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味子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珊珊
谷舞
+2 位作者
许汝
李泰雅
王缤晨
《粮油食品科技》
2017年第2期78-84,共7页
以五味子色素提取液中花色素苷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五味子色素提取工艺,并以色素色度为指标,研究五味子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55%浓度乙醇为提取液,按...
以五味子色素提取液中花色素苷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五味子色素提取工艺,并以色素色度为指标,研究五味子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55%浓度乙醇为提取液,按1∶20 g/mL的料液比,在80℃下提取80 min,五味子色素提取量最大,为11.89 mg/L。五味子色素稳定性实验表明:五味子色素光稳定性较好;蔗糖、抗坏血酸对色素有稳定、增色作用;五味子色素易被双氧水氧化;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五味子色素较稳定,强碱条件下颜色改变;Ca2+、Mg2+、Na+、K+对色素稳定性无明显影响,Al3+对色素稳定性有破坏作用,Fe3+、Cu2+对色素稳定性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色素
提取
响应面分析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琨雅
杜冰
+5 位作者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3,共7页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30~100℃的低温范围内,玉米油的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温度超过100℃,特别是在15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从120℃到150℃,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在加热过程中都较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热加工
玉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发酵小麦粉加热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美婷
王缤晨
+3 位作者
肖琳
柴多
姜雨萌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21-228,共8页
热加工是面食制品风味形成的主要过程。该文以发酵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应用气质联用技术探究了其在热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小麦粉在加热过程中,共发现88种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醛类19种、醇类15种、酮类11种、含...
热加工是面食制品风味形成的主要过程。该文以发酵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应用气质联用技术探究了其在热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小麦粉在加热过程中,共发现88种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醛类19种、醇类15种、酮类11种、含苯衍生物15种、呋喃类11种、酸酯类10种和杂环类化合物7种。当加热温度高于110℃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开始明显增加,温度达到120℃时,各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该文测定了各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温度,在60~100℃时,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而在超过100℃,特别是在12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和含氮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小麦粉
发酵
热加工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苦荞麦不同部位代谢轮廓及活性成分分布
被引量:
12
4
作者
柴多
王美婷
+4 位作者
姜雨萌
刘泷泽
肖琳
王缤晨
董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217,共6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苦荞麦种子不同部位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甲酯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荞籽粒中芦丁、槲皮素、香草酸、对香豆酸、山柰酚及绿原酸6种活性成分的...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苦荞麦种子不同部位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甲酯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荞籽粒中芦丁、槲皮素、香草酸、对香豆酸、山柰酚及绿原酸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苦荞麦胚部代谢物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其他部位,总体上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麸皮中高于其他部位,但芦丁在荞麦壳中的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基础代谢物质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味子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珊珊
谷舞
许汝
李泰雅
王缤晨
机构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粮油食品科技》
2017年第2期78-84,共7页
基金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3201000017)
文摘
以五味子色素提取液中花色素苷含量为指标,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五味子色素提取工艺,并以色素色度为指标,研究五味子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55%浓度乙醇为提取液,按1∶20 g/mL的料液比,在80℃下提取80 min,五味子色素提取量最大,为11.89 mg/L。五味子色素稳定性实验表明:五味子色素光稳定性较好;蔗糖、抗坏血酸对色素有稳定、增色作用;五味子色素易被双氧水氧化;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五味子色素较稳定,强碱条件下颜色改变;Ca2+、Mg2+、Na+、K+对色素稳定性无明显影响,Al3+对色素稳定性有破坏作用,Fe3+、Cu2+对色素稳定性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五味子色素
提取
响应面分析
稳定性
Keywords
Schisandra pigment
extractio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stability
分类号
R284.2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琨雅
杜冰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沈阳市化工学校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1760)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401203)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2017RQ131)。
文摘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30~100℃的低温范围内,玉米油的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温度超过100℃,特别是在15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从120℃到150℃,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在加热过程中都较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热加工
玉米油
Keywords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volatile compounds
hot processing
corn oil
分类号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TS225.19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发酵小麦粉加热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美婷
王缤晨
肖琳
柴多
姜雨萌
董亮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21-228,共8页
基金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2017RQ131)
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401203)
+1 种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2017052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1760)。
文摘
热加工是面食制品风味形成的主要过程。该文以发酵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应用气质联用技术探究了其在热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小麦粉在加热过程中,共发现88种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醛类19种、醇类15种、酮类11种、含苯衍生物15种、呋喃类11种、酸酯类10种和杂环类化合物7种。当加热温度高于110℃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开始明显增加,温度达到120℃时,各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该文测定了各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温度,在60~100℃时,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而在超过100℃,特别是在12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和含氮化合物。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小麦粉
发酵
热加工
挥发性物质
Keyword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wheat flour
fermentation
heat processing
volatile matter
分类号
TS213.2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苦荞麦不同部位代谢轮廓及活性成分分布
被引量:
12
4
作者
柴多
王美婷
姜雨萌
刘泷泽
肖琳
王缤晨
董亮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217,共6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YFD0401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1760)
+1 种基金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项目(2017RQ13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20170520317)。
文摘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苦荞麦种子不同部位进行代谢轮廓分析,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甲酯及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苦荞籽粒中芦丁、槲皮素、香草酸、对香豆酸、山柰酚及绿原酸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苦荞麦胚部代谢物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其他部位,总体上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在麸皮中高于其他部位,但芦丁在荞麦壳中的含量最高。
关键词
苦荞
基础代谢物质
活性成分
Keywords
tartary buckwheat
basic metabolites
bioactive ingredients
分类号
TS201.2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味子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王珊珊
谷舞
许汝
李泰雅
王缤晨
《粮油食品科技》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程琨雅
杜冰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发酵小麦粉加热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王美婷
王缤晨
肖琳
柴多
姜雨萌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苦荞麦不同部位代谢轮廓及活性成分分布
柴多
王美婷
姜雨萌
刘泷泽
肖琳
王缤晨
董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