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稞固态发酵产1-脱氧野尻霉素工艺优化及其体外降糖能力研究
1
作者 黄本宸 唐雅利 +3 位作者 李菊梅 王雅凝 孟杰 薛洁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9-225,共7页
该试验以青稞为原料,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14为发酵菌株,生产1-脱氧野尻霉素(DNJ)。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B-14固态发酵青稞产DNJ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测定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抑制... 该试验以青稞为原料,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14为发酵菌株,生产1-脱氧野尻霉素(DNJ)。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解淀粉芽孢杆菌B-14固态发酵青稞产DNJ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测定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抑制率和体外消化实验对其体外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14固态发酵青稞产DNJ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3 d、蒸煮时间41 min,发酵温度37℃,接种量5.5%。在此优化条件下,DNJ的含量为6.13 mg/g,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29 mg/mL和2.89 mg/mL,体外消化实验中,随着青稞固态发酵产物添加量的增加,淀粉水解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添加量为20%、模拟肠消化180 min时,淀粉水解率为35.13%,说明青稞固态发酵产物在降低血糖方面有明显效果。该研究结果为青稞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青稞 固态发酵 1-脱氧野尻霉素 工艺优化 体外降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牦牛酸奶菌群结构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李菊梅 于佳俊 +7 位作者 文华英 贾福晨 唐雅利 黄本宸 王雅凝 张静 张玉红 薛洁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58-366,共9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西藏牦牛酸奶的微生物多样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菌群结构与风味物质和相关代谢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西藏牦牛酸奶中优势细菌为乳杆菌属(Lactob...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西藏牦牛酸奶的微生物多样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菌群结构与风味物质和相关代谢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西藏牦牛酸奶中优势细菌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等,优势真菌为地霉属(Geotrichum)、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中,西藏牦牛酸奶中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风味物质为己酸乙酯、L-乳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2,3-丁二醇、苯乙醇、2-甲基己酸、2-壬酮等。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地霉属、毕赤酵母属是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关性较高的的微生物,乳杆菌属、链球菌属与大部分代谢产物有较强的相关性,该研究探析了西藏牦牛酸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为西藏牦牛酸奶的的品质和口感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酸奶 挥发性风味 菌群结构 功能预测 Pearson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八边形的“误会”--贵州侗族变角鼓楼中的“歪八角”技艺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凌 王雅凝 +3 位作者 廖若星 邓毅 杨应琪 陆文礼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8-24,共7页
在对侗族掌墨师访谈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以往变角鼓楼测绘数据的整理存在对“八边形”的误会,变角鼓楼的八边形屋面投影并非全部为正八边形。结合杨应琪、陆文礼两位非遗传承人口述,解析了鼓楼标准榀架与楼身曲线的关系,阐释了掌墨师为... 在对侗族掌墨师访谈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以往变角鼓楼测绘数据的整理存在对“八边形”的误会,变角鼓楼的八边形屋面投影并非全部为正八边形。结合杨应琪、陆文礼两位非遗传承人口述,解析了鼓楼标准榀架与楼身曲线的关系,阐释了掌墨师为塑造更优美的楼身曲线和解决“屋角冲边”的造型问题,突破鼓楼平面图形为正八边形的固有思维,调整“出水长度”或“瓜柱间距”的榀架设计方法,并产生所谓“歪八角”的营造技艺。最后比较了由此带来的变角鼓楼营建内容差异和特色。这一现象反映了鼓楼营造技艺的多元化特点以及掌墨师的个人智慧,也凸显口述史方法是建立起“人”(匠师)-“物”(建筑)-“法”(匠意和匠技)相互关联的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角鼓楼 鼓楼造型 榀架 “屋角冲边” “歪八角” 营造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林溪河流域侗族正方“回”形环柱鼓楼墨师文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凌 王雅凝 邓毅 《新建筑》 2022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基于对广西三江林溪河流域侗族正方“回”形环柱鼓楼的实证研究,对照分析墨师文包含的常用字符和符号及其书写、标记的规则,明确了墨师文是因应实尺营造的需求而形成的由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详尽的构件实寸和构造作法标识... 基于对广西三江林溪河流域侗族正方“回”形环柱鼓楼的实证研究,对照分析墨师文包含的常用字符和符号及其书写、标记的规则,明确了墨师文是因应实尺营造的需求而形成的由构件分类术语、空间定位方法,以及详尽的构件实寸和构造作法标识组成的完备系统。文章将其与贵州黎平“变角鼓楼”墨师文进行比较,剖析了侗族掌墨师以标准榀架逻辑为建构基础,在不依赖图样的情况下,获取、记录弹性尺寸与作法信息,完成墨师文标记、指导构件制作与装配的营造过程,论证了墨师文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技术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鼓楼 墨师文 字符构成 空间定位 标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