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
作者 袁士义 韩海水 +5 位作者 王红庄 罗健辉 王强 雷征东 席长丰 李军诗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纳米水”驱等改善水驱,低浓度中相微乳液驱等化学驱,微纳米气泡驱等气驱,注空气热辅助混相驱等热采,以及密切割均匀压裂/无水压裂等常规油和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驱油机理、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进展。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已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但仍然面临机理研究欠深入、方法和配套工艺待完善、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现场试验规模,进而促进新技术系列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老油田 页岩油 改善水驱 化学驱 气驱 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作用条件下烟道气与轻质原油混相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7 位作者 赵芳 花道德 齐宗耀 刘彤 赵泽麒 唐君实 周游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缓增加,然后急速增加,驱油效率快速达到90%以上,实现混相驱,驱油效率急速增加过程与稀油轻质组分随温度增加发生蒸馏相变有着密切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原油越轻,烟道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温度越低,越容易实现混相,注空气热混相驱替开发效果越好;高温高压条件下轻质原油与烟道气的混相更多体现的是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相变特征,与常规高压条件下CO_(2)的接触抽提混相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烟道气驱 热混相驱 混相规律 蒸馏相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推进高效驱油与终极埋存 加速形成CCUS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3
3
作者 廖广志 王高峰 +8 位作者 王正茂 董伟宏 雷征东 曹晨 郑达 王红庄 刘卫东 高明 黄志佳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 超临界态CO_(2)的驱油效果显著优于甲烷、氮气等其他常见驱油气介质。实践证明,CO_(2)混相驱能够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25个百分点,CO_(2)驱能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可采储量,是与水驱开发同等重要的开发方式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新时代油气开发的新质生产力。除了具有增产油气的机理,CO_(2)驱油驱气过程还能够实现碳埋存,具备为碳中和贡献碳指标的特质。需要建立与CO_(2)驱相适应的全新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包括建立高效开发与终极埋存油藏工程、全新注入采出与埋存井筒工程、全新地面工程密闭工艺流程、网络化CO_(2)输送管道,确保实现CCUS井筒、地面流程、地质体和管理的完整性及油藏工程的模式化,建议建立务实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培养一批CCUS专业人才队伍,加快CCUS-EGR重大试验,实现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高效开发 终极埋存 新质生产力 工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酸含量对稠油流体性质影响实验
4
作者 李步林 张胜飞 +3 位作者 王强 苟燕 沈德煌 王红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石油酸是稠油体系中的强极性组分,为研究石油酸对稠油流体类型、黏度及乳化特征的影响,以新疆风城油田SAGD井组超稠油油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能质谱仪分析石油酸分子结构特征。通过实验研究石油酸含量对稠油黏温特性及剪切流变性的影响规... 石油酸是稠油体系中的强极性组分,为研究石油酸对稠油流体类型、黏度及乳化特征的影响,以新疆风城油田SAGD井组超稠油油样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能质谱仪分析石油酸分子结构特征。通过实验研究石油酸含量对稠油黏温特性及剪切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分析含水率在不同石油酸含量条件下对稠油表观黏度的影响特征以及其相应的油水乳化特性。研究表明:超稠油样品酸值(以KOH计)为5.46 mg/g,样品中石油酸含量约为1.71%,以2~3环一元酸为主,碳数主要分布在15~35;稠油黏度随石油酸含量增加而降低;石油酸含量从0增至50%时,样品从牛顿流体转为非牛顿流体的拐点温度从120℃降至100℃;含水率升高时表观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当石油酸含量从0增至50%时,反相点的含水率由30%~40%降至20%~30%,且不同含水率下的黏度均有大幅下降。该研究揭示了中国西部超稠油石油酸分子结构特征和石油酸含量对稠油流体性质的影响规律,可为降低稠油乳化、腐蚀程度,以及稠油资源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石油酸 黏温关系 流变性 乳化 风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水驱油中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红庄 杨普华 朱怀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2-65,共4页
用旋转滴法研究了离子强度、pH值、阴离子和原油组分对碱水/原油界面张力最低值和平衡值的影响,考察了原油在长期老化后界面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碱液离子强度和pH值只有处于最佳组合条件,才能产生最低的界面张力,阴离子对界面张... 用旋转滴法研究了离子强度、pH值、阴离子和原油组分对碱水/原油界面张力最低值和平衡值的影响,考察了原油在长期老化后界面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碱液离子强度和pH值只有处于最佳组合条件,才能产生最低的界面张力,阴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原油经老化后与碱液间的界面张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水溶液 碱驱 原油界面张力 化学驱油 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段塞设计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红庄 翁蕊 杨普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4-267,共4页
设计了注入总量相同(0.6PV)、段塞结构不同的7个ASP三元复合驱油实验,在人造岩心(渗透率1.27μm2±0.25μm2)上测定了各个实验的驱油效率。所用原油酸值0.30mgKOH/g原油;驱替水为3g/LNaCl溶液,实验温度65℃。单段塞ASP注入实验的采... 设计了注入总量相同(0.6PV)、段塞结构不同的7个ASP三元复合驱油实验,在人造岩心(渗透率1.27μm2±0.25μm2)上测定了各个实验的驱油效率。所用原油酸值0.30mgKOH/g原油;驱替水为3g/LNaCl溶液,实验温度65℃。单段塞ASP注入实验的采收率提高值13.85%定为比较基础。S(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KPS)浓度递减和递增的三段塞ASP注入实验提高采收率18.68%和15.41%;A(碱,Na2CO3)浓度递减和递增的三段塞ASP注入实验提高采收率19.35%和16.77%;加前置AP段塞(0.3和0.4PV)的单段塞ASP(0.3和0.2PV)注入实验提高采收率14.27%和16.00%,减少S用量50%和66%。S或A浓度递减的三段塞ASP注入及(对于酸性原油)前置AP段塞的单段塞ASP注入能十分有效地提高采收率,其原因是先行段塞的S吸附、碱耗减少了后续段塞的色谱分离。图1表4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工艺 段塞 驱油工艺 酸性原油 采收率 化学驱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水驱油过程中界面张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红庄 杨普华 朱怀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8-61,共4页
通过一系列试验,深入研究了碱驱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在碱/原油萃取实验中发现,原油被碱萃取后仍存在界面活性,萃取对界面张力最低值影响不大,使界面张力平衡值升高;低酸值原油被萃取后所受影响要大于高酸值的原油;已萃取... 通过一系列试验,深入研究了碱驱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在碱/原油萃取实验中发现,原油被碱萃取后仍存在界面活性,萃取对界面张力最低值影响不大,使界面张力平衡值升高;低酸值原油被萃取后所受影响要大于高酸值的原油;已萃取原油后的碱渡与新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将大幅度降低,可以使其最低值和平衡值都达到超低。此研究工作对碱驱的动态驱油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获得的结果对化学驱配方的筛选及机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碱水驱油 界面张力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油藏的ASP驱油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红庄 罗幼松 +1 位作者 朱怀江 刘加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52-356,共5页
针对原油酸值为零的辽河油田曙光4714区块原油,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复合驱油的研究。从14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了两种与NaOH+Na2CO3混合碱和聚合物复配的ASP体系,可使油/水动态界面... 针对原油酸值为零的辽河油田曙光4714区块原油,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简称ASP)复合驱油的研究。从14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了两种与NaOH+Na2CO3混合碱和聚合物复配的ASP体系,可使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降至10-4mN/m;还研究了该配方体系与原油的乳化性能、长期稳定性,并作出了活性图;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人造岩心上ASP体系可提高采收率20.6%,在人工充填天然油砂岩心上可提高采收率26.8%,采出液十几分钟后乳化现象消失,油/水彻底分离,界面清晰。本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酸值低活性原油,ASP复合驱也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ASP驱油 零酸值原油 原油 油藏 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注汽井筒关键参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34
9
作者 吴永彬 李秀峦 +2 位作者 孙新革 马德胜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1-488,共8页
依据普通水平井注蒸汽井筒内参数预测模型,结合双油管质量流速耦合计算,推导出SAGD循环预热及生产过程中,不同管柱结构组合条件下注汽井筒内蒸汽流动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双油管注汽井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利用... 依据普通水平井注蒸汽井筒内参数预测模型,结合双油管质量流速耦合计算,推导出SAGD循环预热及生产过程中,不同管柱结构组合条件下注汽井筒内蒸汽流动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双油管注汽井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某SAGD注汽井循环预热过程中井筒内沿程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出现有管柱结构下SAGD循环预热阶段最低注汽速度为60 t/d,注汽井最大水平段长度为564 m;针对现有管柱结构在SAGD生产过程中为两段式配汽,A点存在段通及点窜风险等缺点,对现有水平段内的长、短油管组合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短油管下入水平段A点后150 m、长油管下入水平段B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管柱结构组合,在SAGD生产阶段可实现三段式配汽,有效降低了A点段通及点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井 SAGD 平行管 井筒 温度 干度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注蒸汽采油三维比例物理模拟新技术 被引量:26
10
作者 昝成 马德胜 +6 位作者 王红庄 沈德煌 关文龙 李秀峦 江航 罗健 郭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8-743,共6页
为了解决现有热采物理模拟装置模型热损失大、模型内压控制精度低、实验过程监控不足等问题,自主研制成功了新型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并提出了注蒸汽采油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路线。该装置采用热流数值模拟、PI... 为了解决现有热采物理模拟装置模型热损失大、模型内压控制精度低、实验过程监控不足等问题,自主研制成功了新型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并提出了注蒸汽采油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路线。该装置采用热流数值模拟、PID自动控制及三维数据场平面设计方法,重点解决了以下难题并形成特色技术:①采用高温高压热采模型热损失比例模化技术,比例控制模型顶底散热量,实现汽腔持续发育;②采用高温高压三维地层温/压模拟技术,实现模型压力均匀稳定控制,高压舱内各点温差小于±2℃;③采用模型三维数据场在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技术,实时监测与调控油藏动态。利用该实验装置开展了特稠油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热采及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完整刻画了汽腔发育规律,深化了对双水平井SAGD开采机理和生产动态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采油 比例物理模拟 三维模型 高温高压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改善汽腔发育均匀性物理模拟 被引量:32
11
作者 马德胜 郭嘉 +3 位作者 昝成 王红庄 李秀峦 史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针对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蒸汽腔沿水平井长方向欠均匀发育的问题,以国内某油田SAGD先导试验区为原型,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双水平井双管柱SAGD三维比例物理模型,对影响SAGD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了相似比例模化,利... 针对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蒸汽腔沿水平井长方向欠均匀发育的问题,以国内某油田SAGD先导试验区为原型,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双水平井双管柱SAGD三维比例物理模型,对影响SAGD过程的重要油藏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了相似比例模化,利用高温高压物理模型进行了3组SAGD蒸汽腔发育实验。实验1:模拟现场趾端处汽腔发育迟缓,汽腔沿井长欠均匀发育的现象;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采取注汽井长短管协同注汽-生产井长短管协同采油的调控策略;实验3:在实验1的基础上采取U型井SAGD调控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调控策略均能使趾端附近发育缓慢的汽腔恢复发育,对于改善汽腔沿井长方向发育均匀性均有较好效果,调控后产油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高温高压 三维比例物理模拟 汽腔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技术 被引量:15
12
作者 席长丰 齐宗耀 +7 位作者 张运军 刘彤 沈德煌 木合塔尔 董宏 李秀峦 蒋有伟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采收率和开发效益,以新疆油田J6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分别对全射孔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CO2泡沫辅助蒸汽驱和射开下部油层下半部分条件下蒸汽驱、CO2辅助蒸汽驱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蒸汽驱后期CO2辅助蒸汽驱开发技术。室内实验表明:蒸汽驱后期调整射孔后的CO2辅助蒸汽驱形成了注汽井中下部蒸汽腔侧向扩展、生产井顶层蒸汽腔超覆重力泄油的开发模式,高温水、油、CO2能够形成稳定的低黏拟单相乳化流体,且CO2在顶部的蒸汽腔起到隔热作用,在蒸汽腔内部降低了蒸汽分压,有效提高了注入蒸汽热效率。根据新疆油田J6区块CO2辅助蒸汽驱设计和应用效果,调整射孔后,与蒸汽驱相比,CO2辅助蒸汽驱将油汽比从0.12提高到0.16,增长34.0%,阶段采出程度从16.1%提高到21.5%,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蒸汽驱 CO2辅助蒸汽驱 蒸汽腔 汽(CO2)腔超覆重力泄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氧化特征与热混相驱技术 被引量:15
13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11 位作者 赵芳 刘彤 齐宗耀 张霞林 唐君实 蒋有伟 关文龙 王红庄 何东博 宋新民 花道德 张晓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化前缘能够稳定推进,形成高压条件下的轻质油藏中温热氧化稳定驱替状态。稀油和挥发油的热气化和蒸馏作用强,容易在高压高温热氧化前缘与热烟道气一起形成气化和蒸馏单相区带,形成注空气热混相前缘。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开发过程可分为增压见效、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高气油比生产等3个阶段,增压见效阶段和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阶段产出70%以上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藏 空气驱 驱替特征 高压热氧化前缘 热混相驱 火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反转剂提高灰岩裂缝油藏基质系统水驱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1
14
作者 魏发林 岳湘安 +2 位作者 张继红 王玉敏 王红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大港油田官3断块属生物灰岩,裂缝发育,水驱条件下储量动用难。针对润湿反转剂的界面吸附和润湿反转特性,结合该断块灰岩油藏混合润湿的特点,进行了油藏岩心水驱效果评价及润湿反转剂提高水驱采收率方法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润湿反转剂... 大港油田官3断块属生物灰岩,裂缝发育,水驱条件下储量动用难。针对润湿反转剂的界面吸附和润湿反转特性,结合该断块灰岩油藏混合润湿的特点,进行了油藏岩心水驱效果评价及润湿反转剂提高水驱采收率方法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润湿反转剂具有低吸附、高活性的特点,可有效地提高基质系统原油采出程度,实验条件下,可提高水驱采收率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反转剂 生物灰岩 裂缝油藏 基质系统 水驱 采收率 大港油田 配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表面活性剂羧基甜菜碱表/界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蔡红岩 王红庄 +2 位作者 朱友益 龙杭 樊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研究了自制的含双键羧基甜菜碱BC的表面性能和无碱条件下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性能。45℃时,BC的临界胶束浓度(C_(cmc))为1.02×10^(-5)mol/L,γ_(cmc)为29.603 mN/m。油水来源为大庆一厂时,在BC质量分数为0.05%~0.20%时,BC一元体系、... 研究了自制的含双键羧基甜菜碱BC的表面性能和无碱条件下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性能。45℃时,BC的临界胶束浓度(C_(cmc))为1.02×10^(-5)mol/L,γ_(cmc)为29.603 mN/m。油水来源为大庆一厂时,在BC质量分数为0.05%~0.20%时,BC一元体系、BC/0.09%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二元体系采出水溶液与原油和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均达到10^(-3)mN/m数量级,单一活性剂体系与模拟原油间界面张力降幅大于相应的原油结果,二元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时间比一元体系长。油水来源为大庆三厂时,BC一元体系采出水溶液与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且45℃老化160 d的界面张力仍保持在10^(-3)数量级,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表面活性剂 无碱 羧基甜菜碱 表面张力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孪联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协同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延成 韩冬 +1 位作者 杨普华 王红庄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6年第4期11-14,18,共5页
通过月桂醇与2-氯-2-氧-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低温酯化反应及与N,N-二甲基十二胺在65℃下亲核溶剂中开环反应合成了两性孪联表面活性剂(C12H25OPO-(O)O(CH2)2(CH3)2N+C12H25,C12-C12),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009 2 mmol/L,最低表面张力为25.... 通过月桂醇与2-氯-2-氧-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低温酯化反应及与N,N-二甲基十二胺在65℃下亲核溶剂中开环反应合成了两性孪联表面活性剂(C12H25OPO-(O)O(CH2)2(CH3)2N+C12H25,C12-C12),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009 2 mmol/L,最低表面张力为25.61 mN/m。采用界面张力法考察了两性表面活性剂C12-C12在癸烷中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协同作用。不加电解质时,二者混合胶束能产生协同作用,但在降低界面张力上不具备协同作用;在质量分数为7%的NaCl溶液体系中,电解质降低了SDS/癸烷的界面张力,促进了SDS向胶束中转移,复配体系C12-C12/SDS/癸烷/NaCl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效率、形成胶束能力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孪联表面活性剂 两性孪联表面活性剂 合成 协同作用 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月星 韩冬 +1 位作者 鲁毅强 王红庄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96-700,共5页
Gemini表面活性剂通常是由两(或三)条疏水链、两个亲水基和一个连接基组成的两性分(离)子,与由单亲水基和单疏水链构成的传统表面活性剂分(离)子相比较,在临界胶团浓度、界面性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性质。详述了该类新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Gemini表面活性剂通常是由两(或三)条疏水链、两个亲水基和一个连接基组成的两性分(离)子,与由单亲水基和单疏水链构成的传统表面活性剂分(离)子相比较,在临界胶团浓度、界面性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性质。详述了该类新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比较了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分(离)子结构 临界胶团浓度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用两性孪连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延成 韩冬 +1 位作者 杨普华 王红庄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6-128,共3页
用癸醇、十二醇、十四醇和十六醇分别与1,3,2-二烷磷酰氯低温下反应生成环状磷酸酯的中间产物,再用N,N-二甲基十二胺在亲核溶剂中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两性孪连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薄层色谱(TLC)分别对中间产物结构及目的产物形... 用癸醇、十二醇、十四醇和十六醇分别与1,3,2-二烷磷酰氯低温下反应生成环状磷酸酯的中间产物,再用N,N-二甲基十二胺在亲核溶剂中进行开环反应合成了两性孪连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薄层色谱(TLC)分别对中间产物结构及目的产物形成过程进行了监测,精制提纯后得到了4种含N+和磷酸根的两性孪连表面活性剂,其质量收率分别为32%,54%,18%和28%;产物的结构通过1HNMR、IR进行了鉴定。元素组成分析表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H,O,N的分析值与理论计算值偏差不超过0·3%。4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2·5,9·2,7·8和7·7×10-6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分别为23·90,25·61,27·68和35·82mN/m。该两性孪连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抗盐、高活性性能,是一种油田用新型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两性表面活性剂 合成 结构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尾硫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延成 韩冬 王红庄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5-288,共4页
测试了3种双尾硫酸盐表面活性剂2-丁基辛基硫酸钠(GC12S)、2-己基癸基硫酸钠(GC16S)和2-辛基十二烷基硫酸钠(GC20S)的表面张力,评价了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烷烃间的界面性质。实验结果表明,GC42S,GC16S,GC20S形成临界胶团的浓度... 测试了3种双尾硫酸盐表面活性剂2-丁基辛基硫酸钠(GC12S)、2-己基癸基硫酸钠(GC16S)和2-辛基十二烷基硫酸钠(GC20S)的表面张力,评价了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烷烃间的界面性质。实验结果表明,GC42S,GC16S,GC20S形成临界胶团的浓度分别为9.70,0.80,0.04mmol/L,临界胶团浓度(cmc)时的表面张力为28.50,27.56,24.91mN/m,比相应碳数的直链表面活性剂低得多;增加双尾硫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碳链长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降低,cmc降低。GC12 S的cmc比同碳数的直链十二烷基硫酸钠高,但界面张力低得多。双尾硫酸盐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癸烷的界面张力达到最低界面张力的浓度随碳数的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最低的是GC16S,其次是GC20S。加入NaCl后,短碳链的GC12S不能与烷烃产生超低界面张力,而长碳链的GC16S和GC20S溶液在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2.00%~3.00%和0.03%~0.10%时可与癸烷、十二烷、十四烷产生超低界面张力,达到1013mN/m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尾表面活性剂 硫酸盐 表面性质 界面张力 溶液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采油高压模型水平井相似准则及模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琳 员盼锋 +4 位作者 昝成 马德胜 王红庄 李秀峦 郭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根据水平井井筒及井筒附近的流体流动行为,建立注蒸汽采油高压模型水平井变质量流模型,提出一套模化高压模型中水平井半径及射孔或割缝参数的相似准则体系,并将该相似准则体系应用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三维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试验模... 根据水平井井筒及井筒附近的流体流动行为,建立注蒸汽采油高压模型水平井变质量流模型,提出一套模化高压模型中水平井半径及射孔或割缝参数的相似准则体系,并将该相似准则体系应用到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三维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试验模型的设计上。结果表明,模拟试验数据可有效反映现场汽腔扩展规律和生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采油 高压模型 水平井 相似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