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检出Candida nivariensis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敬荣 闵嵘 +6 位作者 培昌 张丽丽 薛鹏飞 尚静 王育英 谢威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77-878,共2页
传统的真菌鉴定方法主要根据真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抗原构造等特征,但由于真菌种类众多、个体多态性明显,传统的鉴定方法常会得出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尤其新发病原菌,很难从表型特征来鉴定。本实验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内... 传统的真菌鉴定方法主要根据真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抗原构造等特征,但由于真菌种类众多、个体多态性明显,传统的鉴定方法常会得出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尤其新发病原菌,很难从表型特征来鉴定。本实验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测定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1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鉴定分离出Candidanivazriensis,为国内首次报道该菌引起尿路感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尿液 CANDIDA nivariensis 内转录间隔区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87株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尚静 培昌 +4 位作者 李燕 白书媛 张丽丽 王育英 张晓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65-66,共2页
目的了解2 187株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照常规方法留取临床标本,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及药敏定量。结果共收集到病原菌2 1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374株(62.8%),革兰阳性菌813株(37.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 目的了解2 187株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按照常规方法留取临床标本,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及药敏定量。结果共收集到病原菌2 1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374株(62.8%),革兰阳性菌813株(37.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分别占72.2%和88.0%,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有0.9%和11.6%对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利奈唑烷和链霉素2000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5.6%和45.1%。结论随着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机会病原菌成为致病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位居致病菌第一、二位,医院病原菌耐药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抗药性 多种 细菌 抗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冷冻治疗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3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田伟 赵敬军 王育英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评价液氮冷冻治疗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门诊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的35例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3次(平均2.69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所有患... 目的:评价液氮冷冻治疗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门诊采用液氮冷冻治疗的35例头面部化脓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3次(平均2.69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每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1~3天(平均1.3天),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感染出现。结论:液氮冷冻治疗面部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冷冻 头面部 化脓性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育英 庄淑池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2年第6期268-269,共2页
白血病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患儿能否配合治疗直接影响效果。本院1989年1月~1991年4月共收治207例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淋巴肉瘤白血病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1型)15例、(M_2型)16例,早幼粒... 白血病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患儿能否配合治疗直接影响效果。本院1989年1月~1991年4月共收治207例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0例,淋巴肉瘤白血病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_1型)15例、(M_2型)16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型)8例、急性粒单白血病(M_4型)9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_5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心理学 护理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ERIC-PCR联合REP-PCR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的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丹 培昌 +6 位作者 赵霞 力红 张京丽 白淑媛 张丽丽 王育英 张红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0期99-100,共2页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以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RAPD)、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 IC)、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6.0进行聚类分析。结...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型鉴定。方法以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RAPD)、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 IC)、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对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 1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三种方法均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将分离到的4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分为3、4、4个谱型;将43株菌聚为3群,菌间的同源性较近。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流行,主要是由同一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感染个体间相互传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抗药性 多药 细菌分型技术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同源性分析的3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丹 培昌 +6 位作者 赵霞 力红 张京丽 白淑媛 张丽丽 王育英 张红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1-583,共3页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以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及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为模板的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3种基因分型方法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筛选各级医疗机构易于开展的基...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以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及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为模板的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3种基因分型方法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筛选各级医疗机构易于开展的基因分型方法。方法从住院患者痰液、尿液、血液等标本中鉴定并筛选产ESBLs大肠埃希菌。以RAPD、ERIC、REP为引物进行扩增的方法,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用SPSS 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分辨率系数。结果共筛选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25株,3种方法均可将大肠埃希菌扩增出丰富的区带,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别被分为15、18、20个基因型,分辨率系数分别为0.957、0.970、0.977。结论在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同源性分析中,RAPD、ERIC-PCR和REP-PCR 3种方法的分辨力均很好,尤以REP-PCR分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高寒阴湿山区粮菜结合的开发途径
7
作者 王育英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2-12,共1页
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耕地778483亩,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34.46%。年降雨量600mm以上,水分较为充足,但由于长期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蔬菜生产很少。为了改变山区人民吃菜难的现状,并探索通过粮菜结合脱贫致富的途径,1990~1991年我们在和政... 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耕地778483亩,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34.46%。年降雨量600mm以上,水分较为充足,但由于长期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蔬菜生产很少。为了改变山区人民吃菜难的现状,并探索通过粮菜结合脱贫致富的途径,1990~1991年我们在和政县卜家庄乡拉力洼村黑麻土旱地里进行了粮菜结合的试验。试验地海拔2250m,年均气温5.1℃,年降雨量628mm,无霜期120天左右。主要进行了小麦间菠菜复种大白菜和玉米甘蓝带田的试验示范。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一、小麦套种与复种蔬菜处理有①早熟临麦28号,种三杠空一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蔬菜 套作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 suppressive effect of lidocaine on persistent Na^+ current and transient Na^+ current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8
作者 董辉 范延红 +2 位作者 王育英 文挺 胡三觉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6期325-328,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suppressive effect of lidocaine on persistent Na^+ current and transient Na^+ current in injured or un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Methods: Totally 23 SD rats were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suppressive effect of lidocaine on persistent Na^+ current and transient Na^+ current in injured or uninj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Methods: Totally 23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control group (n: 10) and chronically compressed DRG (dorsal root ganglion) group (CCD group, n= 13). Rats were anesthetized and DRG was isolated. Single DRG neuron was isolated by enzymatic disassociation method. Persistent Na^+ current (INap) and transient Na^+ current (INaT) were elicited in voltage clamp mode.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INap was testified in most DRG neurons (38/46 neurons in CCD group and 31/39 neurons in control group, P〉0. 05). However, the cur- rent density of INap in CCD group (4. 6±0. 6 pA/pF, n=38 neurons)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5±0.4 pA/pF, n=31 neurons) (P〈0. 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ap was observed and found that INap could he blocked by 0.2 μmol/L tetrodotoxin easily. Furthermore, the does-effect relationship of lidocaine on INaP and IN.T were also examined. INaP and IN.T were suppress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i- docaine, the range for INap was 5-20 μmol/L and for INaT was 0. 05-2 mmol/L. Conclusion: INap and INaT were suppress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idocaine. INap was suppressed by very low concentration of lidocaine (5-20 μmol/L). However, INaT could only be blocked by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docaine (0.05-2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pathic pain persistent Na^+ current transient Na^+ current dorsal root ganglion LIDOCA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保荚剂的筛选研制及其增产效果研究初报
9
作者 覃绍龙 毛桂芝 +4 位作者 唐黎葵 平生 郭青范 王育英 林成 《甘肃农业科技》 1997年第2期18-20,共3页
根据1993~1995年试验结果,赤霉素在蚕豆初花期喷施,平均单株荚数和粒数比喷清水(对照)分别增加1.6荚和3.3粒,增产19.8%;研制出的三元保荚剂A2B3N2在蚕豆三荚期喷施,平均单株荚数和粒数比喷清水(对照... 根据1993~1995年试验结果,赤霉素在蚕豆初花期喷施,平均单株荚数和粒数比喷清水(对照)分别增加1.6荚和3.3粒,增产19.8%;研制出的三元保荚剂A2B3N2在蚕豆三荚期喷施,平均单株荚数和粒数比喷清水(对照)分别增加2.2荚和3.8粒,增产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保荚剂 研制 保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初期慢性胎盘早离1例报告
10
作者 罗晓英 王育英 《罕少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49-49,共1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26岁,孕1产。因停经13周,下腹部疼痛伴阴道流血,流液。于2006年元月3日入院,患者于停经12+2周时因不慎摔倒,当时感轻度腹疼,次日自行缓解,三天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色鲜红。未经治疗,于停经13周时B超... 1 病例资料 患者26岁,孕1产。因停经13周,下腹部疼痛伴阴道流血,流液。于2006年元月3日入院,患者于停经12+2周时因不慎摔倒,当时感轻度腹疼,次日自行缓解,三天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色鲜红。未经治疗,于停经13周时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2.7cm羊水2.4cm,胎盘内有3.5cm×2.0cm无回声暗区,宫腔内充满网状液性暗区。入院后查体温36℃,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10.7kpq,一般情况尚可,面色微黄,心肺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胎盘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