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属性在英买力地区火成岩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元君 王贵重 +1 位作者 建忠 李海银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1期48-52,63,共6页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火成岩十分发育,但由于埋藏深,厚度、岩性、产状横向变化大,再加上地表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较低,因此,火成岩识别比较困难。为此,在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识别火成...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火成岩十分发育,但由于埋藏深,厚度、岩性、产状横向变化大,再加上地表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较低,因此,火成岩识别比较困难。为此,在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识别火成岩方法研究。在英买力地区,火成岩与碳酸盐岩为共生状态,两种地层的速度十分接近,用常规速度分析方法难以将它们区分。利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火成岩的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在地震剖面上火成岩具有板状、弧状、蘑菇状、丘状等特征;利用地震振幅属性对火成岩的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地震剖面上火成岩的内幕反射表现为弱振幅;综合利用分频技术以及相干数据体和三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切片对火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英买力地区火成岩的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建立了火成岩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 火成岩 地震相 振幅谱层切片 相干数据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瓦石峡凹陷侏罗纪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4
2
作者 许怀智 张岳桥 +3 位作者 王贵重 刘兴晓 周成刚 路鹏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文基于地质露头剖面、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分析了瓦石峡凹陷侏罗纪构造演化史、构造层序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得出以下认识:瓦石峡凹陷侏罗纪构造演化划分为早侏罗世断陷、中侏罗世拗陷和晚侏罗世萎缩三大阶段;在侏罗系中共识别出5... 本文基于地质露头剖面、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分析了瓦石峡凹陷侏罗纪构造演化史、构造层序特征、油气地质条件,得出以下认识:瓦石峡凹陷侏罗纪构造演化划分为早侏罗世断陷、中侏罗世拗陷和晚侏罗世萎缩三大阶段;在侏罗系中共识别出5个重要层序界面(包括2个一级、1个二级和2个三级层序界面),并将侏罗系划分为1个一级、2个二级和4个三级层序,其中2个二级层序界面对应早侏罗世断陷期、中侏罗世拗陷期和晚侏罗世萎缩期的转换构造运动界面。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是盆地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中侏罗统杨叶组暗色泥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是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康苏组暗色泥岩属于较差的气源岩。侏罗系内幕的砂岩及砂砾岩与其上覆的泥岩、煤系地层构成主要的储盖组合。因此瓦石峡凹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条件 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 侏罗纪 凹陷 中侏罗世早期 早侏罗世 层序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温声明 建忠 +2 位作者 王贵重 马培领 杨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1期33-39,68,共8页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认为该盆地经历了四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二叠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规模最大;盆地台盆区二叠纪火山喷发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二叠世栖霞期,以巴楚、塔中地区火山活动较强烈,岩性以基...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认为该盆地经历了四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二叠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规模最大;盆地台盆区二叠纪火山喷发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二叠世栖霞期,以巴楚、塔中地区火山活动较强烈,岩性以基性喷发岩为主,第二阶段是早二叠世茅口期,以满西、英买力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岩性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通过分析火成岩岩电特征、地震反射外形特征后认为,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在平面上分为塔北中酸性火山岩带、塔中基性火山岩带、塔南中酸性侵入岩带和库鲁克塔格火山岩带;二叠纪岩浆活动可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和熔透式喷发;地震相主要有平行板状、穿层板状、亚平行、丘状、蘑菇状、烟柱状、杂乱空白地震相。根据以上分析及衡量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塔里木盆地火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为塔北西英买力地区、巴楚—塔中地区、满北地区、塔东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作用期次 作用方式 火成岩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速度替换建场法在高陡构造区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温声明 杨德兴 +2 位作者 王贵重 志勇 刘永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8-312,共5页
为了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山前高陡复杂构造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一般采用叠加速度作为成像速度。但由于受高陡地层、膏盐岩塑性地层变形和地层逆掩推覆的影响,叠加速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地下地层的速度变化规律,因此利用叠加速度资料、采... 为了得到较好的成像效果,在山前高陡复杂构造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一般采用叠加速度作为成像速度。但由于受高陡地层、膏盐岩塑性地层变形和地层逆掩推覆的影响,叠加速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地下地层的速度变化规律,因此利用叠加速度资料、采用常规的速度建场方法难以准确落实构造。本文针对高陡复杂构造区的构造特点,结合多年山前复杂构造区的速度研究及建场经验,提出了适用于高陡复杂构造区速度研究思路及建场方法——高陡构造区层速度替换建场法。该方法在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落实中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为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构造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复杂构造区 膏盐岩 逆掩推覆 叠加速度 层速度替换建场法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温声明 丁长辉 +2 位作者 刘兴晓 许怀智 王贵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1期19-24,138,共6页
根据地质、地震、非地震综合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经历了塔里木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建造与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早期(加里东中晚期)NE-SW走向的逆冲断裂系统和晚期(中新生代)由板块拼合... 根据地质、地震、非地震综合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经历了塔里木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建造与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早期(加里东中晚期)NE-SW走向的逆冲断裂系统和晚期(中新生代)由板块拼合所形成的SN走向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着次级构造单元的平面分布格局,其中车尔臣断裂是工区北部的一条边界断裂,对塔东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盖层发育都具重要意义。地震、非地震资料揭示,塔南隆起和东南拗陷为一整体隆起——塔东南隆起,在其之上发育“两凹三凸”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民丰凹陷、瓦石峡凹陷分别为中生代、古近纪挤压型凹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推测烃源岩较发育,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走滑断裂 挤压拗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相约束的Xu-White模型线性化近似与反演 被引量:7
6
作者 凌东明 杜启振 +3 位作者 田军 王贵重 成锁 继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7-586,486,共11页
Xu-White模型为强非线性模型,无法直接进行线性化近似、实现储层物性线性化反演。对Xu-White模型进行正演分析,发现泥质含量是影响模型非线性强弱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岩相约束的岩石物理模型线性化近似方法,实现了由Xu-White模型线性... Xu-White模型为强非线性模型,无法直接进行线性化近似、实现储层物性线性化反演。对Xu-White模型进行正演分析,发现泥质含量是影响模型非线性强弱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岩相约束的岩石物理模型线性化近似方法,实现了由Xu-White模型线性化反演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有四个步骤:①利用测井曲线建立岩相模型;②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分岩相对Xu-White模型进行线性化近似;③依据贝叶斯理论建立储层物性反演目标函数,并利用最小二乘优化算法反演孔隙度、泥质含量与含水饱和度等参数;④通过不确定性分析,验证反演结果的可信程度。该方法在模型试算及实际测试中均取得了较高质量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U-WHITE模型 岩相约束 线性化近似 泰勒级数展开 贝叶斯理论 储层物性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2号构造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对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磊 马培领 +1 位作者 王贵重 韩长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塔东2号背斜构造在晚志留世开始形成雏形,晚三叠世基本定型。通过对塔东2号背斜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塔东2井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塔东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东2号构造的断裂系统。断裂系统主要分两期:分别是古生代断裂系统,中... 塔东2号背斜构造在晚志留世开始形成雏形,晚三叠世基本定型。通过对塔东2号背斜构造二维地震资料、塔东2井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塔东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东2号构造的断裂系统。断裂系统主要分两期:分别是古生代断裂系统,中生代断裂系统,这两期断裂系统均受控于包括车尔臣一级断裂在内的塔东南地区逆冲断裂系。背斜构造地区主要发育寒武系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寒武系、震旦系两大套储盖组合及前震旦系变质岩潜在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断裂系统对塔东2号构造的储层改善和油气的疏导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能导致了油藏后期破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2号构造 断裂系统 碳酸盐岩 油气运移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夏竹 张婷婷 +5 位作者 张胜 胡少华 王贵重 别静 贺川航 李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3-1304,共12页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地表征复杂油藏中的薄隔夹层。本文充分利用水平井开发区丰富的水平井信息,提出一种新的直井与水平井联合的隔夹层描述新思路与新流程,引入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的变化幅度参数值交会分析新技术,利用直井(段)的隔夹层识别、划分标准和地震构造面约束下的地层产状水平井曲线预测技术,构建出直井(段)与水平井的隔夹层等时对比格架、直井与水平井隔夹层测井响应关系,确定了水平井单井隔夹层类型和定量解释标准;探讨了水平井沿轨迹方向的隔夹层分布;综合多种信息和地质模型指导完成了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剖面对比分析、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验证和修正了前人基于直井(段)隔夹层解释结果、明显地提高了隔夹层预测精度,最后结合动态开发资料综合分析了在隔夹层控制下的油水运动过程以及剩余油分布富集特征,为后续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新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井 水平井 隔夹层描述 油水分布 剩余油气 油藏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