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直径泥水盾构掘进参数智能预测
1
作者 李健 陶博文 +2 位作者 蔡琦 姚建强 王赶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5,共8页
依托北京市东六环改造项目中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标段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结合地应力提取与掘进断面地层信息编码的地质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考虑地质条件的盾构参数智能预测模型,提出包含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解、智能预测... 依托北京市东六环改造项目中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标段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工程,结合地应力提取与掘进断面地层信息编码的地质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考虑地质条件的盾构参数智能预测模型,提出包含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解、智能预测模型构建、模型训练与测试、结果评价与分析的一套智能预测分析方法,并对依托工程的盾构掘进参数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地质条件后,盾构推力与刀盘扭矩的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38.53%与44.86%,保证了后续盾构掘进的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掘进参数 智能预测 地质编码 盾构推力 刀盘扭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盾构机参数主动控制的隧道掘进地表沉降智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修强 彭达 +3 位作者 王国光 李启明 姚建强 王赶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针对盾构工程中合理的盾构机参数需要依靠大量工程经验进行选取以满足地表沉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盾构机参数主动控制的盾构隧道掘进地表沉降智能预测模型.首先,根据工程的实际特性与时空特征,将盾构掘进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几何... 针对盾构工程中合理的盾构机参数需要依靠大量工程经验进行选取以满足地表沉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盾构机参数主动控制的盾构隧道掘进地表沉降智能预测模型.首先,根据工程的实际特性与时空特征,将盾构掘进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几何参数、地质参数、掘进段盾构机参数以及未掘进段控制参数.然后,针对输入数据的不同结构特征,综合采用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提取不同输入参数的特征,从而构建符合现场盾构掘进数据特征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利用杭州地铁3号线3个区间盾构隧道工程的施工数据库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验证,同时将本文模型与其他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随机森林模型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混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性能提升近50%与30%;多种输入参数中未掘进段盾构机主动控制参数对模型的重要性最高,对结果的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隧道掘进中的沉降预测与盾构机参数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摩擦支撑-抱箍法在某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钟文乐 张军 +3 位作者 刘如兵 黄杰 陆建旺 王赶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8-50,共3页
利用桥梁工程中无支架摩擦抱箍法施工工艺对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可以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解决框架梁的加固问题。详细讲述了该加固方法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该方法受力明确,设计计算简单,施工方便,在某搅拌楼加固工程施工... 利用桥梁工程中无支架摩擦抱箍法施工工艺对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可以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解决框架梁的加固问题。详细讲述了该加固方法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该方法受力明确,设计计算简单,施工方便,在某搅拌楼加固工程施工中得到很好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 预应力 摩擦支撑 抱箍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赶 杜建明 +1 位作者 房倩 仪珂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3-139,共7页
为给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极限平衡法原理为基础,通过引入水平地震力系数推导出一种能够考虑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围岩压力影响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围岩破裂角... 为给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极限平衡法原理为基础,通过引入水平地震力系数推导出一种能够考虑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围岩压力影响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围岩破裂角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先行洞与后行洞深浅埋侧围岩破裂角均随所处围岩级别增大而减小;随着水平地震力系数的增大,先行洞与后行洞浅埋侧破裂角逐渐增大,深埋侧则逐渐减小;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先行洞深埋侧破裂角的影响大于浅埋侧,且破裂角随围岩级别增大而显著增大;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后行洞深埋侧破裂角的影响规律与先行洞浅埋侧相似,对于后行洞浅埋侧围岩,水平地震作用力对围岩破裂角的影响程度随围岩级别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浅埋偏压隧道 水平地震力 围岩压力 破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隧道衬砌结构的疲劳累积损伤及残余寿命计算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杜建明 高修强 +3 位作者 房倩 麦海颖 王赶 海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102,共9页
基于高速铁路隧道壁面气动荷载特征,考虑气动荷载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列车通过隧道不同次数之间的影响,提出1种针对高速铁路隧道衬砌结构的疲劳累积损伤及残余寿命计算方法;依托京沪高铁德州—枣庄段某隧道工程,研究高速列车单次通过隧道... 基于高速铁路隧道壁面气动荷载特征,考虑气动荷载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列车通过隧道不同次数之间的影响,提出1种针对高速铁路隧道衬砌结构的疲劳累积损伤及残余寿命计算方法;依托京沪高铁德州—枣庄段某隧道工程,研究高速列车单次通过隧道后气动荷载持续周期数以及列车车速对衬砌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分析列车通过隧道次数与衬砌结构疲劳累积损伤及残余寿命之间的关系,判断隧道设计年限内气动荷载长期循环作用下衬砌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衬砌结构疲劳累积损伤随气动荷载持续周期数增加而增加,随车速提高先增加后减小;列车多次通过隧道后,衬砌结构疲劳累积损伤随列车通过隧道次数增加而增加,残余寿命则逐渐减小;高速列车单次通过案例隧道诱发的衬砌结构疲劳损伤为25.6×10-12,在日开行209对的相同工况下,疲劳累积损伤每天为10.7×10^(-9),每年为3.9×10^(-6),100年(隧道设计年限内)为3.9×10^(-4),气动荷载长期循环作用下,完整衬砌结构在案例隧道设计年限内不会发生损伤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衬砌结构 气动荷载 疲劳累积损伤 残余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变坡下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杜建明 房倩 +2 位作者 海路 麦海颖 王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88-4098,共11页
为研究地表变坡下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采用极限平衡法求解隧道深、浅埋侧滑动阻力及水平侧压力系数,进而建立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首先与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再通过算例分析变坡段坡度对浅埋侧滑动阻力及水平侧压力系数... 为研究地表变坡下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采用极限平衡法求解隧道深、浅埋侧滑动阻力及水平侧压力系数,进而建立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首先与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再通过算例分析变坡段坡度对浅埋侧滑动阻力及水平侧压力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所推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变坡段的存在,有变坡深埋侧围岩的垂直压力比无变坡的垂直压力小,水平压力保持不变;有变坡浅埋侧围岩的垂直压力比无变坡的垂直压力大,水平压力比无变坡的小,表明变坡段的存在对隧道浅埋侧围岩压力的影响较大。对比围岩垂直及水平方向偏压率,可知变坡段的存在降低了围岩垂直方向的偏压率,增大了围岩水平方向的偏压率,其主要受隧道浅埋侧滑动岩土体体量变化的影响。随上变坡面坡度增大,浅埋侧滑动阻力与水平侧压力系数逐渐减小,围岩垂直压力逐渐增大,水平压力逐渐减小,偏压现象逐渐严重。随下变坡面坡度增大,浅埋侧滑动阻力与水平侧压力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主要受浅埋侧滑动块体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验证了分析模型与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坡面 浅埋偏压隧道 围岩压力 极限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经过双线隧道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杜建明 房倩 +1 位作者 王赶 张顺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8-68,共11页
隧道壁面瞬变压力是影响高铁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深对高速铁路隧道壁面瞬变压力与压力梯度特征的理解,基于RNG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技术,数值模拟了缩尺1:1的8节编组高速列车经过双线隧道诱发的气动特性。... 隧道壁面瞬变压力是影响高铁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深对高速铁路隧道壁面瞬变压力与压力梯度特征的理解,基于RNG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技术,数值模拟了缩尺1:1的8节编组高速列车经过双线隧道诱发的气动特性。通过现场实测结果对数值方法准确性进行验证,在隧道壁面瞬变压力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列车速度、车隧阻塞比、列车数量以及双车等速交会对隧道纵轴中断面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横断面内瞬变压力时程曲线基本重叠,断面内压力分布均匀、差异性低;3个典型压力峰值(最大正峰值、负峰值与峰峰值)与列车速度平方或车隧阻塞比平方分别成线性关系,初始压力梯度正峰值与列车速度3次方成线性关系,压力梯度正负峰值与车隧阻塞比的幂次方(2.51~3.14)成线性关系;3个典型压力峰值与列车数量之间满足指数函数关系,8车对应的压力梯度最大正峰值是其它列车数量(4车~7车)的1.25倍;双车等速交会的最大正负压力峰值分别是单车经过的2.22倍与1.15倍,最大压力梯度正负峰值分别是单车经过的1.87倍与2.03倍。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高速列车在隧道内的安全营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隧道 高速列车 瞬变压力 压力梯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