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窄带滤光片设计中通带半宽度、矩形度和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贾钰超 李刚 +3 位作者 白玉琢 石晓光 谢启明 王远方舟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48-452,共5页
窄带滤光片设计中的一些参数,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为了揭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光学薄膜设计软件Essential Macleod中进行了模拟实验。主要针对窄带膜系中的高低折射率之差,干涉级次,反射层层数和腔数对其通带半宽度、矩形度和陡度... 窄带滤光片设计中的一些参数,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为了揭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光学薄膜设计软件Essential Macleod中进行了模拟实验。主要针对窄带膜系中的高低折射率之差,干涉级次,反射层层数和腔数对其通带半宽度、矩形度和陡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它们的影响规律。对于进行窄带滤光片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薄膜 窄带滤光片 通带半宽度 矩形度 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长波红外光学消热差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远方舟 白玉琢 +3 位作者 贾钰超 陈骥 石晓光 李茂忠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31-534,共4页
介绍了长波红外消热差系统的种类,分析了温度对光学元件的影响,并列出光学参量随温度变化的公式。总结了红外消热差系统的设计原理,解出消热差消色差条件方程组并设计了一个工作波段为8~12 m,f=25mm,F数1.2,配384×288,像元大小25 ... 介绍了长波红外消热差系统的种类,分析了温度对光学元件的影响,并列出光学参量随温度变化的公式。总结了红外消热差系统的设计原理,解出消热差消色差条件方程组并设计了一个工作波段为8~12 m,f=25mm,F数1.2,配384×288,像元大小25 m非制冷探测器的系统。结果表明,系统结构简单,在-40℃~80℃温度范围内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均方根弥散斑直径变化均很小,符合红外消热差系统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红外 消热差 光学被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补偿式红外温度自适应光机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白玉琢 元延婷 +4 位作者 程海娟 赵逸群 王远方舟 贾钰超 李茂忠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2-656,共5页
总结了红外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现方式,理论分析了机械补偿法的设计过程,研制了一种机械补偿式红外温度自适应光机系统。其光学指标焦距f=50 mm,相对孔径1/1.2,适配长波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像素为640×480,像元大小17 m,... 总结了红外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现方式,理论分析了机械补偿法的设计过程,研制了一种机械补偿式红外温度自适应光机系统。其光学指标焦距f=50 mm,相对孔径1/1.2,适配长波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其像素为640×480,像元大小17 m,工作温度:―40℃~+80℃。设计结果表明,各个温度参考点各个参考视场的弥散斑半径均小于系统艾里斑,并且像面照度均匀。在空间频率20 lp/mm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接近衍射极限。利用机械补偿方式实现了系统各项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温度自适应 机械补偿 光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片式红外中波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白玉琢 马琳 +1 位作者 王远方舟 李茂忠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推导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和色散方程,分析了折/衍混合光学系统消热差、消色差可能性。设计了单片式红外中波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系统仅含有一片硒化锌透镜,焦距f=50 mm,F数4,配合中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冷光阑效率达到100%,系... 推导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和色散方程,分析了折/衍混合光学系统消热差、消色差可能性。设计了单片式红外中波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系统仅含有一片硒化锌透镜,焦距f=50 mm,F数4,配合中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冷光阑效率达到100%,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进行像质评价,在-40℃~60℃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弥散斑、色差焦点漂移完全符合温度自适应光学系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单片式 消热差 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双焦10×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白玉琢 元延婷 +3 位作者 王远方舟 贾钰超 陈骥 李茂忠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1-314,共4页
与传统定焦系统相比,红外双焦光学系统具有宽视场搜索目标、窄视场跟踪目标的能力;与连续变焦系统相比,红外双焦光学系统机械结构简单,装调容易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一种用于324×256中波致冷红外探测器双焦10×... 与传统定焦系统相比,红外双焦光学系统具有宽视场搜索目标、窄视场跟踪目标的能力;与连续变焦系统相比,红外双焦光学系统机械结构简单,装调容易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一种用于324×256中波致冷红外探测器双焦10×光学系统设计结果。系统焦距24~240 mm,F#2,采用切入式变焦方式,短焦宽视场的全视场角达到28.7°;长焦窄视场的全视场角仅为2.9°。二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小轴向尺寸。Code V光学设计软件进行优化得到在空间频率17 lp/mm处,宽视场和窄视场的MTF均大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学 双焦光学系统 二次成像 致冷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发展现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远方舟 石晓光 +3 位作者 白玉琢 贾钰超 陈骥 李茂忠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0-495,共6页
综述了三种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性能特点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发展趋势。首先简述三种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三种系统的典型产品进行了性能比较;然后介绍了三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主要产品特... 综述了三种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性能特点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发展趋势。首先简述三种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三种系统的典型产品进行了性能比较;然后介绍了三种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主要产品特点;最后分析了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视觉增强系统 微光 近红外 远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衍混合民用车载大像面长波红外消热差镜头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卓 闫晶 +2 位作者 王远方舟 孙权 姜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满足民用车载红外视觉增强系统的迫切需求,针对384×288型像元尺寸为38μm×38μm的非制冷探测器,利用衍射元件的光热特性采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方法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大像面长波红外消热差镜头,介绍了折/衍光学元件的... 为满足民用车载红外视觉增强系统的迫切需求,针对384×288型像元尺寸为38μm×38μm的非制冷探测器,利用衍射元件的光热特性采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方法设计了一个折/衍混合大像面长波红外消热差镜头,介绍了折/衍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及设计消热差系统的原理。通过合理的选择衍射面的基底材料,用CODEV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在工作波段8~12肚m,f=21mm,F数为1.4时在-40℃-80℃的温度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O.3,符合消热差系统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元件 光学被动式 消热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红外辅助驾驶系统镜头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严杨 李雪 +2 位作者 窦双团 胡宗玉 王远方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第36期15-16,共2页
针对规格为384×288型像元尺寸为25μm的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设计了一款工作波段为8~12μm、焦距f'=15mm、F#=1、工作温度为-37℃~49℃的辅助驾驶红外镜头。通过合理的选择镜片材料,利用ZEMAX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该... 针对规格为384×288型像元尺寸为25μm的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设计了一款工作波段为8~12μm、焦距f'=15mm、F#=1、工作温度为-37℃~49℃的辅助驾驶红外镜头。通过合理的选择镜片材料,利用ZEMAX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在空间频率20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大于0.5,弥散斑半径较小,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辅助驾驶系统 长波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溅射功率对Cu2ZnSnS4薄膜附着性及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璐 郭杰 +4 位作者 郝瑞亭 顾康 刘斌 王远方舟 孙帅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4-27,37,共5页
采用不同ZnS溅射功率,在钠钙玻璃(SLG)衬底上依次溅射Mo、ZnS、SnS及Cu,退火后制备出Cu2ZnSnS4(CZTS)薄膜。研究了溅射功率(50~140W)对ZnS薄膜和CZTS薄膜的微观形貌、微结构以及附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功率溅射的ZnS薄膜为(008)择... 采用不同ZnS溅射功率,在钠钙玻璃(SLG)衬底上依次溅射Mo、ZnS、SnS及Cu,退火后制备出Cu2ZnSnS4(CZTS)薄膜。研究了溅射功率(50~140W)对ZnS薄膜和CZTS薄膜的微观形貌、微结构以及附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功率溅射的ZnS薄膜为(008)择优取向的纤锌矿六方晶系结构;功率较低时,ZnS薄膜结晶质量较差;随着功率从50 W增加到140 W,ZnS薄膜内的压应力增加了一个数量级;ZnS溅射功率低于80 W或高于110 W时,退火后的CZTS薄膜发生龟裂甚至脱落;ZnS溅射功率在80~110 W时,退火后CZTS薄膜表面均匀平整;110 W溅射后的CZTS薄膜出现较多的孔洞和二次相。采用80 W功率溅射ZnS薄膜制备的CZTS/CdS太阳电池,开路电压达到572 mV,短路电流密度为14.23 mA/cm^2,光电转换效率为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锡硫 硫化锌 应力 附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辐射传输的M′波段大气透过率实测和误差分析
10
作者 陈双远 王飞翔 +6 位作者 许方宇 郭杰 肖建国 贾钰超 徐稚 赵志军 王远方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52,共6页
采用自制的M′波段(4.605~4.755μm)红外辐射测量系统对阿里观测站、德令哈观测基地和怀柔观测基地的大气辐射进行实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拟合和误差分析。首先,基于黑体定标结果和辐射传输方程,得到输出有效读数与平均大气透过率和天顶... 采用自制的M′波段(4.605~4.755μm)红外辐射测量系统对阿里观测站、德令哈观测基地和怀柔观测基地的大气辐射进行实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拟合和误差分析。首先,基于黑体定标结果和辐射传输方程,得到输出有效读数与平均大气透过率和天顶角的关系公式;在三个站点对不同天顶角下的大气红外辐射进行扫描测量,利用上述公式,拟合出M′波段平均大气透过率。结果表明,三地透过率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805、0.758、0.650,透过率随时间的起伏分别为0.081、0.250、0.073,高海拔的阿里观测站透过率最高。用MODTRAN软件模拟的平均透过率分别为0.851、0.805、0.615,与实测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有效读数越大,传递误差越小,此方法的理论误差优于10%。文中提供了一种不依赖气象数据,实时获得大气透过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透过率 大气辐射测量 红外系统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