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1W-MRI影像组学脑网络的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症状评估
1
作者 赵磊 王训恒 +1 位作者 范明 厉力华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1,共8页
目的基于T1加权MRI(T1-weighted MRI,T1W-MRI)预测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症状,并挖掘与症状显著相关的脑区和脑网络连接。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的试验被试包括范德堡大学的21组重复测量健康被试和北京大学的38例混合型多动症患者。在获取每例被... 目的基于T1加权MRI(T1-weighted MRI,T1W-MRI)预测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症状,并挖掘与症状显著相关的脑区和脑网络连接。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的试验被试包括范德堡大学的21组重复测量健康被试和北京大学的38例混合型多动症患者。在获取每例被试的脑部T1W-MRI数据后,预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提取体素级皮层厚度形态特征和对应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特征的可重复性。基于全脑ICC均值降序排序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和Desikan-Killiany(DK)脑图谱构建个体化脑形态网络,通过特征距离相似度表征个体化脑形态连接。使用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进行注意力缺陷症状的预测,并通过留一法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注意力缺陷症状与预测值的相关性系数r=0.44(P=0.01)。预测模型显示,脑区相关连接以右脑外侧枕叶皮层和右脑横颞皮层为中心。这些显著脑区与网络连接的发现支持了多动症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假说和默认模式网络异常假说。结论基于皮层厚度影像组学特征的个体化脑形态网络能够有效表征大脑的拓扑结构,有潜力成为评估注意力缺陷的新型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动症 磁共振成像 皮层厚度 影像组学 个体化形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细胞图像的区域标识算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煜东 周振宇 +4 位作者 王训恒 王水花 霍元恺 韦耿 吴乐南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85-1889,共5页
细胞图像由于其内在特性,一直是图像分割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分割与标识细胞图像,采用双层结构,第1层基于传统的分裂合并算法的思想,引入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并简化对图像分裂,引入MS模型并简化对分裂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粗分割图像;第2... 细胞图像由于其内在特性,一直是图像分割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分割与标识细胞图像,采用双层结构,第1层基于传统的分裂合并算法的思想,引入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并简化对图像分裂,引入MS模型并简化对分裂区域进行合并,得到一个粗分割图像;第2层利用Canny算子提取图像的边界,将长度大于阈值的边界视作细胞边界,反之视作伪边界,得到一个不连续的边界。最后在两层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进行骨架提取与细化,最终得到区域分割与标识的结果。实验用5幅细胞图像作为测试,对算法的参数选择做了详细讨论,并就正确标识率和运行时间与基于区域的分割、基于先验模型的分割做对比,表明本文算法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图像分割 图像标识 分裂合并法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剖MRI的大脑皮质表面影像组学重建方法研究
3
作者 张之凡 王训恒 厉力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0,共8页
目的 设计一种脑皮质表面影像组学计算方法,为脑影像研究提供丰富的、可靠的脑区局部特征。材料与方法 基于21组重复测量健康被试与222例多动症相关被试的大脑T1WI磁共振数据集提取皮层厚度、灰质体积、平均曲率与皮层表面积四种表面形... 目的 设计一种脑皮质表面影像组学计算方法,为脑影像研究提供丰富的、可靠的脑区局部特征。材料与方法 基于21组重复测量健康被试与222例多动症相关被试的大脑T1WI磁共振数据集提取皮层厚度、灰质体积、平均曲率与皮层表面积四种表面形态指数。使用Desikan-Killiany(DK)脑图谱和球面局部投影,实现三维皮层表面脑区的二维平面化。利用Pyradiomics对四个形态指数分别提取968个二维影像组学特征。结合重复测量数据集与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以ICC信度值作为影像组学特征评估的标准,综合评价不同形态指数、不同影像组学特征类型与不同脑区间的复测信度差异。结合多动症数据集,预测患者的注意力缺陷指数、过动指数两种症状指标。结果 对于不同形态指标,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的影像组学特征可重复性较好,与皮层厚度与平均曲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类型影像组学特征,基于皮层厚度的一阶特征和灰度共生矩阵特征与其他类型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脑区,左右脑内嗅皮层、左右脑颞极与右脑额极提取的特征相较其他区域复测性降低(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的表面重建方法所提取的脑影像组学特征均具有较高的可重测性(ICC均值>0.76)。在对多动症两种症状指标的预测中发现,左脑海马旁回、额上回与颞上回与多动症症状显著相关(|r|=0.33~0.52,P<0.05)。结论 基于DK脑图谱与表面形态学指数构建脑影像组学特征是可行的,所提取的新型特征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并在注意力预测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动症 注意力预测 表面形态指数 球面局部投影 影像组学特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fMRI相位同步的ADHD儿童脑网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杰 王训恒 厉力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5-270,共6页
探索相位同步和复杂网络方法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脑网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选取135例ADHD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以这237例被试的功能磁共振图像时间序列作为研究数据,利用相位同步分析方法获得脑区间的连接关系,并在此... 探索相位同步和复杂网络方法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脑网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选取135例ADHD患者和102例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以这237例被试的功能磁共振图像时间序列作为研究数据,利用相位同步分析方法获得脑区间的连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脑网络。然后,利用复杂网络的局部效率指标评估静息态脑功能,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在静息态下脑区的局部效率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ADHD患者与正常对照在年龄、性别、量表分值(注意力和自制力)、3种智商值(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诊断和头动参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校正后)。诊断方面发现,11个局部效率正常对照组与ADHD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P<0.05),其中主要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0.118±0.317 vs 278±0.433)、丘脑(0.345±0.425 vs 0.541±0.435)、颞横回(0.467±0.476 vs 0.654±0.444)和右侧背外侧额上回(0.536±0.401 vs 0.681±0.333)、额中回(0.505±0.377vs 0.641±0.331)、尾状核(0.144±0.329 vs0.298±0.423)。在静息态下,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在左侧中央前回、尾状核、丘脑等脑区的局部效率差异可能与患者尾状核、丘脑等特定脑区的功能异常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注意和执行有关的神经网络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相位同步 局部效率 静息态f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