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网络构建与生态系统韧性的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辰星 王泽童 +6 位作者 杨淼 赵兴华 潘垚辰 冯启源 郑力夫 王欣妍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26-4637,共12页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繁扰动,生态修复的可实施空间破碎化显著,识别更加精准的生态修复空间、确定更加明确的修复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生态廊道适应力”的城市生态韧性三维评估体系,基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和生态廊道适应力的构建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并在北京市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51处生态源地,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21.88%,共206条生态廊道,均主要分布于生态涵养区内,为北京提供生态屏障及主要生态产品。(2)生态系统抵抗力指数较低,北部深山、西部灵山-百花山和东部边缘山区相对较好;生态源地恢复力较好,生态廊道适应力整体不高,亟需加强生态廊道的功能恢复。(3)识别出7277.07 km^(2)生态修复空间,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55.21%。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套基于生态系统韧性的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体系,为北京市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超大城市面向保护和发展协调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生态网络 生态修复 空间识别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风险适应能力评估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欣妍 王辰星 +1 位作者 张英男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47-3061,共15页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活动强度的加剧、以及城市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主动适应性管理以提高风险适应能力是城市化区域应对生态风险的核心。然而,适应性应用的研究尚未形成涵盖风险应对全过程的系统体系。从适应性视角提出了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的三维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框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全过程、多尺度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基于适应性循环表征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风险适应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由周围山区向中心和东南城市建成区降低的趋势,大湾区中部和东南部地区适应能力低值区占比达到7.70%,主要涉及适应性循环中重组阶段的城市,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深圳市和广州市,面临较强的极端高温、内涝、景观破碎化等风险,建议该区域可作为重点防控区,优先加强风险防范和保护措施。实证研究显示,建立的三维评估框架能够更好的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对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适应能力的影响,为加强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全过程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区域生态风险 风险评估 适应性管理 全过程管理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
作者 王欣妍 冯启源 +1 位作者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69-5782,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生态网络要素的多功能性、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连通性、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应对生态风险的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适应性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生态源地共396个,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总面积22223km2(占区域40.03%);识别生态廊道227条,总长度4034.61km,由中心建成区向外辐射,包括外围呈现环状分布的廊道和贯穿中部城市建成区的长距离廊道;生态夹点24个,分布在中部的河网和南部海岸带的中长距离廊道上(33.33%分布于水体);生态障碍点51个,分布在中部的长距离廊道上(56.86%分布于建设用地)。构建了“北山南海三江水廊网”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与南部海洋生态屏障的生态涵养和东江、西江、北江、贯穿中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多条廊道以及港口等的生态连通为主。进一步阐述了要素分布、分类及相应的生态功能,提出了针对当前规划及管控政策的补充建议。通过引入对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综合考量,提出了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体系,提升了建成区廊道的识别精度,更加明确了保障生态安全的具体途径和目标,为后续的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优化和环境政策调整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生态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过程和适应性视角下的城市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欣妍 王辰星 +2 位作者 詹云军 丁丁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512-10523,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生态风险的管理日趋受到关注。面对日趋复杂且无法完全规避的生态风险,主动的适应性管理和全过程动态监测是应对风险的关键。当前的适应性管理体系较为分散,且对城市生态风险全过...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生态风险的管理日趋受到关注。面对日趋复杂且无法完全规避的生态风险,主动的适应性管理和全过程动态监测是应对风险的关键。当前的适应性管理体系较为分散,且对城市生态风险全过程综合管理的研究较少,亟需形成统一规范的理论框架。在综述并总结国内外城市生态风险管理及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的生态风险适应性管理框架。基于适应性理论的“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模型和适应性循环的四个阶段“开发、保护、释放、重组”,开展对生态风险与城市发展阶段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的研究。框架包含三层循环,内层为生态风险适应性管理的四个步骤,包括问题形成、适应性理论三维框架分析、生态风险表征与适应性阶段识别、风险适应性管理。中层为全过程管控机制,统筹考虑灾前预警、灾中应对和灾后恢复的全过程生态风险管理。外层为适应性管理的最终目标,即建立“接纳风险、主动适应、韧性发展、动态循环”的复杂适应系统。该框架通过将生态风险管理从特定适应性能力转移到多种适应性能力的协同与权衡,设计了一个能够吸收和适应未来干扰的系统。从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风险的定量预测、生态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全过程的适应性决策等方面讨论了研究前沿,以推动我国全过程生态风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城市未来发展路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管理 城市生态风险 适应性管理 全过程管理 复杂适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城市视觉感知量化研究——以北京市中心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永霖 王力 +2 位作者 董仁才 付晓 王辰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46-9158,共13页
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传统的城市感知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遥感反演等手段,很难衡量并刻画居民对视觉环境的感知体验。鉴于此,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城市视觉感知(物理感知和心理感知... 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传统的城市感知研究主要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遥感反演等手段,很难衡量并刻画居民对视觉环境的感知体验。鉴于此,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城市视觉感知(物理感知和心理感知)定量测度和耦合分析框架,用于衡量人类视角下对城市建成环境的主观感受。该框架能够补充对城市微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手段,丰富对人类视角下物理和心理感知空间变化的认识、提升城市感知品质的空间格局识别和细节刻画能力、深入理解不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要素与居民感知的影响关联。以北京市中心为例,构建了一套深度学习方法量化人类尺度的物理、心理感知测度方法。通过空间统计模型辨识物理感知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要素对居民心理感知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树木可见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对于提升积极心理感知有帮助。2)北京市中心的心理感知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在“内-外”圈层和“南-北”城区上呈现明显差异。3)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用于准确刻画城市物理和心理感知的空间格局。研究为城市街区尺度上的景感营造和生态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定量参考,并且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智能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为理解和塑造城市环境和人类福祉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街景图像 人工智能 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被引量:3
6
作者 秦硕璞 李婷 +6 位作者 张雅京 杨淼 郝一涵 汪明明 马欣悦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36-7551,共16页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核算尚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在估算方法、模型参数等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和公认的体系。研究参考IPCC分类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业系统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废弃物的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以2020年为基准对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801.68万t CO_(2)-e,CH_(4)是农业系统排放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西北、华北、西南以畜牧业温室气体为主导,华东、华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导,东北、华中地区较为特殊,主导类型相对复杂;农业废弃物排放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地区。研究所构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可充分体现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体现各省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有利于各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规划政策,可为降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核算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实现过程中明确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贡献提供方法支持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CO_(2)温室气体 农业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的水稻育秧播种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辰星 何瑞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57,165,共6页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水稻播种质量检测的算法。通过投影、差分等方法处理采集到的静态图像从而得到处理目标,然后用自行设计的检测算法判断每穴水稻粒数,最终可计算得到水稻育秧播种的空格率、合格率等。详细介绍了...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水稻播种质量检测的算法。通过投影、差分等方法处理采集到的静态图像从而得到处理目标,然后用自行设计的检测算法判断每穴水稻粒数,最终可计算得到水稻育秧播种的空格率、合格率等。详细介绍了该套算法的具体思路及实现方法,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软件检测空格率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2%,合格率最大相对误差为-1.5%,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育秧 图像处理 播种质量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的光学条纹图像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辰星 达飞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8,共11页
条纹图处理是光学测量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从早期的经典傅里叶变换,到随后引入局部分析能力的窗口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再到近些年变分模型分解、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条纹图处理技术经历了长足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在这... 条纹图处理是光学测量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从早期的经典傅里叶变换,到随后引入局部分析能力的窗口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再到近些年变分模型分解、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条纹图处理技术经历了长足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在这些优秀的技术中,EMD算法由于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复杂信号处理能力而在近些年受到一定的关注。文中结合条纹图处理的关键内容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和总结了EMD算法及其应用于条纹图处理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进展,指出了该技术尚存的技术难点和主要问题,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D算法 条纹图处理 光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第十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关系全球大会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辰星 朱捷缘 +2 位作者 郑天晨 严岩 徐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193-8199,共7页
第十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关系全球大会(10th Ecosystem Services Partnership World Conference)于2019年10月20日-10月26日在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与实践前进中的十年:面向一个可持... 第十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关系全球大会(10th Ecosystem Services Partnership World Conference)于2019年10月20日-10月26日在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与实践前进中的十年:面向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旨在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实践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并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对本次会议的开幕式、7场特邀报告,48个主题会场、160个海报展览等内容进行述评,大会内容围绕当前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领域展开,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与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区域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性发展 管理政策 生态系统服务实践 会议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水足迹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33
10
作者 贾佳 严岩 +6 位作者 王辰星 梁玉静 张亚君 吴钢 刘馨磊 王丽华 杜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6558-6565,共8页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这是造成和加剧全球或区域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进行科学有效评估是目前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这是造成和加剧全球或区域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进行科学有效评估是目前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工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发展和完善工业生产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影响的评价系统和方法体系为目标,基于水足迹理论,提出了工业水足迹的概念,即用以测量由某一产品、工业企业、行业或区域的工业生产过程引发的水资源利用增量的一个多维指标。以此概念为理论基础,进而首先分析了工业水足迹的内涵,包括直接工业水足迹与间接工业水足迹两部分。另外,区别于全生命周期的水足迹,工业水足迹评价是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业原料、辅料、能源和水的输入,以及废水、废物与产品的输出产生的水足迹,其系统边界不包括分销零售、消费使用与废物处理等环节。其次,在确定的系统边界内构建了工业水足迹的核算框架和基础方法体系,即从生产、公共及运输3个方面收集数据、处理并核算。最后,从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4个层面对工业水足迹的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水足迹 水足迹 水资源 水环境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 被引量:24
11
作者 魏东 全元 +5 位作者 王辰星 付晓 周政达 王毅 高雅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1-2829,共9页
随着我国煤电基地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煤电基地建设与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与人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治理、恢复策略是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环境监... 随着我国煤电基地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煤电基地建设与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与人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治理、恢复策略是煤电基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环境监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然而,现有的监测技术体系普遍存在自动化水平较低、成本较高、时空覆盖面较低等问题。鉴于物联网技术在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改善信息获取方式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所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的角度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基地 生态环境监测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开发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马一丁 付晓 +2 位作者 田野 王辰星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505-4510,共6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建设,对我国华北和华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其对锡林郭勒盟这一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典型草原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建设,对我国华北和华东区域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锡盟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其对锡林郭勒盟这一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典型草原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及生态压力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该区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锡盟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研究为锡林郭勒盟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基地 生态敏感性 生态弹性 生态压力 生态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3
作者 詹云军 章文 +5 位作者 严岩 王辰星 荣月静 朱捷缘 卢慧婷 郑天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24-6935,共12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不仅服务于流域内部,同时也通过南水北调服务于北方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发作为地表水文循环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表环境...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不仅服务于流域内部,同时也通过南水北调服务于北方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发作为地表水文循环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分析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趋势与成因,对于我国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比GLEAM_v3.2a、MOD16、GLDAS_Noah2、ERA_Interim四种常用蒸散发数据集精度的基础上,选择精度最优的GLEAM_v3.2a数据集,通过分段线性拟合、逐步回归和相关性分析了1981—2017年间长江流域地表实际蒸散发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1—1997年为不显著下降阶段,下降速率为-0.02 mm/a,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北和东部部分子流域,1998—2017年为全流域显著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1.94 mm/a;(2)日照时数下降速率减缓、植被指数增加速率升高是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气温突增、风速回升在长江流域实际蒸散发的长期增加趋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正向作用;(3)1998—2017年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服务量在实际蒸散发显著增加的影响下有所下降,流域西部地区下降趋势明显,旱情加剧;(4)建议在长江流域西部干旱地区优先加强对本地原生林的保护,同时在生态修复工程中选择针叶乔木等蒸腾能力弱的树种,以缓解旱情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生态系统服务 气候变化 植被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 被引量:123
14
作者 吴钢 赵萌 王辰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685-8691,共7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难题的必然要求。通过总结梳理当前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进展与概况,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核心,详细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及理论体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础理论是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支撑,基于流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时空区域尺度及流域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通过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架构"体系,明确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最终发展目标。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理论支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凝练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修复与恢复技术、生态建设技术、生态功能提升技术、生态服务优化技术与监督管理技术等,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命共同体 生态保护修复 理论体系 试点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感生态学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仁才 孙晓萌 +9 位作者 韩林桅 翁辰 王辰星 张永霖 马赫 柳文华 李思远 于天舒 王丹寅 郑博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60-7669,共10页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迫切需要创新研究思路,突破思维束缚,深挖生态产品价值内涵。从景感生态学原理阐释生态产品属性,梳理生态产品供给特点,分析生态产品消费特征,进而理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消费者感知与享用转化完整...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迫切需要创新研究思路,突破思维束缚,深挖生态产品价值内涵。从景感生态学原理阐释生态产品属性,梳理生态产品供给特点,分析生态产品消费特征,进而理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产品、消费者感知与享用转化完整链条。研究发现,景感生态学关键原理与生态产品特征密切对接,景感生态方法能够显化生态产品普及和消费路径,景感指数能够有效度量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和溢价。研究认为,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生态产品的科学价值内涵、多样化表现形式,尤其是助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当前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工作具体建议:(1)在生态产品信息调查过程中,要注重与生态产品载体密切相关的光、热、水、土、地磁、放射性和地形地貌等环境信息获取,在基础测绘、自然资源调查基础上追加生态服务关键属性;(2)在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中,应指明该类生态服务形式和对人的感官直接刺激的服务作用,并具体到对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光觉、触觉,以及身心健康的整体影响;(3)生态产品供给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心理感知,包括宗教、文化、愿景、隐喻、安全等属性的综合考量,保障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内涵相匹配。最后,向全社会倡导多渠道丰富生态产品的消费形式、注重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点、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产品 供需特征 景感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噪声监测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仁才 李宇亮 +1 位作者 全元 王辰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58-260,402,共4页
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是治理噪声污染的基石。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的不断推广,物联网成为噪声监测的主要支撑技术。域模型作为联系实际问题与软件、互联网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模型,充当着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迅速、... 科学合理的噪声监测是治理噪声污染的基石。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其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的不断推广,物联网成为噪声监测的主要支撑技术。域模型作为联系实际问题与软件、互联网的一种面向对象的模型,充当着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迅速、便捷的桥梁。文章提出了物联网噪声监测系统的域模型,其目的在于构建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噪声监测领域的指导方法,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监测 物联网 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的农村生活用水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严岩 王辰星 +4 位作者 张亚君 吴钢 赵春黎 范彬 朱仕坤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5期50-53,58,共5页
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用水总量大,农村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和复杂性。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是对农村用水和污水治理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全国农村居民用水抽样调查,将影响农村居民生... 我国农村人口多,生活用水总量大,农村用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和复杂性。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是对农村用水和污水治理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全国农村居民用水抽样调查,将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因素分为家庭状况、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生活习惯等4大类、8个具体指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洗浴习惯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的3个最主要的因子,在制定农村水资源和用水、污水治理规划时,应该结合区域发展情景,充分考虑和科学预测这些因素对农村用水和排水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推行居住地节水工程、加大加强节水意识宣传、培养优良节水习惯和改进农村用水基础设施对提高农村生活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活用水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需水在输水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全元 刘昕 +4 位作者 王辰星 单鹏 董孟婷 唐明方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012-6018,共7页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的输水管道工程在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地域分配不均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输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区域、调水相关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问题。工程建设的...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的输水管道工程在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地域分配不均的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输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区域、调水相关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问题。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关心工程建设、运行时期对相关区域内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响应及评价,而对工程建设相关的关键生态系统的影响关注较小。而南水北调等输水管道工程是与水密切相关的国家级大型工程,对工程建设区域、影响区域的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何科学、定量地评价输水工程对关键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输水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对生态需水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及输水工程生态影响定量评价难点的分析,对生态需水与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将生态需水引入输水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技术路径与评价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对其影响范围内的生态需水量进行评价,进而判断工程建设运行对相关区域关键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生态影响评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政达 王辰星 +6 位作者 付晓 全元 魏东 王毅 高雅 李思远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30-2836,共7页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活动生态效应的评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的规划建设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活动生态效应的评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的评估是确保煤电基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我国煤电基地多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我国京津唐、东北城市群、华北东北两个主要粮食基地的生态安全,乃至直接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因此,对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进行科学评估至关重要。基于DPSIR(驱动力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主要研究区域,从社会经济、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三个相关系统中梳理出43个评估指标,构建了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以期科学评估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 生态效应 评估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雄安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56
20
作者 荣月静 严岩 +4 位作者 王辰星 章文 朱婕缘 卢慧婷 郑天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197-7206,共10页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对于城市生态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通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两个层面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源地⁃缓冲区⁃廊道⁃节点框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对于城市生态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通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两个层面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源地⁃缓冲区⁃廊道⁃节点框架,构建新区生态网络。其中,基于生态源地与城镇用地驱动因子,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方法得到累积阻力差,构建新区三生空间布局。根据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结合雄安新区规划绿带分布,生成生态廊道,并在廊道与廊道交汇点、重要生态功能与脆弱的关键点以及道路轨道交汇点识别生态节点。得出:(1)新区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白洋淀、公园绿地与其他绿地,分为水域生态源和林地生态源两类生态源地,面积总共728 km2。城镇源地主要位于新区东部容城县与雄县城区以及一些零星的农村居民点区域,面积为166 km2。(2)在新区三生空间布局下,加强生态廊道的构建,提升生态源地之间、生态源地与城镇源地之间的连通性,新区生态廊道主要依赖河流廊道和林地廊道两种类型。(3)在新区未来生态网络的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河流廊道交汇点、河流廊道与城区的交汇处、交通道路与生态用地交汇处等的生态节点的建设及其生态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网络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