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被引量:
6
1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5 位作者
刘广才
柴强
张礼军
申三宝
鲁清林
黄高宝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 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 cm和40~50 cm土层水分;M在抽穗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 cm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 cm水分到0~30 cm土层,对60~70 cm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也有效拉升70~90 cm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的水分利用高效区域主要发生在0~90 cm;对90~100 cm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效应可以达到100 cm以下.露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 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 cm土层.此外,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 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问题,达到变无效降水为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有效、高效保墒、增温提墒、调动中深层水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冬小麦
含水率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2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4 位作者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10-1917,共8页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 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 (P <0.05)与6.12% (P <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29.87% ~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被引量:
6
1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刘广才
柴强
张礼军
申三宝
鲁清林
黄高宝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综合试验站
甘肃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1304NKCA133)
院青年创新基金(编号:2011GAAS06-24)
+1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编号:200903035-13)
国家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编号:CAAS-03-02B)资助
文摘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 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 cm和40~50 cm土层水分;M在抽穗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 cm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 cm水分到0~30 cm土层,对60~70 cm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也有效拉升70~90 cm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的水分利用高效区域主要发生在0~90 cm;对90~100 cm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效应可以达到100 cm以下.露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 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 cm土层.此外,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 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问题,达到变无效降水为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有效、高效保墒、增温提墒、调动中深层水分的效果.
关键词
覆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冬小麦
含水率
耗水量
Keywords
mulching plastic film with soil
whole growth
bunch planting
winter wheat
soil moisture rate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2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推广示范基地
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10-1917,共8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304NKCA133)
院青年创新基金(2011GAAS06-24)
+1 种基金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002NKDA032)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小麦条锈病基因控制资助
文摘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 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 (P <0.05)与6.12% (P <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29.87% ~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Keywords
Mulching plastic film with soil
Whole crop season
Bunch planting
Convention planting
Winter wheat
Organ water content
Thousand-kernel weight
Yield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何春雨
杜久元
刘广才
柴强
张礼军
申三宝
鲁清林
黄高宝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何春雨
杜久元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