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球窝/球凸结构的旋转矩形通道传热及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申仲旸 谢永慧 +1 位作者 张荻 蓝吉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2-57,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旋转工况下球窝/球凸结构对通道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利用SSTk-ω湍流模型求解了黏性Navier-Stokes方程,其中矩形通道的一侧布置球凸,另一侧布置球窝,球窝/球凸的结构分为圆形、竖椭圆和横椭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旋转工况下球窝/球凸结构对通道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利用SSTk-ω湍流模型求解了黏性Navier-Stokes方程,其中矩形通道的一侧布置球凸,另一侧布置球窝,球窝/球凸的结构分为圆形、竖椭圆和横椭圆.研究结果表明:球凸的迎风前缘传热能力大大增强,背风后缘及其之后的尾迹区域出现流动分离且传热性能有所减弱;球窝的前缘出现了流动分离且传热性能明显减弱,后半球窝处的分离流体再附使传热能力增强.通道旋转对传热阻力特性的影响很大,主要是旋转使得球窝/球凸表面的流动分离再附提前发生或延迟出现,后缘面流动分离再附频繁出现.比较3种通道发现:竖椭圆球窝/球凸通道和圆形球窝/球凸通道的平均Nu和摩擦系数几乎相等,横椭圆球窝/球凸通道的平均Nu和摩擦系数明显大于圆形、竖椭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窝/球凸 旋转矩形通道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置球窝的U型冷却通道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申仲旸 谢永慧 张荻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8-113,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球窝结构对U型通道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U型通道的一侧布置了球窝结构;采用SSTk-ω和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对不同Re下的球窝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型通道中第2列通道传热系数明显大于第1列通道,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球窝结构对U型通道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U型通道的一侧布置了球窝结构;采用SSTk-ω和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对不同Re下的球窝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型通道中第2列通道传热系数明显大于第1列通道,180°转弯角附近存在明显的二次流现象且传热系数较高;球窝结构的引入能明显强化U型通道的传热性能,球窝表面的平均Nu沿着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经过180°转弯角后急剧增大,球窝结构强化传热带来的压力损失非常小,几乎与光滑通道相当;RANS方法计算出的球窝表面Nu要大于LES方法的时均结果,相比LES方法,RANS方法判断的球窝腔内再附点更加靠近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窝 U型通道 大涡模拟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谢永慧 景祺 +2 位作者 张荻 申仲旸 姜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1-1720,共10页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设计及开发对燃气轮机效率、运行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领域。文中首先总结了透平叶片中典型U型通道中扰流冷却的研究现状:在U型通道中布置肋片、针状翅片...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设计及开发对燃气轮机效率、运行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透平叶片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研究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领域。文中首先总结了透平叶片中典型U型通道中扰流冷却的研究现状:在U型通道中布置肋片、针状翅片、球窝/球凸及组合传热结构是重要的冷却方式,研究已深入至多种组合传热结构及旋转通道传热的层面;其次总结了冷却通道与气膜孔结构耦合传热的研究现状,气膜孔的布置改变了冷却通道内的原流场结构及传热特性,布置肋片、球窝等强化传热结构并与气膜孔相耦合时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最后总结了内部冷却与外部冷却相耦合时的传热特性,如叶片尾缘劈缝叶背面区域的气膜冷却与对流传热共同作用,指出该耦合传热过程是透平叶片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对透平叶片冷却通道传热特性的研究综述,指出在组合传热结构与气膜孔等相互耦合时的冷却通道传热特性还有较多的研究内容需要扩充,同时考虑适用于冷却通道的低阻高效强化传热结构也是目前关注的一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透平叶片 冷却通道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耦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动网格技术的合成射流控制叶栅流动分离数值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建辉 谢永慧 +1 位作者 申仲旸 张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26-133,1,共8页
采用大涡模拟,利用动网格技术,通过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对零质量合成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合成射流最大速度为6.5m/s,激励频率为80Hz。结果表明:吹气过程,振动薄膜向前运动气流在射流出口形成剪切层,剪切层... 采用大涡模拟,利用动网格技术,通过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对零质量合成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合成射流最大速度为6.5m/s,激励频率为80Hz。结果表明:吹气过程,振动薄膜向前运动气流在射流出口形成剪切层,剪切层向外卷起形成涡环;在吸气过程,振动薄膜向后运动,涡环继续向下游运动,射流出口处的气流被吸入腔体;射流出口处速度呈正弦分布。合成射流可以有效抑制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控制后分离区域由原来的28.60%轴向弦长(Cax)减少到了17.23%Cax。合成射流的各个过程都可以抑制流动分离,但吹吸气交替过程以及吸气过程的控制效果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网格 合成射流 主动控制 高负荷叶栅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球窝/凸结构的流动控制及强化传热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荻 申仲旸 谢永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44-50,142,共7页
球窝、球凸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在换热器、燃气轮机冷却通道等传热设备上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带有二次球窝/凸结构的矩形换热通道的传热及阻力特性,计算中采用SST k–湍流模型求解粘性Navier-Stokes方程,分... 球窝、球凸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在换热器、燃气轮机冷却通道等传热设备上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带有二次球窝/凸结构的矩形换热通道的传热及阻力特性,计算中采用SST k–湍流模型求解粘性Navier-Stokes方程,分析二次球凸截面直径对于通道流动及传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球凸的加入对球窝腔内部及其下游光滑尾迹区的流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换热区域的努塞尔数Nu分布。相比于单球窝通道,二次球凸加入后球窝腔内以及下游光滑尾迹区的换热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并且随着二次球凸截面直径的增大,传热强化的程度逐渐增大,同时通过压力损失系数的变化规律可知,布置二次球凸结构强化传热的同时带来的压力损失非常小,可见二次球凸是一种有效的小流阻强化传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窝 二次球窝/凸 传热 阻力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