作者 潘建辉 疏树华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8年第6期354-354,共1页
为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全身麻醉病人围术期血浆胃动素(MTL)的变化,该文将48例全身麻醉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针刺组、Ⅱ组用药组、Ⅲ组对照组,每组16例。3组均于麻醉前穴位电针刺激或肌注胃复安后30min、术岸及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测... 为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全身麻醉病人围术期血浆胃动素(MTL)的变化,该文将48例全身麻醉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针刺组、Ⅱ组用药组、Ⅲ组对照组,每组16例。3组均于麻醉前穴位电针刺激或肌注胃复安后30min、术岸及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MTL值。结果:3组麻醉前血浆MTL值无统计学差异。针刺组在针刺30min和手术结束时血浆MTL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用药组、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明显的百分数差异而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穴位 电针刺激 胃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不同输注方式对无痛宫腔镜检查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敏 谢志琼 疏树华 《安徽医学》 2013年第9期1356-1357,共2页
目的 评价丙泊酚不同输注方式在无痛宫腔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门诊无痛宫腔镜检查术患者120例,ASA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60),靶控输注组(TCI组)和分次静脉注射组(IV组).TCI组采用Diprifusor-... 目的 评价丙泊酚不同输注方式在无痛宫腔镜检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门诊无痛宫腔镜检查术患者120例,ASA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60),靶控输注组(TCI组)和分次静脉注射组(IV组).TCI组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设定 Cp:3~4 μg/ml,诱导时间20~30 s,术中根据体动反应调整Cp,检查结束后停止输注.IV组采用1.5~2 mg/kg剂量静脉推注,推注时间0.05);IV组最低MAP、HR及SpO2均低于T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V组比较,TCI组的意识消失时间延长,睁眼时间缩短,丙泊酚总用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门诊无痛宫腔镜检查中,TCI法输注丙泊酚在术中并发症、术后恢复及用药量方面优于分次静脉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宫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分娩产妇硬膜外镇痛中高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常量舒芬太尼联合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陶磊 王肖肖 +3 位作者 周玲 杨歆璐 疏树华 柴小青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8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高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常量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在体质量正常及超重肥胖的经阴分娩产妇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64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4组,每组41例。NL组为体质量正常(BMI 18.5~24.9 kg/m^2)低浓度... 目的观察高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常量舒芬太尼联合应用在体质量正常及超重肥胖的经阴分娩产妇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64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4组,每组41例。NL组为体质量正常(BMI 18.5~24.9 kg/m^2)低浓度罗哌卡因组,分娩过程中采用0.07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镇痛;NH组为体质量正常(BMI 18.5~24.9 kg/m^2)高浓度罗哌卡因组,分娩过程中采用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镇痛;HL组为体质量超重肥胖(BMI 25~34.9 kg/m^2)低浓度罗哌卡因组,分娩过程中采用0.07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镇痛;HH组为体质量超重肥胖(BMI 25~34.9 kg/m^2)高浓度罗哌卡因组,分娩过程中采用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镇痛。记录4组产妇硬膜外局麻药使用量、镇痛情况、产程和分娩镇痛时长、新生儿情况、麻醉不良反应、产程及分娩方式。结果与NL组、HL组比较,NH组和HH组硬膜外局麻药总消耗剂量及单位时间硬膜外局麻药消耗剂量高(P均<0.05)。HH组和NL组瘙痒发生率高于HL组(P<0.05)。与NH组比较,HH组分娩总时长长、第二产程缩短(P均<0.05)。与NL组、HL组比较,HH组、HL组新生儿体重高(P<0.05)。结论超重肥胖与正常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使用0.075%、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不影响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可能导致超重肥胖与正常产妇产程延长并伴更高的瘙痒发生率,超重肥胖产妇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分娩镇痛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肥胖 超重 体重指数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布啡多模式镇痛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晨 李涛 +4 位作者 章敏 周玲 疏树华 柴小青 谢言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多模式镇痛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下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纳布啡组(N组)、对照组(C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N组静脉注射纳布啡0.2 mg/kg,术毕前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术后纳布啡... 目的:探讨纳布啡多模式镇痛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下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纳布啡组(N组)、对照组(C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N组静脉注射纳布啡0.2 mg/kg,术毕前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术后纳布啡自控镇痛;C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硫酸吗啡0.2 mg/kg,术毕前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术后吗啡自控镇痛。分别记录术前(T0)、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48 h(T5)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最高镇静(Ramsay)评分、首次镇痛按压时间、无效按压次数、术后并发症及胸引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检测T1~T4时刻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最高Ramsay评分、首次镇痛按压时间、无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N组术后并发症降低(P<0.05);胸引管拔出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T1~T4时刻TNF-α和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P<0.05)。结论:纳布啡可调节免疫应答,减少炎性因子产生,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多模式镇痛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8
作者 谢丽霞 柴小青 +2 位作者 王迪 疏树华 胡继成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5期67-70,共4页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5例,随机分为U组28例、C组27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U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5例,随机分为U组28例、C组27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U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于麻醉诱导前10min(T1)、手术开始后1h(T2)、术毕即刻(T3)、术后6h(T4)、术后24h(T5)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术前1d及术后1、7d采用MMSE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U组T2~T5时点血糖及血浆Cor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T1时点比较,U组T4时点血糖及T3、T4时点血浆Cor水平升高,C组T2~T4时点血糖及T3、T4时点血浆Cor水平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U组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少(P均<0.05)。与C组比较,U组术后1dMMSE评分升高(P<0.05);与同组术前1d比较,U组术后1dMMSE评分降低,C组术后1、7dMMSE评分降低(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其能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并降低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德芾 疏树华 +3 位作者 许辉 郑晓静 魏昕 柴小青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7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0例接受择期亲属活体肾移植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磷酸肌酸钠组(4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式,磷酸肌酸钠组在肾移植手术切皮时开`始...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对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80例接受择期亲属活体肾移植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磷酸肌酸钠组(4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式,磷酸肌酸钠组在肾移植手术切皮时开`始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30 mg/kg,约30 min滴注完毕)。采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两组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1)、移植肾血管开放前(T2)、移植肾血管开放后30 min(T3)及术毕(T4)记录各时间点MAP、HR、CVP、CO、CI、SV值。在上述时间点、术后12 h(T5)及24h(T6)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和B型尿钠肽(BNP)的水平,并记录T6时患者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与T1时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2时CO、CI、SV升高(P均<0. 05),对照组患者T3时MAP、CO、CI、SV下降,HR、CVP上升,T4时CO、CI、SV下降(P均<0. 05)。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3时MAP升高、HR降低(P均<0. 05),T2、T3、T4时的CO、CI、SV升高(P均<0. 05)。与T1时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3~T6、对照组T2~T6时CK、CKMB、c Tn I、BNP浓度升高(P均<0. 05);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肌酸钠组T2~T6时CK、CK-MB、c Tn I、BNP浓度降低(P均<0. 05)。磷酸肌酸钠组、对照组患者T6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 5%、22. 5%和(12±4) d、(16±5) d,两者相比,P均<0. 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可加重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磷酸肌酸钠预处理能减轻其损伤,改善心功能,稳定循环,并可以降低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肌酸钠 肾移植术 心肌损伤 肾缺血再灌注 终末期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老年患者止血带相关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素素 许辉 +1 位作者 疏树华 柴小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4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老年患者止血带相关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通气组和允许性高...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老年患者止血带相关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通气组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每组30例。正常通气组术中维持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35~45 mmHg,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术中维持PaCO2在60~70 mmHg。分别于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术后30 min(T1)、6 h(T2)、24 h(T3)及48 h(T4)采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PaCO2,计算并记录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及呼吸指数(RI)。分别于上述时间点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人补体3a(C3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72 h肺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OI明显降低,(A-a)DO2及RI明显升高(P<0.05),T1~T4时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血清IL-10浓度明显升高,T2~T4时血清C3a及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通气组比较,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T2~T3时OI明显升高,(A-a)DO2及RI明显降低(P<0.05),T1~T4时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血清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T2~T4时血清C3a及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术后72 h肺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肺不张、肺水肿发生。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可减轻老年患者止血带相关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改善肺氧合及弥散功能,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肢体缺血再灌注 肺功能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