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理学中“无意”问题之考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见楠 陆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6,共6页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 道德实践中的意念有无问题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实践中消解意念与动机,使主体达到不假思虑,顺从当下自然发出的道德本心而动,是宋代理学家所向往的目标。然而,他们对"无意"无造作、不思虑的内涵理解产生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无意"究竟是圣人达到圆满境界产生的效验,还是普通人修德的入手功夫。这两种观点对后来明代心学对"意念"问题研究的深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无意 自然 效验 功夫 儒佛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视野下的朱陆思想分歧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见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6,共9页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异同 文道观 诗学观 论学诗 理想人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咏物诗与怀古诗、园林诗的共通性研究
3
作者 王见楠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180,共5页
晚唐诗坛不仅咏物诗盛行,怀古诗、园林诗的创作也很活跃,三者在题材内容、审美意识等方面多有相通之处。一方面,诗人的怀古之思常常渗透在咏物诗、园林诗的创作中,使写景状物之笔带上了一层深沉的哀感;另一方面,各类园林景观在视觉上给... 晚唐诗坛不仅咏物诗盛行,怀古诗、园林诗的创作也很活跃,三者在题材内容、审美意识等方面多有相通之处。一方面,诗人的怀古之思常常渗透在咏物诗、园林诗的创作中,使写景状物之笔带上了一层深沉的哀感;另一方面,各类园林景观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多样化审美体验,也能够成为咏物诗、怀古诗的创作缘起与背景,承载诗人观景赋诗时的各种复杂情感。此外,从时空意识的角度来看,晚唐怀古诗常用"空"字表达现实与历史时空相勾连而带来的心灵空漠感,而园林诗则喜用"醉"字表征与现实时空隔绝的、陶然忘机的心灵状态。与二者相适应,晚唐咏物诗流露出的时空感也呈现出感伤和淡泊两种不同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咏物诗 怀古情味 园林意趣 时空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