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发生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尹婕(综述) 王雨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32-1135,共4页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化的组织巨噬细胞,对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近年研究提示,小胶质细胞在中枢血管系统建立之前已经移行进入大脑。除了具有调控炎症反应的免疫活性作用外,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期血管...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化的组织巨噬细胞,对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近年研究提示,小胶质细胞在中枢血管系统建立之前已经移行进入大脑。除了具有调控炎症反应的免疫活性作用外,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期血管塑形以及病理状态下血管重塑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与生长期血管接触,促进出芽的血管融合;而且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外泌体以及Notch信号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目前尚未得到重视,深入的基础研究有望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的来源及其如何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交互作用,从而参与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的发生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杜军辉(综述) 王雨生(审校) 张晓光(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87,共5页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人体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类视网膜病变。在中国,多见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后。虽然随着放射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但疗效的提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人体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治疗后发生的一类视网膜病变。在中国,多见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后。虽然随着放射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的靶向性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但疗效的提高使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而最终表现出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增高。因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与一些常见视网膜血管病变有相似之处,故临床易被忽视或误诊;而没有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往往最终导致无法挽救的视力丧失。因此,应引起眼科和肿瘤科医师的重视。就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尤其是近年来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综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转硫酶在眼部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姜砾(综述) 王雨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570,共5页
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是一个庞大的超基因家族,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亲电子的解毒物质,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其基因多态性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GSTs广泛存在于人体上皮组织中,在眼部多种组... 谷胱甘肽转硫酶(GSTs)是一个庞大的超基因家族,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亲电子的解毒物质,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其基因多态性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GSTs广泛存在于人体上皮组织中,在眼部多种组织中也有表达,如虹膜、睫状体、小梁网、晶状体、黄斑和视网膜中。GSTs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并在多种氧化损伤性眼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防治作用,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关于GSTs在眼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正处于进一步研究中。就GSTs的概念、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眼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转硫酶 氧化损伤/眼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4
作者 张楚(综述) 王雨生(审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5,共4页
整合素是一类异二聚体家族,作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受体,选择性表达于激活的内皮细胞的有腔和无腔表面,参与内皮细胞的移行、增生、分化和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的形成,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 整合素是一类异二聚体家族,作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受体,选择性表达于激活的内皮细胞的有腔和无腔表面,参与内皮细胞的移行、增生、分化和毛细血管样管腔结构的形成,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整合素与多种细胞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协同作用,介导细胞向细胞间和ECM的移行和黏附,并调控细胞周期。整合素及其ECM配体的结合引发一系列复杂的胞内级联信号,包括黏着斑激酶的酪氨酸磷酸化、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增加、细胞周期蛋白合成以及早期基因表达等;阻断整合素及其配体的作用能抑制细胞生长或诱导细胞凋亡。已有的研究结果提示,整合素可能是未来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 脉络膜新生血管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