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
1
作者 王萧慧 吴娜 +1 位作者 范鑫鹏 顾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08,共8页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类纤毛虫 包囊游仆虫 微管胞器 微管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貌可控的NaCaGd(WO4)3∶Eu^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萧慧 李桂芳 +1 位作者 卫云鸽 关旭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81-1890,共10页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形貌可控的NaCaGd1-x(WO4)3∶xEu^3+红色荧光粉。系统地研究了初始溶液pH值、反应温度和Eu^3+掺杂浓度对NaCaGd1-x(WO4)3∶xEu^3+荧光粉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9、反应温度为180℃...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形貌可控的NaCaGd1-x(WO4)3∶xEu^3+红色荧光粉。系统地研究了初始溶液pH值、反应温度和Eu^3+掺杂浓度对NaCaGd1-x(WO4)3∶xEu^3+荧光粉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9、反应温度为180℃时,可合成单相四方晶系的NaCaGd(WO4)3,且颗粒微观形貌呈现分散性好、尺寸较均一的四方盘状纳米晶。在394 nm激发下,荧光粉显现典型的红光发射,其对应于Eu^3+的特征4f-4f跃迁。荧光粉发射光谱的强度随着pH值、反应温度及Eu^3+掺杂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当pH=9、反应温度为180℃时,NaCaGd1-x(WO4)3∶xEu^3+(x=1)获得最佳发光强度。此外,研究了NaCaEu(WO4)3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荧光粉发光强度逐渐降低。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荧光粉的色坐标和色纯度分别为(0.658,0.341)和96.1%,接近标准红色CIE坐标(0.673,0.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发光 荧光粉 Eu^3+掺杂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