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俊
王余莲
+8 位作者
谭瑞林
王琪浩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以天然硅灰石为原料,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得CaCO_(3)/硅灰石(W@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BET、XRD、SEM、FT-IR和TG-DSC等表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改性前后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aO添加量...
以天然硅灰石为原料,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得CaCO_(3)/硅灰石(W@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BET、XRD、SEM、FT-IR和TG-DSC等表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改性前后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aO添加量为25%、碳化温度为15℃、CO_(2)流速为0.08 m^(3)/h、聚乙二醇用量为4.37 g/L时,可制得比表面积为15.28 m^(2)/g的W@C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比天然硅灰石提高了500%。W@C复合材料未改性时,接触角为19.37°,活化指数为0;采用1.5%硬脂酸钠改性W@C复合材料,接触角和活化指数分别增大至118.02°,99.9%,疏水性能显著提高。硬脂酸钠通过物理吸附包覆在W@C复合材料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石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
一步碳化法
有机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琪浩
王余莲
+9 位作者
王楠
李闯
张俊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58-65,共8页
以Na_(2)SiO_(3)·5H_(2)O和MgCl_(2)·6H_(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硅镁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煅烧或水热处理对产物物相结构、...
以Na_(2)SiO_(3)·5H_(2)O和MgCl_(2)·6H_(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硅镁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煅烧或水热处理对产物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镁比为3∶1、体系pH值为10±0.05、反应时间为80min、反应温度为75℃时制得比表面积为263.37m^(2)/g的羟基硅酸镁;经7h水热处理,所得羟基硅酸镁比表面积增加至425.30m^(2)/g,提高了61.48%;羟基硅酸镁是由[SiO_(4)]四面体、[MgO_(6)]八面体及羟基形成的三层状结构,其孔道由层状结构堆叠交错而形成;溶液中的OH^(-)可为Si—O—Mg—OH基团和硅烷醇基团(Si—O—H)的形成提供羟基,有助于提高羟基硅酸镁表面活性和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硅酸镁
沉淀法
比表面积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俊
王余莲
谭瑞林
王琪浩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机构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04200)
沈阳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144113)。
文摘
以天然硅灰石为原料,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得CaCO_(3)/硅灰石(W@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BET、XRD、SEM、FT-IR和TG-DSC等表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改性前后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aO添加量为25%、碳化温度为15℃、CO_(2)流速为0.08 m^(3)/h、聚乙二醇用量为4.37 g/L时,可制得比表面积为15.28 m^(2)/g的W@C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比天然硅灰石提高了500%。W@C复合材料未改性时,接触角为19.37°,活化指数为0;采用1.5%硬脂酸钠改性W@C复合材料,接触角和活化指数分别增大至118.02°,99.9%,疏水性能显著提高。硬脂酸钠通过物理吸附包覆在W@C复合材料表面。
关键词
硅灰石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
一步碳化法
有机改性
Keywords
wollastonite
CaCO_(3)/wollastonite composites
one-step carbonization
organically modified
分类号
TD985 [矿业工程—选矿]
TB332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琪浩
王余莲
王楠
李闯
张俊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机构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58-6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804200)
沈阳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144113)。
文摘
以Na_(2)SiO_(3)·5H_(2)O和MgCl_(2)·6H_(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硅镁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煅烧或水热处理对产物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镁比为3∶1、体系pH值为10±0.05、反应时间为80min、反应温度为75℃时制得比表面积为263.37m^(2)/g的羟基硅酸镁;经7h水热处理,所得羟基硅酸镁比表面积增加至425.30m^(2)/g,提高了61.48%;羟基硅酸镁是由[SiO_(4)]四面体、[MgO_(6)]八面体及羟基形成的三层状结构,其孔道由层状结构堆叠交错而形成;溶液中的OH^(-)可为Si—O—Mg—OH基团和硅烷醇基团(Si—O—H)的形成提供羟基,有助于提高羟基硅酸镁表面活性和比表面积。
关键词
羟基硅酸镁
沉淀法
比表面积
形成机理
Keywords
hydroxy magnesium silicate
precipitation method
specific surface area
form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TQ132.2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张俊
王余莲
谭瑞林
王琪浩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比表面积羟基硅酸镁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王琪浩
王余莲
王楠
李闯
张俊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