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石英亚表面划痕激光诱导损伤阈值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田东斌 祖小涛 +6 位作者 袁晓东 徐世珍 郭袁俊 蒋晓东 李绪平 吕海兵 郑万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47-1550,共4页
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酸蚀后熔石英亚表面划痕,并根据形貌特征将其分为Boussinesq-point-force crack(BPFC)、Hertzian-conical scratch(HCS)和Plastic indent(PI)三类,测试了各类划痕的损伤阈值,讨论了激光损伤机制。结果表... 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酸蚀后熔石英亚表面划痕,并根据形貌特征将其分为Boussinesq-point-force crack(BPFC)、Hertzian-conical scratch(HCS)和Plastic indent(PI)三类,测试了各类划痕的损伤阈值,讨论了激光损伤机制。结果表明锐度较大的BPFC损伤阈值不超过2.0 J/cm2;深度小于1μm的HCS阈值可达2.6 J/cm2;形变较大的PI阈值至2.8 J/cm2,形变较小的PI的激光损伤阈值与无缺陷材料相当。BPFC和深度超过1μm的HCS是导致熔石英损伤阈值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激光 熔石英 亚表面缺陷 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石英亚表面缺陷附近光强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田东斌 袁晓东 +6 位作者 祖小涛 王毕艺 徐世珍 郭袁俊 蒋晓东 李绪平 郑万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熔石英亚表面缺陷对光场的调制是导致激光辐照场破坏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熔石英亚表面缺陷(平面和锥形划痕)周围的光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划痕形状、几何尺寸、方位角、光的入射角等是影响划痕周围光强分布的主要因... 熔石英亚表面缺陷对光场的调制是导致激光辐照场破坏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熔石英亚表面缺陷(平面和锥形划痕)周围的光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划痕形状、几何尺寸、方位角、光的入射角等是影响划痕周围光强分布的主要因素;前表面划痕对光强的增强效果比后表面弱;在理想形状的划痕截面和表面同时发生内全反射时,平面划痕周围的光强增强效果明显。锥形划痕周围的光强分布为正确解释交叉划痕的夹角平分线附近的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面微缺陷 光强增强因子 激光损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蚀深度对熔石英三倍频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徐世珍 吕海兵 +4 位作者 田东斌 蒋晓东 袁晓东 祖小涛 郑万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0-764,共5页
采用干涉仪和台阶仪测试蚀刻深度随时间的变化,结合材料去除速率测量,研究了HF酸蚀液对熔石英表面蚀刻的影响。测试了蚀刻后损伤阈值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研究表明,熔石英表面重沉积层厚度约16 nm,亚表面缺陷层大于106 nm;重沉积层去除... 采用干涉仪和台阶仪测试蚀刻深度随时间的变化,结合材料去除速率测量,研究了HF酸蚀液对熔石英表面蚀刻的影响。测试了蚀刻后损伤阈值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研究表明,熔石英表面重沉积层厚度约16 nm,亚表面缺陷层大于106 nm;重沉积层去除后损伤阈值增大,随亚表面缺陷层暴露其阈值先降低后又增加,最后趋于稳定;然而,随蚀刻时间的增加,其表面粗糙度增大。分析表明,蚀刻到200 nm能有效地提高熔石英的低损伤阈值,有利于降低初始损伤点数量和提高熔石英表面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熔石英 化学腐蚀 亚表面缺陷 激光诱导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法和化学法制备的单层ZrO_2膜的激光损伤行为差异 被引量:9
4
作者 郭袁俊 祖小涛 +5 位作者 蒋晓东 袁晓东 徐世珍 吕海兵 王毕艺 田东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49-1852,共4页
分别采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和溶胶-凝胶技术在K9基片上镀制了光学厚度相近的ZrO2单层薄膜,测试了两类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分别采用透射式光热透镜技术、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两类薄膜的热吸收、孔隙率、微观表面形貌... 分别采用电子束热蒸发技术和溶胶-凝胶技术在K9基片上镀制了光学厚度相近的ZrO2单层薄膜,测试了两类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分别采用透射式光热透镜技术、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两类薄膜的热吸收、孔隙率、微观表面形貌、激光辐照前薄膜的杂质和缺陷状况以及激光辐照后薄膜的损伤形貌。实验结果表明:两类薄膜的不同损伤形貌与薄膜的热吸收与微观结构有关,物理法制备的ZrO2膜结构致密紧凑,膜层的杂质和缺陷多;化学法制备的ZrO2膜结构疏松多孔,膜层纯净杂质少,激光损伤阈值达26.9 J/cm2;因物理法制备的ZrO2膜拥有更大的热吸收(115.10×10-6)和更小的孔隙率(0.20),其激光损伤阈值较小(18.8 J/cm2),损伤主要为溅射和应力破坏,而化学法制备的ZrO2膜的损伤主要为剥层。理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薄膜 激光损伤阈值 热吸收 孔隙率 损伤形貌 电子束热蒸发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SiO2薄膜氨热两步后处理 被引量:5
5
作者 章春来 祖小涛 +9 位作者 蒋晓东 袁晓东 王毕艺 宴良宏 张洪亮 徐世珍 田东斌 尹伟 赵松楠 吕海兵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6-960,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作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提拉镀制SiO2双面膜,对薄膜进行氨处理和热处理。采用椭偏仪、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扫描探针显微镜、静滴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薄膜的特性。研究表明:经氨热两步后处理,膜厚持续减小,...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作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提拉镀制SiO2双面膜,对薄膜进行氨处理和热处理。采用椭偏仪、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扫描探针显微镜、静滴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薄膜的特性。研究表明:经氨热两步后处理,膜厚持续减小,折射率经氨处理先增大了0.236,再经热处理又减小了0.202,膜层透光性变好,透过率峰值持续向短波方向移动;经两步后处理的膜面平整度明显变好,与水的接触角先增大到58.92°后减小到38.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二氧化硅薄膜 氨处理 热处理 椭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SiO2酸性膜与碱性膜的激光损伤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郭袁俊 祖小涛 +5 位作者 蒋晓东 袁晓东 赵松楠 徐世珍 王毕艺 田东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9-942,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在K9基片上镀制了光学厚度相近的单层SiO2酸性膜和碱性膜。测试了两类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分别采用透射式光热透镜技术、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两类薄膜的热吸收、孔隙率、微观表面形...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分别在K9基片上镀制了光学厚度相近的单层SiO2酸性膜和碱性膜。测试了两类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分别采用透射式光热透镜技术、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两类薄膜的热吸收、孔隙率、微观表面形貌、激光辐照前薄膜的杂质和缺陷状况以及激光辐照后薄膜的损伤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碱性膜,酸性膜有更大的热吸收和更小的孔隙率,因此其激光损伤阈值较小;两类薄膜不同的损伤形貌与薄膜的热吸收系数与微观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损伤阈值 溶胶-凝胶 SIO2薄膜 热吸收 孔隙率 损伤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4μm脉冲激光作用下SiO2薄膜纹波损伤的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袁晓东 李绪平 +8 位作者 郑万国 祖小涛 向霞 蒋晓东 尹烨 徐世珍 郭袁俊 田东斌 王毕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9-512,共4页
用1.064μm波长的单脉冲(6 ns)激光对K9玻璃基底上电子束沉积的单层SiO2薄膜进行了辐照损伤实验。以扫描电镜对K9基底的断面进行分析,并采用表面热透镜装置对膜层中的缺陷进行了检测,最后采用Matlab偏微分工具箱对缺陷的散射光光场进行... 用1.064μm波长的单脉冲(6 ns)激光对K9玻璃基底上电子束沉积的单层SiO2薄膜进行了辐照损伤实验。以扫描电镜对K9基底的断面进行分析,并采用表面热透镜装置对膜层中的缺陷进行了检测,最后采用Matlab偏微分工具箱对缺陷的散射光光场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膜层中存在缺陷,基底中也存在大量缺陷。模拟研究表明:缺陷的位置越深,形成的条纹间距也越宽;当缺陷的形状不规则时,在局部出现近似平行的纹波结构;当缺陷的数目增加时,这些缺陷的散射光的叠加就形成相互叠加的条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损伤 SIO2薄膜 电子束蒸发 纹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处理对溶胶凝胶增透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袁俊 祖小涛 +5 位作者 蒋晓东 袁晓东 吕海兵 赵松楠 田东斌 王毕艺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6-129,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K9玻璃基片上镀制了SiO2增透膜,并对其中一些样品进行了氨处理。分别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椭偏仪、透射式光热透镜测试了氨处理前后薄膜的微观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折射率和弱吸收。实验结果表明:经氨处理...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K9玻璃基片上镀制了SiO2增透膜,并对其中一些样品进行了氨处理。分别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椭偏仪、透射式光热透镜测试了氨处理前后薄膜的微观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折射率和弱吸收。实验结果表明:经氨处理后薄膜的孔隙率从0.73降低到0.63,其弱吸收从67.88×10-6增加到74.58×10-6,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从处理前的18.0J/cm2降低到16.9J/cm2。考虑到氨处理能提高SiO2增透膜的机械性能,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折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SIO2膜 氨处理 激光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有机片式钽电容器高温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东斌 潘齐凤 +3 位作者 张选红 马建华 刘桥 杨邦朝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1-765,共5页
高压有机固体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的高温特性是限制此类电容器广泛应用的瓶颈,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105℃的温度上限,而不能满足125℃环境下的特殊使用要求。该文通过对电介质进行"屏蔽"和预处理,对有机固体电解质进行后处理和... 高压有机固体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的高温特性是限制此类电容器广泛应用的瓶颈,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105℃的温度上限,而不能满足125℃环境下的特殊使用要求。该文通过对电介质进行"屏蔽"和预处理,对有机固体电解质进行后处理和包封层改善,高压有机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的高温特性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安全通过105℃、2 000 h和125℃、2 000 h寿命试验。该研究结果将为有机固体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可靠性 高压 聚三四乙烯基二氧噻吩 钽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超大容量有机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高温稳定性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东斌 龙道学 +1 位作者 潘齐凤 张选红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1-814,共4页
高压超大容量有机固体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是适应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电容器。但行业内规定高低温(-55℃,125℃)容量变化±30%,严重限制了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电介质化成工艺的调整,以及添加电介质和聚合... 高压超大容量有机固体电解质片式钽电容器是适应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电容器。但行业内规定高低温(-55℃,125℃)容量变化±30%,严重限制了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电介质化成工艺的调整,以及添加电介质和聚合物膜界面的后处理等方法有效改善了高温容量的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可靠性试验验证,电容器的容量变化率ΔC/C不超过20%,漏电流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满足了此类产品在特殊环境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大容量钽电容器 有机电解质 高温稳定性 界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器高频振动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舒启佳 伍权 +3 位作者 张麟 潘齐凤 王五松 田东斌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1,共5页
针对非固体钽电容器高频振动环境下物理结构失效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其进行高频振动仿真分析。研究了钽电容器内部应力、应变在高频振动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其失效形式,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结... 针对非固体钽电容器高频振动环境下物理结构失效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其进行高频振动仿真分析。研究了钽电容器内部应力、应变在高频振动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其失效形式,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振动过程中,钽电容器内部应力主要集中于阳极块、阳极引线、调整垫片三者接触处,最大应力随着振动加速度的提高而迅速上升,从而发生断裂失效。为提高电容器结构稳定性,设计一种新型爪式垫片结构。基于有限元分析与振动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钽电容器在高频振动环境下的工作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固体钽电容器 高频振动 有限元分析 失效形式 结构优化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uble Wire-Grid Terahertz Polarizer on Low-Loss Polymer Substrates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东斌 张怀武 +3 位作者 赖伟恩 文歧业 宋远强 王治国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25-127,共3页
A double-wire-grid polarizer was fabricated on both sides of a low-loss polythene film by simple electroplating and photolithographic micro-processing technique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polarizer were measured using ... A double-wire-grid polarizer was fabricated on both sides of a low-loss polythene film by simple electroplating and photolithographic micro-processing technique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polarizer were measured using a 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meter (THz-TDS). The transmittance is more than 70% and below 2% in the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directions of the polarizer, respectively. The extinction ratio is better than 22 dB in the broad frequency range of 0.5–3 THz,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free-standing polarizer in the high frequency region.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ed THz Waveguide Utilizing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on Thin Dielectric Slab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orrugated Metallic Claddings
13
作者 田东斌 张怀武 +2 位作者 文歧业 谢云松 宋远强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47-150,共4页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erahertz (THz) wave propagation utilizing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 on the interfaces of a thin dielectric core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orrugated met...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erahertz (THz) wave propagation utilizing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 on the interfaces of a thin dielectric core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wo corrugated metallic claddings. THz wave impinges on the structured surfaces at normal incidence. Long-lasting oscillation propagation features are observed in the temporal waveform after traveling through the periodic arrays. The enhanced THz transmission can be achieved due to the coupling between incident waves to SPPs at the bottom and top interfaces.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field distribu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mode in the waveguide. The hybrid waveguide with low absorp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z integrated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electrical magnetic and optical Electronics and devices Surfaces interfaces and thin fi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型钽浆阳极电容器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齐凤 阳元江 +2 位作者 刘桥 田东斌 刘一峰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9-573,共5页
高体积效率、超薄型化是实现钽电容器进一步小型化的有效技术途径。基于丝网印刷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钽阳极制作方法,即首先将高比容钽粉制成浆料,然后印刷在钽箔上进行高温烧结作为电容器的阳极片,接着利用传统的阳极氧化方法生成五氧... 高体积效率、超薄型化是实现钽电容器进一步小型化的有效技术途径。基于丝网印刷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钽阳极制作方法,即首先将高比容钽粉制成浆料,然后印刷在钽箔上进行高温烧结作为电容器的阳极片,接着利用传统的阳极氧化方法生成五氧化二钽(Ta2O5)作为电容器的电介质,并通过多次浸渍硝酸锰、高温热分解循环被覆二氧化锰(MnO2)作为阴极材料。该方法制备的电容器其钽芯厚度最薄可以达到0.2 mm,体积效率相比传统技术提高了30%,而且经过125 ℃、2000h寿命测试,试验样品各项电性能参数稳定。基于丝网印刷工艺技术制造钽浆阳极的方法将加速钽电容器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浆 丝网印刷 超薄型 体积效率 钽电容器 寿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disordering tendencies in Gd_2B_2O_7(B=Ti,Sn,Zr) compounds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中钧 田东斌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412-418,共7页
This paper performs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o obtain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 of pyrochlores Gd2B207 (B = Ti, Sn, Zr) to ion irradiation-induced amorphization. The 48f oxygen positio... This paper performs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o obtain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 of pyrochlores Gd2B207 (B = Ti, Sn, Zr) to ion irradiation-induced amorphization. The 48f oxygen position parameter x, cohesive energy, bond type and defect-formation energy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ameter x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disordering tendencies within a given pyrochlore family. Bond type, cohesive energy and defect-formation energie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som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but they are not determined exclusively by radiation "resistance" for a different pyrochlore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CHLOR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isordering tendency electronic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pure and Ce^(3+)-doped CaS single crystals:a first-principles prediction
16
作者 陈中钧 田东斌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536-541,共6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for pure and Ce^3+-doped CaS crystals by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S:Ce has a direct band gap of 2.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for pure and Ce^3+-doped CaS crystals by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S:Ce has a direct band gap of 2.16 eV, and the top of the valence band is determined by S 3p states and the bottom of the conduction band is determined by Ce 4f states,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validate that the yellow emission from CaS:Ce is produced by doped cerium and the green emission quenches at 12.5% cerium concentration. The Ce-S bond shows more covalent character than the Ca-S b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C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electronic properties opt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