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BH_4/(CH_3)_2SO_4/B(OCH_3)_3复合还原体系合成2-(4-羟基苯)乙醇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运山 李凯 +2 位作者 骆公爵 顾超力 田梦云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3,共5页
以对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用NaBH4/(CH3)2SO4/B(OCH3)3还原体系制备2-(4-羟基苯)乙醇,考察了原料配比、溶剂用量等单因素条件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并通过IR、HPLC和1 H NMR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n(NaBH4)∶n(B... 以对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用NaBH4/(CH3)2SO4/B(OCH3)3还原体系制备2-(4-羟基苯)乙醇,考察了原料配比、溶剂用量等单因素条件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并通过IR、HPLC和1 H NMR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n(NaBH4)∶n(B(OCH3)3)∶n(对羟基苯乙酸)=1.8∶1.5∶1.0,无水四氢呋喃为溶剂,B(OCH3)3滴加时间为50min,30℃搅拌反应3.5h,收率可达96%以上,质量分数为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氢化钠 硼酸三甲酯 还原 2-(4-羟基苯)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G(Ⅰ)酯还原法合成2-(4-羟基苯)乙醇的研究
2
作者 李运山 邱玉华 +1 位作者 田梦云 顾超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60,共5页
以4-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反应和金属Na负载型硅胶Na-SG(Ⅰ)酯还原反应合成2-(4-羟基苯)乙醇,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各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酯化反应条件为:无水乙醇过量,催化剂用量占4-羟基苯乙酸用量的20%... 以4-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反应和金属Na负载型硅胶Na-SG(Ⅰ)酯还原反应合成2-(4-羟基苯)乙醇,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各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酯化反应条件为:无水乙醇过量,催化剂用量占4-羟基苯乙酸用量的20%,回流反应2h,收率为95.8%;较佳的酯还原反应条件为:n(乙醇)∶n(钠)∶n(4-羟基苯乙酸乙酯)=8.0∶6.5∶1.0,溶剂无水四氢呋喃(THF)适量,0℃投料,室温反应30min,收率为98.6%。过程总收率为94.5%。分别用IR、HPLC和1 H NMR等对产物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G(Ⅰ) 还原 2-(4-羟基苯)乙醇 阳离子交换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尺度的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仿真计算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田梦云 张恩 +1 位作者 曹瑞东 路国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5-981,I0004,共8页
基于细观力学建立了混凝土的2D随机骨料模型,应用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模拟了混凝土在单轴拉伸和压缩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和裂纹的萌生扩展。通过变参数分析,研究了粗骨料形状和面积分数、界面性能以及孔隙率等混凝土多相特征对应力-应变关系... 基于细观力学建立了混凝土的2D随机骨料模型,应用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模拟了混凝土在单轴拉伸和压缩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和裂纹的萌生扩展。通过变参数分析,研究了粗骨料形状和面积分数、界面性能以及孔隙率等混凝土多相特征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数值研究表明:粗骨料形状对混凝土拉压强度影响很小;粗骨料面积分数、界面性能和孔隙率是控制混凝土宏观响应的重要参数。研究发现:随粗骨料面积分数增加,混凝土拉压强度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界面性能对混凝土的强度有重要影响,混凝土拉压强度随界面性能的增大而单调增加;孔隙率愈高,混凝土的拉压强度损失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细观结构 应力-应变曲线 破坏模式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Mn2-xCrFeNi高熵合金的相稳定性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梦云 吴长军 +3 位作者 刘亚 彭浩平 王建华 苏旭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067-17071,共5页
本工作通过磁控电弧炉制备了一系列Co x Mn 2-x CrFeNi(x=0.25—1.75)高熵合金,并利用XRD、SEM、EDS、DSC等手段研究了这些合金在铸态、800℃和1000℃退火720 h后的相稳定性。研究发现,Co含量不低于15%(原子分数)的Co x Mn 2-x CrFeNi... 本工作通过磁控电弧炉制备了一系列Co x Mn 2-x CrFeNi(x=0.25—1.75)高熵合金,并利用XRD、SEM、EDS、DSC等手段研究了这些合金在铸态、800℃和1000℃退火720 h后的相稳定性。研究发现,Co含量不低于15%(原子分数)的Co x Mn 2-x CrFeNi合金在铸态及800℃和1000℃退火720 h后均为FCC单相。铸态Co 0.25 Mn 1.75 CrFeNi为FCC+BCC两相,但经800℃或1000℃退火720 h后,该合金中的BCC相消失,Cr元素富集,转变为FCC+σ相。在800℃退火720 h后的Co 0.5 Mn 1.5 CrFeNi不仅从FCC基体中析出了σ相,还析出了富Cr的BCC相。DSC测试表明,FCC相的开始熔化温度随Co含量的增加而升高;σ相将在1097~1120℃分解。此外,基于TCFE数据库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虽然通过计算可以较准确地预测FCC相的稳定性,但是不能准确地预测BCC相和σ相的稳定性。也就是说,Co-Cr-Fe-Mn-Ni体系中σ相和BCC相的热力学模型参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r-Fe-Ni-Mn 高熵合金 退火 相稳定性 Σ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梦云 谢定源 +1 位作者 余永昊 潘思轶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5-59,71,共6页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自然晒干、热风干燥菜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菜薹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风味物质15种,以醛类、酯类、腈类化合物为主。...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自然晒干、热风干燥菜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菜薹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风味物质15种,以醛类、酯类、腈类化合物为主。自然晒干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有27种,含量较高的为正己酸乙酯、苯代丙腈、辛酸乙酯。热风干燥的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9,35,30,29,35种,都以酯类、腈类、烃类、醛类、酚类化合物为主,含量较高的为丁香酚、苯代丙腈、正己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随着烘干温度的上升,干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酯类、烃类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50℃时干菜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薹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沔阳三蒸市场调查分析及对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梦云 谢定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20,共10页
沔阳三蒸是中国蒸菜的代表。新时代下,人们的饮食趋向于健康与快捷,传统食品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法对沔阳三蒸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消费者对沔阳三蒸的认知度和对未来沔阳三蒸工业化发展的期待... 沔阳三蒸是中国蒸菜的代表。新时代下,人们的饮食趋向于健康与快捷,传统食品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法对沔阳三蒸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消费者对沔阳三蒸的认知度和对未来沔阳三蒸工业化发展的期待度,并对沔阳三蒸的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沔阳三蒸虽有民族特色,但市场竞争力不足,工业化产品种类少,方便性较差,标准化生产不足等。准工业化的中央厨房的升级、丰富的即食型沔阳三蒸产品的开发,将构成沔阳三蒸产业新的模式。消费者对于传统沔阳三蒸的认知度较高,沔阳三蒸菜肴在湖北地区的地位也很高。大多数消费者能够接受工业化生产的沔阳三蒸,并且重视企业品牌信誉度、菜品风味营养、标准化程度和购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沔阳三蒸 历史与现状 传统食品工业化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1年我国9省居民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基于CHNS 被引量:5
7
作者 钱秋红 谢定源 +1 位作者 赵良 田梦云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7-180,189,共5页
为了解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摄入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后续膳食与慢性疾病间关系的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为中国居民各类食物参考摄入量修订和相应的膳食指导提供依据。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2004-2011年间4次调查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调查... 为了解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摄入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后续膳食与慢性疾病间关系的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为中国居民各类食物参考摄入量修订和相应的膳食指导提供依据。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2004-2011年间4次调查中有膳食调查资料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中国9省居民10类食物摄入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1年间9省食物摄入均以谷物最多,其次为蔬菜,其余8类食物摄入量因省份及年份不同而有较大差别。薯类、甜味食品、蔬菜的摄入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豆类、肉类、蛋类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果、小吃素食的摄入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乳类、水产品的摄入量因省份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膳食摄入 特点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