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科2井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16
1
作者 许洁 乌效鸣 +3 位作者 王稳石 闫家 张恒春 曹龙龙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4,39,共7页
松科2井是1口部署在松辽盆地的高温科学钻探深井,目的为钻穿白垩纪地层,获取基底陆相沉积记录,预测井底温度超过220℃;四、五开钻沙河子组的泥岩、砂岩混层,火石岭组破碎的凝灰岩、泥岩、煤线的混层,容易发生坍塌现象,防塌措施尤其重要... 松科2井是1口部署在松辽盆地的高温科学钻探深井,目的为钻穿白垩纪地层,获取基底陆相沉积记录,预测井底温度超过220℃;四、五开钻沙河子组的泥岩、砂岩混层,火石岭组破碎的凝灰岩、泥岩、煤线的混层,容易发生坍塌现象,防塌措施尤其重要。四、五开属于连续提钻取心钻进,多次起下钻及长时间的裸眼对井壁稳定提出较大挑战;不同钻进工艺具有不同的特点,对钻井液也提出挑战。针对以上难点,研制出了抗高温聚合物钻井液:1.0%钠膨润土+2%凹凸棒土+0.2%KOH+(0.5%~1%)高分子量降滤失剂+1%中分子量降滤失剂+2.5%成膜剂+(2%~4%)SMC+2%FT+3%KCl+2%NaCOOH+3%白油。四开初期对三开的井浆进行评价,结合大量的室内小型转换实验,以原井浆为基础逐步进行转换,以满足钻进要求;五开因处理事故对井浆性能调整较大,事故结束后简化钻井液处理剂种类,逐渐将性能调至稳定状态。在松科2井现场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该阶段钻井液高温下流变性好、高温稳定性强,室内评价其抗温能力达到240℃,热滚72 h后性能良好,为顺利完成该阶段钻探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钻探质量、降低勘探成本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钻探 松科2井 超高温 抗高温聚合物钻井液 高温流变性 沉降稳定性 凹凸棒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科2井带涡轮钻具取心钻进探索 被引量:13
2
作者 闫家 王稳石 +2 位作者 张恒春 许洁 曹龙龙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4,I0003,共5页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松科2井)是目前我国最深的大陆科探井,施工目的是获取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原位、连续岩心,井底高温是其一关键工程难点。为克服地层高温、提高取心钻进效率,三开、四开中分别应用了不同结构、多规格的涡...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松科2井)是目前我国最深的大陆科探井,施工目的是获取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原位、连续岩心,井底高温是其一关键工程难点。为克服地层高温、提高取心钻进效率,三开、四开中分别应用了不同结构、多规格的涡轮钻具进行取心钻进,探索出涡轮钻具取心钻进与全面钻进时工艺差别。针对涡轮钻具在取心钻进过程中出现大排量、高泵压、转速高、损岩心等问题,优化了钻具组合,并自主研制了小排量、全金属结构涡轮钻具,改进了配套单动双管取心钻具,使得涡轮钻具取心钻进能提高机械钻速的同时,也能确保岩心质量及采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探井 松科2井 涡轮钻具 取心钻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科1井(主井)防塌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蔡记华 乌效鸣 +3 位作者 朱永宜 谷穗 李晓芬 王稳石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
松科1井是全球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探井,采用"一井双孔"方案,由南孔和主井(北孔)组成。主井设计井深1 810.00 m,连续取心1 630.00 m,主要钻遇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地层,钻进过程中存在防塌、护心、井壁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松科1井是全球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探井,采用"一井双孔"方案,由南孔和主井(北孔)组成。主井设计井深1 810.00 m,连续取心1 630.00 m,主要钻遇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地层,钻进过程中存在防塌、护心、井壁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和难点。针对松科1井(主井)的钻井难点,在室内钻井液体系优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层分别采用了PAM钻井液体系、DFD-LG-CMC钻井液体系和DFD-NH4HPAN-SAKH钻井液体系,同时结合钻井液粘度控制技术、降低钻井液循环压降技术等,解决了松散砂层、水敏性泥岩和硬脆性泥岩中取心钻进的防塌钻井液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用低钻井液成本进行类似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塌钻井液 钻井液粘度 循环压力 松科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mm涡轮钻具反扭矩结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恒春 王稳石 闫家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1-253,共3页
探讨了?127 mm涡轮钻具定、转子反扭矩能力设计理论,推导定、转子反扭矩计算公式并进行台架实验验证。在不影响涡轮水力性能的、不提高钻具加工和装配难度的前提下,对转子反扭矩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新结构彻底打破了以往涡轮钻具转... 探讨了?127 mm涡轮钻具定、转子反扭矩能力设计理论,推导定、转子反扭矩计算公式并进行台架实验验证。在不影响涡轮水力性能的、不提高钻具加工和装配难度的前提下,对转子反扭矩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新结构彻底打破了以往涡轮钻具转子与心轴的扭矩传递形式,解决了转子反扭矩能力较弱的问题,降低了装配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钻具 反扭矩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