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韩静 王一帆 +5 位作者 高玉红 王瑛泽 剡斌 文明 王海娣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7-1008,共12页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和磷肥配合施用对胡麻光合酶活性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瑛泽 曹智 +5 位作者 高玉红 吴兵 王一帆 剡斌 崔政军 徐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82,共12页
为探究赤霉素和磷肥配合施用对胡麻叶片光合酶活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轮选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水平(P 0:0 kg·hm^(-2)P_(2)O_(5),P 1:67.5 kg·hm^(-2)P_(2)O_(5),P 2:135 kg·... 为探究赤霉素和磷肥配合施用对胡麻叶片光合酶活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轮选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水平(P 0:0 kg·hm^(-2)P_(2)O_(5),P 1:67.5 kg·hm^(-2)P_(2)O_(5),P 2:135 kg·hm^(-2)P_(2)O_(5))和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 _(3))喷施浓度(G _(0):0 mg L^(-1),G _(1):15 mg·L^(-1),G _(2):30 mg·L^(-1))对胡麻光合同化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和喷施赤霉素均显著提高了胡麻叶片RuBP(Ribulose-1,5-bisphosphate)、PEP(Phosphoenolpyruvate)羧化酶活性,增加了胡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P _(0)和P _(1)水平下,胡麻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随GA 3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G _(2)较G _(0)分别提高8.08%~27.32%和7.64%~9.04%;P 2水平下,胡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现蕾~盛花期喷后1 d和5 d叶片RuBP羧化酶活性均在G _(1)浓度下最高;同一GA _(3)喷施浓度下,施磷显著提高了胡麻叶片光合同化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与不施磷肥和赤霉素比较,施磷和喷施赤霉素显著增加了盛花期叶片PEP羧化酶活性,平均增幅达147.44%~265.87%,且P _(1) G _(2)和P _(2) G _(1)处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叶片RuBP羧化酶活性,增幅分别达9.77%~128.82%和7.14%~126.33%;2个生长季节内胡麻籽粒产量均以P _(1) G _(2)和P _(2) G _(1)处理较高,二者较P _(0) G _(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5.88%和17.64%(P<0.05),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91%~13.81%和1.28%~12.94%。互作效应分析表明,磷肥与赤霉素互作对胡麻叶片RuBP、PEP羧化酶活性、全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胡麻叶片RuBP、PEP羧化酶活性均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施磷67.5 kg·hm^(-2)配合喷施30 mg·L^(-1)GA 3和施磷135 kg·hm^(-2)配合喷施15 mg·L^(-1)GA _(3)可显著提高胡麻现蕾期、盛花期叶片光合同化酶活性,促进胡麻群体干物质的积累,增产效果显著,可作为试区适宜的胡麻高产施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磷肥 GA_(3) 光合同化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胡麻同化物积累和分配与产量形成对轮作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海娣 吴兵 +6 位作者 高玉红 李瑛 李文珍 剡斌 崔政军 王瑛泽 赵邦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合理轮作对作物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和前茬作物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 合理轮作对作物生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和前茬作物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对胡麻籽粒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轮作影响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较连作显著增加了5.99%~88.49%,且受胡麻种植频率影响显著,25%胡麻种植频率处理较50%胡麻种植频率处理增产17.55%~62.50%,较100%胡麻种植频率处理增产88.49%(P<0.05)。各轮作处理下胡麻株高、蒴果数、分枝数和千粒重分别较连作增加了1.74%~15.15%、12.82%~38.48%、11.02%~24.93%和4.88%~13.56%。胡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轮作显著增加了胡麻干物质的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较连作显著增加了14.87%~39.57%,且胡麻总干物质积累量随胡麻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总体均表现为25%胡麻种植频率>50%胡麻种植频率(迎茬>重茬)>100%胡麻种植频率。由此表明,轮作处理通过促进胡麻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优化干物质分配,有效促进了株高、分枝数、有效蒴果数或千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说明适宜的轮作模式和作物茬口能有效解决由于胡麻连作造成的减产问题,本研究中FWPW轮作模式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胡麻高产的最佳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轮作 茬口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垄和地膜覆土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雪 王一帆 +6 位作者 高玉红 李春春 彭之东 王海娣 崔政军 王瑛泽 马幸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垄方式改善了胡麻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率显著高于CK,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至现蕾期以微垄不覆土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以微垄覆土处理最高,分别较CK平均高出39.3%~69.8%和36.0%~53.7%。微垄覆土模式下籽粒产量较CK显著提高26.8%。关联度分析可知,影响胡麻籽粒产量的主导因素为蒴果数和果粒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垄覆土与不覆土穴播方式均能够显著提高胡麻出苗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胡麻单株蒴果数和果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是半干旱旱作农业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微垄 地膜覆土 生长发育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模式对旱地胡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雪 王一帆 +3 位作者 高玉红 崔政军 王海娣 王瑛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7-94,105,共9页
【目的】阐明不同间作模式下胡麻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明确不同间作模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干旱旱作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胡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单作胡麻(F)为对照,探... 【目的】阐明不同间作模式下胡麻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明确不同间作模式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干旱旱作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胡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单作胡麻(F)为对照,探讨了胡麻间作玉米、胡麻间作大豆2种间作系统中4∶2、6∶3和8∶4带型对胡麻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6种间作模式均可提高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8行胡麻与4行玉米(F8间作M4)间作模式在盛花期至成熟期较其他间作模式提高了17.1%~22.7%。胡麻间作玉米(F∶M)系统中,8∶4带型下胡麻成熟期蒴果的干物质分配量较4∶2带型增加26.2%。籽粒产量、蒴果数、果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胡麻间作玉米(F∶M)较胡麻间作大豆(F∶S)分别提高了18.4%、27.1%、5.9%和10.3%;且F∶M系统中8∶4带型较4∶2带型分别提高27.6%、22.0%、7.4%和6.7%,较单作分别提高50.1%、58.5%、17.6%和20.5%。互作效应分析表明,间作作物与带型配置对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蒴果数、果粒数、千粒质量及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增加胡麻和玉米间作系统中作物种植行数可提高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蒴果的分配量,进而提高胡麻产量。【结论】8行胡麻与4行玉米间作可作为试区胡麻高产比较适宜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胡麻 间作模式 带型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