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碱度水混凝过程中残余铝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灵峰 田艳娥 +3 位作者 黄豆豆 陈桂霞 程萌 张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针对高碱度水厂水夏季残余铝超标问题,选取4种不同铝盐絮凝剂考察其混凝效果及残余铝情况,同时考察投加一定量FeCl3和KMnO4优化混凝控制残余铝效果.结果表明,pH值和温度是影响混凝过程残余铝控制的重要因素;AlCl3和Al2(SO4)3混凝去除浊... 针对高碱度水厂水夏季残余铝超标问题,选取4种不同铝盐絮凝剂考察其混凝效果及残余铝情况,同时考察投加一定量FeCl3和KMnO4优化混凝控制残余铝效果.结果表明,pH值和温度是影响混凝过程残余铝控制的重要因素;AlCl3和Al2(SO4)3混凝去除浊度和DOC效果良好,同时残余铝含量较低;Fe和Mn均能达到优化混凝控制出厂水残余铝含量在0.2 mg.L-1以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度水 混凝 铝盐 残余铝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基多孔陶粒的制备及对Cu^(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朱灵峰 黄豆豆 +4 位作者 高如琴 田艳娥 叶朝 王小敏 吴洁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05,共3页
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成孔剂和烧结助剂,采用湿式研磨、滚球成型和高温煅烧工艺,制备了新型环境材料——硅藻土基多孔陶粒。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仪等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了硅藻土... 以硅藻土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成孔剂和烧结助剂,采用湿式研磨、滚球成型和高温煅烧工艺,制备了新型环境材料——硅藻土基多孔陶粒。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仪等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了硅藻土基多孔陶粒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硅藻土基多孔陶粒以石英晶相为主,孔径集中在500~3 000 nm,比表面积为6.14 m2/g,孔隙率为47.8%。硅藻土基多孔陶粒对Cu2+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5%,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基多孔陶粒 材料结构 吸附性能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反应器发酵产氢的启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灵峰 程萌 +4 位作者 苏彩丽 王燕 张楠 陈桂霞 田艳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7-570,共4页
对小型IC反应器发酵产氢的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出水pH值、碱度及VFA来判断反应器的运行状况,当系统运行良好时,出水pH值稳定在3.5~4.5之间,碱度稳定在0~10 mmol.L-1,VFA在10~30 mmol.L-1范围内;容积负荷COD为52.00 kg.m-3.d-1时... 对小型IC反应器发酵产氢的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出水pH值、碱度及VFA来判断反应器的运行状况,当系统运行良好时,出水pH值稳定在3.5~4.5之间,碱度稳定在0~10 mmol.L-1,VFA在10~30 mmol.L-1范围内;容积负荷COD为52.00 kg.m-3.d-1时有较高的产气量,不断提高容积负荷,产气量增加较少,当稳定容积负荷COD为31.20 kg.m-3.d-1时产气量接近350 L.d-1;用该反应器发酵产氢,产生气体量较大,最高时可达360 L.d-1,气体中氢气含量较高,最高可达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反应器 发酵产氢 产气量 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水解形态与优化混凝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灵峰 陈桂霞 +4 位作者 程萌 张楠 田艳娥 黄豆豆 张召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絮凝形态学是目前混凝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电喷雾质谱(ESI-MS)法证实了混凝过程中铝低聚体在弱酸性pH值条件可原位转化生成Al13形态。预制和原位生成的Al13形态都是混凝过程中最有效的凝聚-絮凝成分。pH... 絮凝形态学是目前混凝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电喷雾质谱(ESI-MS)法证实了混凝过程中铝低聚体在弱酸性pH值条件可原位转化生成Al13形态。预制和原位生成的Al13形态都是混凝过程中最有效的凝聚-絮凝成分。pH值对混凝过程中铝形态分布与转化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混凝效能产生影响。通过控制混凝过程pH值为弱酸性可以提高Al13形态含量从而达到优化混凝的目的。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铝水解形态与絮凝效能优化研究的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聚合氯化铝 铝形态 AL13形态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法处理甲苯废气吸收液的研究
5
作者 陈定盛 岑超平 +2 位作者 方平 唐志雄 田艳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以甲苯废气吸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活性污泥法降解吸收液中的污染物,研究了吸收液与生活污水混合比,重点分析了反应体系降解中污染物COD、SS、SCOP和甲苯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液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5:95,曝气量5L/min,连续曝... 以甲苯废气吸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活性污泥法降解吸收液中的污染物,研究了吸收液与生活污水混合比,重点分析了反应体系降解中污染物COD、SS、SCOP和甲苯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吸收液与生活污水体积比为5:95,曝气量5L/min,连续曝气4h的条件下,COD、SS、SCOP和甲苯的去除率达到77.18%、94.59%、100%和89.47%,甲苯的好氧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 有机废气 吸收液 甲苯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