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阶梯化概率计算法的风电场送出系统雷击预警
1
作者 于淼 吴屹潇 +3 位作者 田硕硕 严佳欣 孙建群 宋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789-6796,共8页
风能的可再生优点使得风电规模迅速发展,而风电场送出系统雷击事故会对新型电力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传统雷击预警对数据种类及样本数量要求较高,且未充分考虑相对位置以及落雷密度分布。对此提出一种基于阶梯化雷击概率计算法的风电场送... 风能的可再生优点使得风电规模迅速发展,而风电场送出系统雷击事故会对新型电力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传统雷击预警对数据种类及样本数量要求较高,且未充分考虑相对位置以及落雷密度分布。对此提出一种基于阶梯化雷击概率计算法的风电场送出系统雷击预警方法。首先分析2020年中国海南某风电场周边落雷点数据,运用蒙特卡罗法求取聚类云团质心以及落雷点密度,拟合雷暴云运动轨迹。再根据运动轨迹与线路走向的相对位置,结合阶梯化雷击概率计算法得出短时间内的雷击概率值。最后结合2020—2022年海南某风电场运行监测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并同时有效减少落雷密度差异对于预警精度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风电场送出系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预警 风电场送出系统 阶梯化雷击概率计算法 蒙特卡罗法 集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样本卷积交互网络的电力系统频率安全性评估
2
作者 刘杰 石访 +2 位作者 宋雪萌 田硕硕 聂礼强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60-170,共11页
现有电力系统暂态频率智能评估方法未充分考虑输入数据的时序特征。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暂态频率响应曲线智能预测的电力系统频率安全性评估方法。设计了一种多变量样本卷积交互网络,可充分挖掘电力系统量测数据的时序特征,从而提高... 现有电力系统暂态频率智能评估方法未充分考虑输入数据的时序特征。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暂态频率响应曲线智能预测的电力系统频率安全性评估方法。设计了一种多变量样本卷积交互网络,可充分挖掘电力系统量测数据的时序特征,从而提高电力系统暂态频率响应曲线的预测精度;基于所预测的频率响应曲线计算最大频率偏差、最大频率偏差发生时间和准稳态频率等关键指标,并综合评估系统的频率安全性。在频率稳定标准算例上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与深度学习等经典方法相比,频率响应曲线预测和系统频率安全性评估精度均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安全 深度学习 安全性评估 时序预测模型 卷积交互网络 暂态频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含量对磁控溅射NiCrZr薄膜结构及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康 崔洪芝 +2 位作者 田硕硕 宋晓杰 王维国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在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磁控溅射Ni CrZr薄膜,提高其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方法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用Ni Cr(原子比80:20)复合靶和纯Zr靶制备了不同Zr含量的Ni CrZr薄膜。采用XRD、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 目的在316L不锈钢基体表面磁控溅射Ni CrZr薄膜,提高其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方法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用Ni Cr(原子比80:20)复合靶和纯Zr靶制备了不同Zr含量的Ni CrZr薄膜。采用XRD、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Gamry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分析了Ni Cr Zr薄膜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截面形貌、元素组成、厚度以及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随着Zr靶功率的增加,薄膜中Zr含量不断增加,薄膜的组织结构不断细化,表面粗糙度由4.91 nm减小到了2.79 nm。薄膜主要由Cr3Ni2、Cr1.2Ni0.8Zr、Cr2Zr、CrO3、Ni Cr O4和ZrO2相组成,表明薄膜容易在空气中氧化。此外,随着Zr含量的增加,与316L基体相比,Ni Cr Zr薄膜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减小,腐蚀电位增大。当Zr原子分数为24.73%时,NiCrZr薄膜可以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钝化膜,从而表现出最佳的耐蚀性,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13.10nA/cm2,与316L基体相比减小了95%。结论 Zr含量的增加可以使薄膜变得更加细密,有效阻隔电解质与基体的接触,从而提高涂层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NiCrZr薄膜 微观结构 电化学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虚拟空间的音乐审美重构初探
4
作者 田硕硕 曹海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数字音乐的审美特质是由其技术基础和文化背景所塑造,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了音乐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形成了全新的音乐审美范式。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深化了音乐体验的沉浸感与互动性,推动了感知方式的革... 数字音乐的审美特质是由其技术基础和文化背景所塑造,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了音乐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形成了全新的音乐审美范式。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深化了音乐体验的沉浸感与互动性,推动了感知方式的革新。在社交媒体与数字平台的推动下,音乐传播呈现出互动性、多元化的特征。虚拟空间重塑了音乐审美的主体性,使音乐体验更趋个性化,为音乐美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虚拟空间 音乐美学 审美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