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老年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特点和骨折风险预测能力比较
1
作者 许文和 贾涛 +2 位作者 申逸志 李小兵 刘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检测部位骨密度T值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岳阳市人民医院同时进行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三部位骨密度检查的女性患者513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检测部位骨密度T值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岳阳市人民医院同时进行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三部位骨密度检查的女性患者51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比较不同检测部位T值的特点及年龄变化规律。根据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的T值分组,以各组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率为判断依据,比较腰椎、髋部、桡骨远端1/3不同T值分组的研究对象骨折发生的危险度,推算三部位T值对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513例患者腰椎T值均值为-2.77±1.31,61%患者腰椎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髋部T值均值为-1.19±1.01,11.9%患者髋部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桡骨远端1/3 T值均值为-3.09±2.02,60.0%患者桡骨远端1/3 T值处于骨质疏松症范围。总体来看本研究对象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 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介于两者之间。三部位T值并非随年龄平行下降,50~59岁组桡骨远端1/3 T值高于腰椎T值水平,随着年龄组的增大,桡骨远端1/3 T值下降较腰椎T值更快,60~69岁组二者水平相当,70~79岁组及80~89岁组桡骨远端1/3 T值水平低于腰椎T值水平,髋部T值在各年龄组水平均最高。以1个标准差为区间,将各检测部位T值由高到低划分为5组(A~E组),比较各组之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桡骨远端1/3不同T值组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髋部C组、D组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是A组的2.735与4.128倍(P<0.05);腰椎E组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是A组的3.442倍(P<0.05)。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 T值预测5年内脆性骨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729、0.726,约登指数分别为0.349、0.374、0.371,提示如果单纯用某个部位骨密度T值预测未来骨折发生概率,髋部T值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纳入年龄、体质量指数、有无骨折史、三部位T值等因素对513例研究对象进行判别分析,腰椎T值、髋部T值、桡骨远端1/3 T值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7.6%、70.1%、66.7%,说明对于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个体而言,仍然是髋部T值预测脆性骨折的准确率更高。结论总体来看,50岁以上女性髋部T值水平最高,桡骨远端1/3 T值水平最低,腰椎T值水平处于两者之间。腰椎及桡骨远端T值随着年龄变化较大,髋部T值变化相对稳定,变化幅度依次为桡骨远端1/3>腰椎>髋部。髋部T值对骨折风险的预测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折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