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皮闪痛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周婉茹 王皓缘 +1 位作者 秦璐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07,共6页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易与其他头痛和神经痛混淆。本文对目前报道的84例EF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研究简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闪痛 闪电样 原发性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皓缘 孙莹茹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3-406,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根据每月头痛发作的天数等特点,可分为发作性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后者全球患病率约为2%,对病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发作性偏头痛。部分慢性偏头痛是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根据每月头痛发作的天数等特点,可分为发作性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后者全球患病率约为2%,对病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超过发作性偏头痛。部分慢性偏头痛是由发作性偏头痛转化而来,但其慢性转化机制目前不完全明确,本文主要从感受阈值降低、周围敏化、中枢敏化、皮质兴奋性异常、疼痛调控网络异常、分子机制等方面对偏头痛慢性化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偏头痛早期干预、临床治疗以及缓解偏头痛慢性化进程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慢性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