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颈动脉斑块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舒健 路方红 +3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金世宽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对中老年人脑卒中预测价值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建民 路方红 +4 位作者 金世宽 赵颖馨 孙尚文 王舒健 周晓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 86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其中中年组7 635例,老年组3 232例,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脉压、平均动脉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脉压、平均动脉压均为中老...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 86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其中中年组7 635例,老年组3 232例,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脉压、平均动脉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脉压、平均动脉压均为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子。校正其他因素及舒张压后,中年人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32.4%和100.8%,且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独立于收缩压;老年人脉压每增加10 mm Hg,脑卒中的危险增加9.1%,但不独立于收缩压。结论平均动脉压对中年人脑卒中的预测作用大于脉压,且独立于收缩压。脉压能在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水平上提供额外的危险分层信息,但不独立于收缩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小亮 路方红 +5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孙尚文 王舒健 潘慧 李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95例)和非晨峰组(64例)。2组行crPWV检测,并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crPWV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95例)和非晨峰组(64例)。2组行crPWV检测,并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crPWV明显高于非晨峰组[(11.5±1.7)m/s vs(9.1±1.6)m/s,P<0.01]。crPWV与血压晨峰(r=0.787.P<0.01)、24 h收缩压(r=0.649,P<0.01)、年龄(r=0.437,P<0.01)、空腹血糖(r=0.293,P<0.05)及LDL-c(r=0.354,P<0.05)呈正相关;以crPWV为应变量,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LDL-C、TC、TG、HDL-C、血压晨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年龄为crPWV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搏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慧 路方红 +4 位作者 赵颖馨 王舒健 刘振东 姚光涛 温胜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46例,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理想血压组151例(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和血压正常高值组195例(血压120~139/80~89 mm Hg),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入选者中心动脉压;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及IMT均高于理想血压组(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及增强指数高于理想血压组(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IMT的影响因素(β=0.344,0.296,P<0.05)。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的中心动脉压和颈动脉IMT已增加,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测定 颈动脉疾病 血管内膜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尚文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王舒健 刘振东 孙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测定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脉搏 昼夜节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振东 路方红 +6 位作者 董元丽 赵颖馨 王舒健 孙尚文 潘慧 李俊 胡小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 947例血压正常高值者按合并危险因素的数量分为0个危险因素组(482例)、1个危险因素组(499例)、2个危险因素组(493例)、≥3个危险因素组(473例)。所有受试者均...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 947例血压正常高值者按合并危险因素的数量分为0个危险因素组(482例)、1个危险因素组(499例)、2个危险因素组(493例)、≥3个危险因素组(473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检测。结果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加,4组受试者的腰臀比、TC、TG、LDL-C、空腹血糖、吸烟史及家族史明显增高,HDL-C明显降低;IMT、LVMI、MAU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MAU异常率逐渐增加(P<0.01)。以0个危险因素组为基数,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加,发生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风险比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合并危险因素数量的增加,血压正常高值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危险因素之间具有联合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狭窄 肥大 左心室 白蛋白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振东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金世宽 王舒健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将428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105例);杓型高...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将428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105例);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8例);非杓型高血压组(106例);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9例)。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总分范围0~30分。结果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MMSE(24.7±1.6)分与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26.4±1.4)分及非杓型高血压组(26.6±1.3)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与杓型高血压组(28.9±0.9)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振东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王舒健 金世宽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7-81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范围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Ⅰ组54例:脉压≤45mmHg(1mmHg=0.133kPa),Ⅱ组56例:脉压46-65mmHg,Ⅲ组58例:脉压66~85mmHg,Ⅳ组53例:脉压〉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范围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Ⅰ组54例:脉压≤45mmHg(1mmHg=0.133kPa),Ⅱ组56例:脉压46-65mmHg,Ⅲ组58例:脉压66~85mmHg,Ⅳ组53例:脉压〉85mmHg。4组均进行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Ⅳ组患者硬斑与溃疡斑2种类型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29.6%和24.1%,2级与3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9.6%和26.4%,明显高于Ⅰ、Ⅱ、Ⅲ组患者,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MT与颈动脉盘块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8,P〈0.01)。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与脉压的相关性最强。结论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IMT相关,脉压增大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疾病 血管内膜 颈总动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聚集理论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钊 王舒健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共5页
作为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更容易出现聚集现象。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和严重的差异。金融要素在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速、政府政策倾斜的东部地区不断聚集,金融聚集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 作为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更容易出现聚集现象。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明显和严重的差异。金融要素在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快速、政府政策倾斜的东部地区不断聚集,金融聚集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过度金融发展可能导致地区经济过热,诱发金融风险,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是导致区域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优惠、支持、鼓励政策的力度,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聚集,促进金融发展,这样既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和金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金融聚集 金融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硬化指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俊 路方红 +2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王舒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2-994,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TNF-α的关系。方法选择体检者352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压组110例,正常高值组105例,高血压组137例。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动脉硬化指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水平,...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TNF-α的关系。方法选择体检者352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压组110例,正常高值组105例,高血压组137例。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动脉硬化指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高值组TNF-α及动脉硬化指数[(44.21±9.81)pg/ml,0.42±0.13]高于正常血压组[(26.91±12.35)pg/ml,0.36±0.15],低于高血压组[(59.74±23.38)pg/ml,0.49±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高值组血浆TNF-α水平与动脉硬化指数呈正相关(r=0.575,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硬化指数与TNF-α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272,P<0.01)。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脉硬化指数与TNF-α相关,炎症参与了高血压前期动脉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高血压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胜男 路方红 +4 位作者 刘振东 孙尚文 赵颖馨 王舒健 金世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作为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1 22例)。动脉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计算尿微量蛋白肌酐的比率(AC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Ⅱ组患者baPWV和LVMI明显高于Ⅲ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Ⅲ组比较,Ⅰ组、Ⅱ组尿微量白蛋白和A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LVMI、ACR、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重指数和年龄呈正相关(r=0.40、0.24、0.37、0.20、0.20、0.22、0.52,P<0.05,P<0.01)。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对baPWV有独立的影响作用;baPWV是影响LVMI和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且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肥大 左心室 脑疾病 肾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制度改革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钊 王舒健 《现代金融》 2009年第2期9-10,共2页
理论上讲.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生成具有渐进与自然发育的特征。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金融制度改革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理论上讲.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生成具有渐进与自然发育的特征。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金融制度改革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和严重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金融发展 金融制度改革 中国金融体制 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 交易费用 改革开放 节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
13
作者 孙颖 路方红 +4 位作者 刘振东 孙尚文 赵颖馨 金世宽 王舒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1-583,共3页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心率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仲昭禄 赵颖馨 +3 位作者 路方红 王舒健 潘慧 李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高血压 血管内膜 颈动脉 顺应性 血压监测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李金芳 陶国伟 +2 位作者 赵颖馨 刘振东 王舒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下降与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6例,根据诊断分为OH组89例和非OH组167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卧、立位血压测定、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下降与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6例,根据诊断分为OH组89例和非OH组167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卧、立位血压测定、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非OH组比较,OH组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1.66±17.15)mm Hg vs(137.49±16.58)mm Hg,P<0.05;(136.73±13.52)mm Hg vs(126.19±12.88)mm Hg,P<0.01;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降低[(6.63±3.15)%vs(11.43±3.67)%,P<0.01;(5.33±2.84)%vs(7.15±3.01)%,P<0.01);OH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LVEF及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OH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左心室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低血压 直立性 昼夜节律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舒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8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1次...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2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