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菡薇书法作品
1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菡薇【书法作品】
2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文人画中的“隐喻”表达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菡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1,161,共6页
"隐喻"的方式是中国古代绘画表达的方式之一。究其因,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文人士大夫的才情相关。无论中文语境还是符号学中的"隐喻",都是利用被描写事物的典型特点,用其他事物或隐喻符来代替被描写事物。换句话... "隐喻"的方式是中国古代绘画表达的方式之一。究其因,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文人士大夫的才情相关。无论中文语境还是符号学中的"隐喻",都是利用被描写事物的典型特点,用其他事物或隐喻符来代替被描写事物。换句话说,就是用新的事物把原本的事物"隐藏"起来。隐喻代表着最高、最抽象的象征性。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由宋入元的士人从处境到心境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种种原因,文人常常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这使得元代文人画成为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较为稳定的仁政"隐喻"和风格"隐喻"等基本模式不同的是:元代文人画的隐喻更多体现在文人于易代之际在失国之痛、国家治理、文人自身际遇以及对佛道观念的接纳等方面。"隐喻"的方式使得元代文人画成为文人感悟生活、政治表达和宗教表达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文人画 “隐喻”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意图、公众舆论与作为“改造社会”的美术——以徐悲鸿艺术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在特定时期,美术作品有"改造社会"的功能,而美术作品欲"改造社会"需依赖公众舆论这一媒介;与此同时,创作者就必须试图在保留作品"形式美"的同时,设法让更多的公众理解他的作品,因而,创作意图—公众—公... 在特定时期,美术作品有"改造社会"的功能,而美术作品欲"改造社会"需依赖公众舆论这一媒介;与此同时,创作者就必须试图在保留作品"形式美"的同时,设法让更多的公众理解他的作品,因而,创作意图—公众—公众舆论—"改造社会"形成了一条有机的锁链。徐悲鸿的艺术恰好为这样的理论做了有力的注释,悲鸿先生大力倡导写实主义,是以主张科学研究精神为基础的,他的创作意图更多的是想把美术作为改造当时社会的一种工具。还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去评判一位画家的艺术时,就必须凭借某种标准,而不能把对问题的讨论仅仅陷入玄妙而单纯的"美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意图 公众舆论 “改造社会” 美术 徐悲鸿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艺术解读的意义及其四个途径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9-191,共3页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图像艺术极具时代意义,已然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正如萨特所言,"把一个图像直接作为图像来领会是一回事,而在一般图像的性质上形成观念是另一回事"。中国艺术及其相关理论以其独特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图像艺术极具时代意义,已然成为公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正如萨特所言,"把一个图像直接作为图像来领会是一回事,而在一般图像的性质上形成观念是另一回事"。中国艺术及其相关理论以其独特的内涵影响着人们对图像艺术的解读,而发轫于德国的艺术史传统无论在形式分析和图像学解读方面都提供人们以有效的工具,使置身于其中的观者得以窥视隐藏在图像背后的世界。本文根据目前美术史论方面的研究将图像解读方式归纳为基于某种特殊语境的理解方式、历史的方式、形式分析的方式和多角度阐释的方式等四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图像艺术 美术作品 解读 途径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绶书画收藏对其《心赏》图册“渔父”图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菡薇 丁苏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187,共7页
姚绶是明代前期文人画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作品上承元代文人画传统,下启吴门画派之风格。其代表作品《心赏》图册是他逝世前一年所作,凝练了其一生艺术创作的经验。图册中《心赏册引》篇可谓姚绶审美心理的一次告白,也显示了其推崇&... 姚绶是明代前期文人画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作品上承元代文人画传统,下启吴门画派之风格。其代表作品《心赏》图册是他逝世前一年所作,凝练了其一生艺术创作的经验。图册中《心赏册引》篇可谓姚绶审美心理的一次告白,也显示了其推崇"真赏"、"以心为目"、追求艺术"妙夺天造"至高境界的情怀。图册共有八帧绘画,"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其中。文章以"渔隐"图示为基础,探讨其《心赏》图册中"渔隐"图示正渊源于其收藏的前人书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文人画家 姚绶 书画收藏 《心赏》图册 “渔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陶弘景与书法史研究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1-205,共5页
南朝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然而,其在艺术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却少被提及。本文认为,从现代艺术史学的角度来分析,陶弘景是一名名符其实的书法史家,他身体力行,为收集道教书法资料不遗余力,并针对这些资料作... 南朝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然而,其在艺术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却少被提及。本文认为,从现代艺术史学的角度来分析,陶弘景是一名名符其实的书法史家,他身体力行,为收集道教书法资料不遗余力,并针对这些资料作了诸多探索。在对书法作品的研究中,陶弘景积累了大量书法鉴定方面的知识,具备了高超而敏锐的甄别书法真伪优劣的能力,并对相关作品进行书法史意义上的评述。本文即着重论述作为书法史家的陶弘景在书法史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书法史家 陶弘景 真诰 书法艺术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大学时期(1927-1937)吕凤子绘画观及其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菡薇 夏梦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3,共5页
中央大学时期成为吕凤子绘画观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吕凤子在这一阶段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其书画风格与理论得以确立。吕凤子在之前"为‘艺术欲’而学艺术"的较为宽泛的观念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画中"线即表白... 中央大学时期成为吕凤子绘画观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吕凤子在这一阶段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其书画风格与理论得以确立。吕凤子在之前"为‘艺术欲’而学艺术"的较为宽泛的观念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画中"线即表白"的本体论观点,并尽力理清中国画的外来因素尤其是中国画与佛教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大学时期 吕凤子 绘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美术史的途径之一——论中国画专业研究生美术史教学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1-253,共3页
本学期为中国画专业硕士生开设了中国美术史课程,在教学与课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实践类学生对美术史研究还存在一些迷惑和认识上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几个基本问题,阐述了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以文献及其意义为视角,勾... 本学期为中国画专业硕士生开设了中国美术史课程,在教学与课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实践类学生对美术史研究还存在一些迷惑和认识上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几个基本问题,阐述了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及相关问题,并以文献及其意义为视角,勾勒出作为国画专业研究生进行美术史研究时所需基本知识框架和需掌握的基本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研究生教育 中国画 学术研究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画派的缘起与分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菡薇 蒲燕 《艺术探索》 2015年第6期6-10,共5页
海上画派的形成受到时代发展的极大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崛起是商业兴起背景下移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总体上看,海派绘画大多具有大胆、创新、不拘一格而又兼收并蓄的特征,且受商业文化的影响... 海上画派的形成受到时代发展的极大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崛起是商业兴起背景下移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总体上看,海派绘画大多具有大胆、创新、不拘一格而又兼收并蓄的特征,且受商业文化的影响极为强烈,它虽为以文人情趣为价值标准的艺评家诟病,但其进步意义还是不容抹杀。目前学界对于海上画派的分期尚未形成定论,可以1896年任伯年逝世与1927年吴昌硕逝世为结点,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画派 缘起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家的世界与“精神品格”——以徐悲鸿为中心讨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0,88,共5页
"精神品格"乃由人的使命、意识和理想等诸因素构成,之于艺术家,则上升至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情怀等,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徐悲鸿艺术中的"古雅"之境、崇高感以及直面现实的情怀... "精神品格"乃由人的使命、意识和理想等诸因素构成,之于艺术家,则上升至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情怀等,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徐悲鸿艺术中的"古雅"之境、崇高感以及直面现实的情怀构成了他的"精神品格"。徐悲鸿和其他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向世人昭示了艺术家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面,也共同构筑了艺术世界的"精神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艺术家 艺术创作 审美 精神品格 徐悲鸿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写作:美术作品中的写作图像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菡薇 景滋本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0-133,177,共5页
文章以美术作品为例来窥探古人的"写作"世界:第一部分围绕传为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再现了古代文献传承的场景;第二部分以西晋时期的青瓷对书俑、南唐王齐翰《勘书图》和后世摹本《北齐校书图卷》为例构建古人校雠活动;第三... 文章以美术作品为例来窥探古人的"写作"世界:第一部分围绕传为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再现了古代文献传承的场景;第二部分以西晋时期的青瓷对书俑、南唐王齐翰《勘书图》和后世摹本《北齐校书图卷》为例构建古人校雠活动;第三部分则通过对传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宋代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的解析呈现古人写作的情形。这些雕塑与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人传授、校雠、读书与写作的场景。人能弘道,文以载道,这是古人对写作著文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史 艺术活动 写作 美术作品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早期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转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菡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01,共5页
作为融合了中国与欧美两种复杂知识传统的特殊体系,欧美中国美术史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并深刻地受到自60年代起流行于欧美的各种学术思潮的影响,这些学术思潮潜移默化地促使欧美中国美术史重新审视自身研究传统。然而,... 作为融合了中国与欧美两种复杂知识传统的特殊体系,欧美中国美术史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并深刻地受到自60年代起流行于欧美的各种学术思潮的影响,这些学术思潮潜移默化地促使欧美中国美术史重新审视自身研究传统。然而,回望早期欧美中国美术史,不免有筚路蓝缕之感,大体经历了从寻找灵感到对中国艺术的重新发现、从理解中国画本身到美术史社会历史学方法的建立、结构主义等思潮影响下的书画史研究及书画史社会历史学方法向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转化三个阶段。本文则聚焦第一个阶段,尽量爬梳相关资料,得到早期欧美学者在从中国寻找灵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国画中的含蓄、自然、空寂、空间感和活力,也在通史撰写之余敏锐地将视角投向《芥子园画传》、敦煌艺术等专题研究中来。在此过程中,欧美中国美术史研究逐渐生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中国本土美术史研究形成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早期中国美术史研究 研究方法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生实践与时代新风:“新金陵画派”的形成与确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菡薇 《中国美术》 2020年第6期10-15,共6页
距傅抱石、亚明等人带领,以江苏省国画院为创作主体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已经整整六十年了。这次著名的写生活动和江苏省国画院的建立,共同促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的正式形成。这是制度文化的... 距傅抱石、亚明等人带领,以江苏省国画院为创作主体的"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已经整整六十年了。这次著名的写生活动和江苏省国画院的建立,共同促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的正式形成。这是制度文化的凸显,也是以造化为师的中国画传统的胜利。画史记录了不同绘画风格的转变,而风格的改变源于向自然的回归和对时代审美的重新思索。"新金陵画派"的诞生正是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共同作用的范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生实践 时代新风 “新金陵画派” 写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机与雅意:中国花鸟画从古代向当代的转化
15
作者 王菡薇 蒋欧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6,86,共4页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见端倪。在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花鸟画家们点点滴滴地演绎着花鸟画的历史及其承载的生机与雅意。"生机",生命力,是花鸟画核心之所在;花鸟画进入当代社会,画家们通过关注当代精神和... 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见端倪。在后来几千年的时间里,花鸟画家们点点滴滴地演绎着花鸟画的历史及其承载的生机与雅意。"生机",生命力,是花鸟画核心之所在;花鸟画进入当代社会,画家们通过关注当代精神和取法客观对象,使得当代花鸟画具有了新的面貌。"雅意",雅致的意趣,也是其象征性所指,乃花鸟画被赋予的重要功能。然而,花鸟画史上的多种隐喻意义都因特定时代而生,时至今日,情况已经不同,当代画家们则抛开了那些带有时代烙印的部分,正继承了花鸟画那些"弦外之音",并将之发展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创作 生机 雅意 花鸟画创作 古代 当代 绘画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牖中窥日”与“显处视月”——“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入选作品中的两种视角
16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5,175,共5页
"牖中窥日"与"显处视月"本是支道林总结的北人与南人治学的两种方法和态度。笔者认为,用它们来阐释画家立意所出也非常切合。"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入选作品充分显示出南北地域差别对画家... "牖中窥日"与"显处视月"本是支道林总结的北人与南人治学的两种方法和态度。笔者认为,用它们来阐释画家立意所出也非常切合。"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入选作品充分显示出南北地域差别对画家表达现实存在一定影响。本文将着重对几幅江苏入选作品和部分来自北方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证明南北地域与艺术创作存在着微妙关系,以期对艺术家的进一步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油画创作 评论 显处视月 牖中窥日 南北 视角 立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论的书画鉴定——兼谈海外书画研究中的鉴定问题
17
作者 王菡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3,共4页
书画鉴定是书画史研究的基础。传统的经验式书画鉴定方法依赖直觉,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出错机率较大。又因古书画的材质等问题,难以将书画直接用科学仪器测量;纵使可以测量取样,也难以确定具体而准确的年代。因而,文章强调要正确、... 书画鉴定是书画史研究的基础。传统的经验式书画鉴定方法依赖直觉,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出错机率较大。又因古书画的材质等问题,难以将书画直接用科学仪器测量;纵使可以测量取样,也难以确定具体而准确的年代。因而,文章强调要正确、合理地看待书画鉴定,从而认识书画鉴定的不确定性和限制性;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鉴定的研究成果,且将之作为一种方法而非仅关注其结论,这对于深化书画史研究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书画鉴定应以书画史为依托,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否则,书画鉴定极易流于空谈和模式,"皇帝新装"重演也极有可能。海外书画研究涉及书画真伪时,大多数欧美学者因对笔墨特性乏于感知,过分依赖徐邦达等人的鉴定成果,乏于个人见解和判断,不能不说是欧美中国书画研究的不适应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书画艺术 方法论 书画鉴定 海外书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画理论教学与高等院校审美教育互动考察
18
作者 王菡薇 陈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0-193,共4页
研习书画理论对书画专业人士有着重要影响,而高等院校为非书画专业学生开设的书画理论公共课程则以普适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对大学生审美与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高校书画理论工作者在做好专业书画理论研究的同时,... 研习书画理论对书画专业人士有着重要影响,而高等院校为非书画专业学生开设的书画理论公共课程则以普适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对大学生审美与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高校书画理论工作者在做好专业书画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当将书画理论教学进行合理转型,将书画理论课程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逐步展开,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思维的提升,以此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书画理论 书画教学 高等学校审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看”与“隐喻”:“观画”图的两个层面——以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为例
19
作者 王菡薇 《艺术探索》 2017年第4期6-15,共10页
"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但"观画"图像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插图,正是一幅典型的"观画"图像,描绘了董其昌、陈继... "观画"一词,唐代文献已开始提及,在宋元文献中意义有所延展和改变,但"观画"图像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清康熙翼圣堂重印本《意中缘》第五出《画遇》插图,正是一幅典型的"观画"图像,描绘了董其昌、陈继儒等在古董店前观画的场景。一方面,画面突出了观画者"细看"作品的情态,"细看"是观者观看图画的外在特征和基本内容,并判断作品的真伪;另一方面,"画中画"中的题诗等细节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意义。在明清"观画"图像中,"细看"和"隐喻"是"观画"的两个重要层面:"细看"是"观画"最为核心的步骤;而图像往往又有弦外之音和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画 细看 隐喻 《意中缘》 《画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末绘画史编撰中的协作、差异与互鉴——以《南村辍耕录·叙画》与《图绘宝鉴》卷一为例
20
作者 王菡薇 魏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3,I0001,共5页
《南村辍耕录》与《图绘宝鉴》是元末两本重要绘画理论著作,作者分别是陶宗仪与夏文彦。两人是好友,在著书立说时也常有切磋。以往研究虽对两位撰述者和两部著作各有关注,却对两人的互动及其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有所忽视。本文以《南村... 《南村辍耕录》与《图绘宝鉴》是元末两本重要绘画理论著作,作者分别是陶宗仪与夏文彦。两人是好友,在著书立说时也常有切磋。以往研究虽对两位撰述者和两部著作各有关注,却对两人的互动及其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有所忽视。本文以《南村辍耕录·叙画》与《图绘宝鉴》卷一为中心,考察元末绘画史编撰中撰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论著中观点的差异与互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绘画史编撰 《南村辍耕录·叙画》 《图绘宝鉴》卷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