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邦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4-100,共7页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有关佛教史的名著,书中讨论到古代怎样测定时辰,其中有“洛州无影”一句话。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这究竟是错误,还是另有含义...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有关佛教史的名著,书中讨论到古代怎样测定时辰,其中有“洛州无影”一句话。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这究竟是错误,还是另有含义,长期以来成为问题。本文作者曾经认为这是义净书中的错误。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本文作者发现,在洛阳附近一处地方,确实可以见到“无影”的奇观。本文根据作者实时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把洛阳看作是“天下之中”的观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寄归内法传 洛州无影 天下之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樵《通志·七音略》中的“胡僧”及其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邦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6,共7页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七音韵鉴》的作者不大可能是"胡僧",但郑樵所说的"妙义",即唐末宋初出现的等韵学理论,却的确与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知识有关,后者正是通过"胡僧"传到中国来的。郑樵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也值得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樵 《通志·七音略》 胡僧 七音 音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嚼杨木”的由来
3
作者 王邦维 《学术研究》 1983年第2期109-109,共1页
去年第四期《学术研究》的《书海酌蠡》栏载有易名同志《“嚼杨木”辨》一文,辨析“嚼杨木”典故的由来.易名同志引清人赵松谷注,认为嚼杨木是以杨枝漱刷口齿,杨木即齿木,即今之牙刷。言有未尽,似乎还有可补充的地方。因为说来这是一个... 去年第四期《学术研究》的《书海酌蠡》栏载有易名同志《“嚼杨木”辨》一文,辨析“嚼杨木”典故的由来.易名同志引清人赵松谷注,认为嚼杨木是以杨枝漱刷口齿,杨木即齿木,即今之牙刷。言有未尽,似乎还有可补充的地方。因为说来这是一个古代的“洋”典故。嚼齿木本是古代一般印度人的卫生习惯,古代印度佛教徒在寺庙里也有这种习惯,而且这后来几乎成为了寺庙中一种固定的卫生规定。嚼齿木为什么又称为嚼杨木?这里面实际上有一点小小的误会。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即称:“(那烂陀寺)有奇树,高八九尺,其干两枝,在昔如来嚼杨枝弃地,因植根柢,岁月虽久,初无增减。”讲的就是嚼杨木。但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在提到同一地方的佛齿木树时,却指出齿木树不是杨柳。嚼齿木确也不限于只嚼杨枝。因为《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又云:“(齿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木 学术研究 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西域 卫生习惯 古代印度 典故 印度人 易名 牙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