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羧甲基壳聚糖诱导培养罗伦隐球酵母处理调控采后葡萄柚果实苯丙烷代谢及其抗青霉病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田登娟 孔珊珊 +3 位作者 马电通 李根前 王芳 邓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0-166,共7页
为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诱导培养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处理对采后葡萄柚果实青霉病害的防控作用,以‘里约红’葡萄柚为试材,蒸馏水为对照,研究CMCS、C.laurentii单独处理和CMCS诱导培养C.laur... 为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诱导培养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处理对采后葡萄柚果实青霉病害的防控作用,以‘里约红’葡萄柚为试材,蒸馏水为对照,研究CMCS、C.laurentii单独处理和CMCS诱导培养C.laurentii(记为CMCS-C.laurentii)浸泡处理对葡萄柚果实青霉病害的防控效果及其对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CMCS-C.laurentii处理显著抑制了葡萄柚果实青霉病发病率及病斑直径的扩展(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CMCS-C.laurentii处理提高了葡萄柚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力以及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的含量。综上,添加CMSC诱导培养提高了C.laurentii的生防效力,CMCS-C.laurentii处理通过提高采后葡萄柚果实的苯丙烷代谢能力和抗性物质含量,从而增强葡萄柚果实抗青霉病效力,且CMCS-C.laurentii处理果实抗病效果优于CMCS、C.laurentii单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柚 羧甲基壳聚糖 罗伦隐球酵母 苯丙烷代谢 诱导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诱导提高罗伦隐球酵母对采后砂糖橘抗青霉、绿霉病的生防效果 被引量:8
2
作者 马电通 吕鹤飞 +5 位作者 常雪苗 黄二宾 杜嵘宇 田登娟 王芳 邓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41-247,共7页
为研究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诱导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对采后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cv.Shatangju)拮抗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所引起青霉和绿霉病... 为研究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诱导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对采后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cv.Shatangju)拮抗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所引起青霉和绿霉病的生防增效作用,本研究以市售的砂糖橘为试材,筛选0.5%(质量分数,下同)CMC培养C.laurentii抗砂糖橘果实青霉、绿霉病的最佳诱导时间,采用无菌水为对照组,0.5%CMC诱导/未诱导培养C.laurentii为处理组,探究其对砂糖橘果实抗青霉、绿霉病效果、诱导果实抗病防御体系形成及果实贮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CMC诱导C.laurentii处理抗砂糖橘果实青霉、绿霉病的最佳诱导时间为72 h,该诱导时间下,C.laurentii对青霉、绿霉病害发生的生防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诱导时间(P<0.05)。经0.5%CMC诱导培养72 h的C.laurentii(0.5%CMC-C.laurentii)所处理砂糖橘果实与其他组相比P.expansum、P.digitatum的发病率、病斑直径显著降低(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0.5%CMC-C.laurentii浸泡处理诱导可在贮藏第8天显著提高砂糖橘果皮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苯丙氨酸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和总酚、类黄酮含量(P<0.05),保持砂糖橘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因此认为,添加0.5%CMC诱导培养可提高C.laurentii生防效力,CMC培养C.laurentii处理诱导能够提高砂糖橘果实抗病防御酶活力、促进抗性物质的合成积累、抑制采后青霉、绿霉病害发生,进而维持果实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伦隐球酵母 羧甲基纤维素 砂糖橘 抗病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抗灰霉病的影响
3
作者 段春杨 田登娟 +2 位作者 黄二宾 王芳 邓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7,共7页
本试验以分离自猕猴桃病果表面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浓度(0.05、0.10、0.20 mmol/L)褪黑素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灰霉病体外、体内抑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从生理生化方面研究褪黑素对猕猴桃果实灰霉菌细胞膜... 本试验以分离自猕猴桃病果表面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浓度(0.05、0.10、0.20 mmol/L)褪黑素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灰霉病体外、体内抑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从生理生化方面研究褪黑素对猕猴桃果实灰霉菌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和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褪黑素在果实采后病害防控与保鲜贮藏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褪黑素处理可明显抑制灰霉菌落生长,且0.10 mmol/L褪黑素处理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P<0.05);同时,褪黑素处理对灰霉菌孢子萌发、孢子管生长均有显著(P<0.05)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与褪黑素浓度呈正相关;褪黑素处理能够显著(P<0.05)降低贮藏期猕猴桃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以0.10 mmol/L褪黑素处理抑制效果最优。褪黑素通过作用于灰霉菌的细胞膜来抑制病原菌生长。综合分析,在实际生产应用当中,以0.10 mmol/L褪黑素为最佳使用浓度,且已证实0.10 mmol/L褪黑素处理采后猕猴桃果实不会对其营养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灰霉病 褪黑素 抑制效果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