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绥芬河大麻哈鱼的生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继隆 刘伟 +1 位作者 王维坤 杨文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8,共7页
为了解绥芬河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年龄、生长以及初次性成熟叉长情况。通过对2015 2017年采捕到的绥芬河大麻哈鱼洄游群体24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将其分为1 +、2 +、3 +、4 +、5 +五个年龄组,采用Von ... 为了解绥芬河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年龄、生长以及初次性成熟叉长情况。通过对2015 2017年采捕到的绥芬河大麻哈鱼洄游群体241个样本的鳞片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将其分为1 +、2 +、3 +、4 +、5 +五个年龄组,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模拟了大麻哈鱼不同性成熟年龄以及雌、雄个体间的生长,通过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的参数。残差平方和分析( ARSS)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雌、雄个体间以及不同性成熟年龄组( 2 +,3 +)间的生长差异显著。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了绥芬河大麻哈鱼的性成熟概率曲线,结果显示大麻哈鱼雌性个体的50%初次性成熟叉长( L 50 )比雄性大,ARS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雌、雄个体的性成熟概率差异极其显著。此外,调查结果显示绥芬河大麻哈鱼的平均叉长有减小的趋势,且出现低龄( 1 +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绥芬河 年龄与生长 性成熟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江秋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结构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继隆 唐富江 +2 位作者 朱翥 潘志强 刘伟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120-123,128,共5页
2010年10月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回归群体捕捞情况进行了持续监测,并对其回归群体数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回归数量出现一次大高峰和一次小高峰,回归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经方差分析,两阶段大麻哈鱼的性比、叉长、体质量和年龄... 2010年10月对乌苏里江大麻哈鱼回归群体捕捞情况进行了持续监测,并对其回归群体数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回归数量出现一次大高峰和一次小高峰,回归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经方差分析,两阶段大麻哈鱼的性比、叉长、体质量和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大麻哈鱼雌雄个体数比为1.01∶1,平均叉长、体质量分别为60.6 cm和2 309.5 g,雌雄个体分别以3+和2+为优势年龄组。与历史资料相比,叉长、体质量和成熟年龄均有减小的趋势,大麻哈鱼小型化和成熟年龄低龄化现象受到捕捞作业选择性、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环境因子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江 大麻哈鱼 数量结构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气侯因子对东中国海主要经济鱼种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继隆 李继龙 +1 位作者 杨文波 王国伟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142-147,共6页
对1956~1984年主要气候因子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径流和东中国海主要经济鱼种渔获量残差、渔获量比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对中上层鱼类起负面影响,而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径流4个气候因子对中下层鱼... 对1956~1984年主要气候因子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径流和东中国海主要经济鱼种渔获量残差、渔获量比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对中上层鱼类起负面影响,而季风、台风、海表温度、径流4个气候因子对中下层鱼类起到积极作用,相关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中上层鱼类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而中下层鱼类则受到间接影响,滞后时间范围为:0~5年,并具有多年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气候变化 鱼类生物量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小黄鱼秋季索饵环境栖息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红波 李继龙 +2 位作者 杨文波 李东颖 王继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8-351,共4页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 通过获取的Modis和SeaWiFS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2、2004、2005年东黄海秋季海表水温和叶绿素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环境数据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分析,得出小黄鱼最佳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小黄鱼不同年份秋季HSI的分布,得出32°N^33°N、122°30′~123°30′E海域范围内小黄鱼的HSI值较高(HSI>0.5),比较适合小黄鱼索饵栖息,而在30°N以南、125°E以东海域HSI指数值较低(HSI<0.5),不太适合其索饵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东黄海 索饵洄游 栖息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苏大麻哈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培伦 刘伟 +3 位作者 王继隆 唐富江 崔康成 高文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0-606,共7页
为研究影响6月龄、18月龄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体质量的重点形态性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测量其体质量、叉长、全长、吻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头高和体高等10个性状,并分析了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月龄... 为研究影响6月龄、18月龄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体质量的重点形态性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测量其体质量、叉长、全长、吻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头高和体高等10个性状,并分析了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除眼径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P<0. 05)外,其余各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 01),而18月龄马苏大麻哈鱼各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 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体质量(Y6)的关键性状为叉长(FL)、头长(HL)和尾柄长(CPL),而影响18月龄该鱼体质量(Y18)的关键性状则是全长(TL)、体高(BD)、尾柄高(CPD)和头高(HD);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6月龄、18月龄鱼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6=-9. 6+1. 414FL+3. 604 HL-1. 585CPL,Y18=-362. 624+14. 321TL+14. 35BD+29. 031CPD+14. 673HD。本研究结果可为马苏大麻哈鱼人工增养殖过程中的苗种选育提供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苏大麻哈鱼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培伦 刘伟 +3 位作者 王继隆 鲁万桥 崔康成 唐富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6-471,共6页
设计4个盐度梯度0、8‰、16‰和24‰(分别记为CK、S1、S2和S3)养殖马苏大麻哈鱼,试验周期为42d,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测定消化酶活力,探究不同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设计4个盐度梯度0、8‰、16‰和24‰(分别记为CK、S1、S2和S3)养殖马苏大麻哈鱼,试验周期为42d,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测定消化酶活力,探究不同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加;总蛋白质量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各盐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CK和S3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最高的均为S1组;随盐度的升高,血清酶类中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下降,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血清代谢产物中尿素氮浓度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盐度的升高,肌酐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而尿酸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S2组幽门盲囊的胃蛋白酶活力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S3和CK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盐度组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整体变化不大。可见,不同盐度下,为调节自身机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盐度变化,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生化指标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则揭示其发挥功能时的复杂性和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苏大麻哈鱼 盐度 血液生化指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旺河下游水域主要离子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飞 战培荣 +3 位作者 刘伟 王继隆 应承 王臣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2013年5—11月对松花江汤旺河下游10个断面主要离子进行定期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汤旺河下游水域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98.31 mg/L,属弱矿化度水,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与Na+(K+),水质类型为CⅡNa。2013年河水年内离子总量变化明显,离子... 2013年5—11月对松花江汤旺河下游10个断面主要离子进行定期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汤旺河下游水域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98.31 mg/L,属弱矿化度水,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与Na+(K+),水质类型为CⅡNa。2013年河水年内离子总量变化明显,离子组成变化亦显著。其中HCO3-与SO42-呈负相关关系,Cl-基本不变。不同河段除Ca2+、Mg2+差异显著外,各离子组成及离子总量则无显著差异。分析采样点离子总量与离子组成的相关性可知,离子总量越高,SO2-4、Na+(K+)所占比例越大,HCO3-、Ca2+所占比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旺河 离子组成 时空变化 水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耳石形态实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臣 刘伟 王继隆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9,55,共7页
以东北水域六种常见鲤科鱼类微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从传统形态分析法(I)和椭圆傅立叶轮廓分析法(EFA,Ⅱ)两方面进行形态学分析。对第I类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及对第Ⅱ类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鲤科鱼类... 以东北水域六种常见鲤科鱼类微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从传统形态分析法(I)和椭圆傅立叶轮廓分析法(EFA,Ⅱ)两方面进行形态学分析。对第I类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及对第Ⅱ类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鲤科鱼类微耳石形态不仅具有种间多样性特征,还具有种内相似性特征;结果还表明,自判别的正确率达到了69.9%,主成分分析优化后的第Ⅰ、Ⅱ类参数的综合变量自判别将正判率提升至81.6%,表明微耳石形态对鲤科鱼类物种鉴别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软件 椭圆傅立叶分析 物种鉴别 耳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的生长特征与资源合理利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鲁万桥 王继隆 +4 位作者 刘伟 李培伦 崔康成 唐富江 尹增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2-827,共6页
为了解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的资源现状,根据2017—2018年瓦氏雅罗鱼的生物学调查数据,分析了其体质量和体长组成,计算了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估算了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的资源量。结果表... 为了解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的资源现状,根据2017—2018年瓦氏雅罗鱼的生物学调查数据,分析了其体质量和体长组成,计算了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估算了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的资源量。结果表明:汤旺河水域瓦氏雅罗鱼的体长生长方程为L t=351.75×(1-e^-0.26(t+0.5448)),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 t=840.04×(1-e^t+0.5448)3.173;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896 a,群体临界年龄为3.361 a;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945,年自然死亡率(M)为0.443,年捕捞瞬时死亡率(F)为0.502,年开发率E为53.1%;推算结果显示,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共计约199.27万尾,资源生物量为258.27 t;基于汤旺河下游瓦氏雅罗鱼的资源现状,计算其最适开捕体长为224.34~240.89 mm,开捕体质量为201.61~252.71 g。研究表明,汤旺河水域瓦氏雅罗鱼种群资源虽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但目前仍可通过标准捕捞规格等方式对种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汤旺河 生长特征 资源生物量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布裙湖全唇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龚君华 王继隆 +4 位作者 李雷 张驰 马波 李宝海 纪锋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1,共6页
全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ntegrilabiatus)仅见于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境内的布裙湖,在物种进化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分布于布裙湖全唇裂腹鱼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全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ntegrilabiatus)仅见于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境内的布裙湖,在物种进化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分布于布裙湖全唇裂腹鱼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所采集的252个样本中共包含7个年龄组(1~7龄),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3龄(占72.2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为W=0.015 2 L3.057,属于匀速生长;采用von Bertalanffy模拟的生长方程为Lt=27.150[1-e^(-0.154(t+0.527))],W_t=368.029[1-e^(-0.154(t+0.527))]3.057。全唇裂腹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增长逐年降低,体重生长具有生长拐点,拐点年龄为6.73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8.27 cm和109.61 g。初步研究表明,全唇裂腹鱼属小型、低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唇裂腹鱼 耳石 年龄 生长 布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保护区鱼类资源调查及分布格局
11
作者 崔康成 刘伟 +3 位作者 李培伦 高文燕 王继隆 唐富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105,共8页
鉴于吉林省生态环境和水域类型多样性以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探究了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格局,为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分级统计、分类汇总的方法对保护区数量、面积、保护对象、... 鉴于吉林省生态环境和水域类型多样性以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探究了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格局,为保护区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分级统计、分类汇总的方法对保护区数量、面积、保护对象、水域类型及空间分布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吉林省主要水系,采用叠图法绘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图,最终对吉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1~10批)的保护物种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至2016年底,吉林省共建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总面积达4622 km^2,其中河流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21处,水库型4处,湖泊型2处;保护区分布中,松花江流域有17处,鸭绿江流域6处,图们江流域3处,辽河流域1处;保护对象中包含鱼类13科、61种,甲壳类1科、1种。研究表明,吉林省现有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水域类型较齐全、空间分布较均匀的鱼类栖息地保护格局,在保护珍稀水生生物方面能发挥较大作用;探讨了保护区在特有物种保护、结构布局和功能区划协调性等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分布格局 栖息地保护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