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文萍 胡琦 +4 位作者 李雪 李仲佶 崔静 刘明珠 王珂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26-728,共3页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2a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方法:观察2008-01/2012-09在本院接受规范验配并严格复查的角膜塑形镜治疗患者324例620眼,连续戴镜6mo;1、2a后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变化及视觉质量、眼表并发症...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2a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方法:观察2008-01/2012-09在本院接受规范验配并严格复查的角膜塑形镜治疗患者324例620眼,连续戴镜6mo;1、2a后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变化及视觉质量、眼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戴镜前裸眼视力0.15±0.14,戴镜后6mo 0.95±0.07,1a 0.93±0.10,2a 0.90±0.10,与戴镜前视力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屈光度-3.34±1.43D,戴镜后6 mo-0.73±0.67 D,1 a-0.93±0.57 D,2a-0.97±0.66D,与戴镜前屈光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角膜曲率43.27±1.23D,戴镜后6mo 40.69±1.22D,1a 40.64±1.21D,2a 40.36±1.16D,与戴镜前角膜曲率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共397眼发生轻度角膜上皮损伤(0~Ⅱ级),发生率为64.0%,给予促角膜上皮修复药物后缓解;仅5眼发生Ⅲ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率0.8%,仅1例患者出现丝状角膜炎,停戴后药物治疗痊愈;106眼戴镜期间发生角膜镜片压痕,发生率17.1%;144眼发生复视或重影,发生率为23.2%;161眼出现眩光,发生率为26.0%,经早期观察或调整镜片后消失。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的前提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可显著提高裸眼视力,明显降低近视度数及角膜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塑形镜 并发症 有效性 角膜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雪 赵延军 +2 位作者 张丽 胡琦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LASEK 角膜 角膜后表面 角膜膨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_2O_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及i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琦 王建文 +5 位作者 崔美芝 周文艳 王珂萌 徐洋涛 罗杰 俞佳伟 《临床眼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41-545,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兔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HIF-1)、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的表达,观察局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iNOS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HIF-1及iNOS在As2O3... 目的通过研究兔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缺氧诱导因子-1(HIF-1)、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的表达,观察局部应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HIF-1、iNOS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HIF-1及iNOS在As2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碱烧伤法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随机分成A、B、C、D四组,实验组(A、B、C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结膜下注射,对照组(D组)给予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烧伤后第7、14、28天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结果兔角膜碱烧伤后,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且随As2O3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免疫组化法显示实验组角膜组织中HIF-1、iNOS及VEGF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2O3对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HIF-1和iNOS是重要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因子,As2O3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是与HIF-1和iNOS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碱烧伤 新生血管 三氧化二坤 缺氧诱导因子-1 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早期圆锥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高度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雪 胡琦 +3 位作者 康杨 李雪 周文艳 王珂萌 《临床眼科杂志》 2012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高度参数来探讨正常角膜与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关系,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选取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16例(16...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高度参数来探讨正常角膜与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关系,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选取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16例(16只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19例(19只眼),对照组56例(56只眼)正常人群。每例患者选取一只眼,将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前后表面高度参数进行差异检验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初步筛选出有用参数,进一步进行偏最小二乘(PLS)分析,确定出最终诊断模型,并利用ROC曲线方法对模型作出评价。结果相对于正常患者,临床期患者与亚临床期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高度参数有明显的变化。ROC曲线分析显示所有参数对于将圆锥角膜从正常眼中区分出来有较高的预测精准度。应用PLS进行变量筛选并将VIP大于1.0的11个参数建立模型可以有效的将临床期圆锥角膜眼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眼从正常眼中区分出来。结论由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高度参数可以有效地将圆锥角膜从正常角膜中区分出来,并且能作为疾病分期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PENTACAM 高度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在兔角膜碱烧伤后CNV生成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胡琦 王建文 +5 位作者 崔美芝 王珂萌 周文艳 徐洋涛 罗杰 俞佳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以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兔CNV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观察兔CNV的生长情况,并记录CNV的生长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兔角膜HIF、iNOS以及VE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6 d、12 d、15 d、21 d、28 d CNV的面积分别为:(53.86±20.60)mm2、(87.21±25.80)mm2、(128.31±40.10)mm2、(114.42±29.40)mm2、(78.15±35.13)mm2。各实验组CNV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HIF-1α、iNOS及VEGF蛋白的表达:VEGF表达集中在角膜上皮下基质,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胞浆内,呈深黄色。在7 d有较高表达,14 d达到高峰,28 d时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各实验组的表达随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而减少。蛋白的表达与CNV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可能与HIF-1α有关。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和iNOS、VEGF表达而抑制兔CNV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氧化氮合成酶 新生血管 三氧化二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171例护理分析
6
作者 王珂萌 杜芳鹤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7期121-121,123,共2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171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和护理3个疗程后有156例患者治愈成功,15例... 目的探讨和总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171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和护理3个疗程后有156例患者治愈成功,15例患者失败,治愈率为91.23%。1年后进行复查,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2.34%。结论除了用药治疗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卫生护理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护理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杨雪娇 胡琦 +3 位作者 周文艳 李雪 王珂萌 吴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范围为-2.75~-11.75D,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结果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曲率半径为6.4087±0.3778mm,与术前(6.3037±0.2479)mm相比显著增加(P<0.001),周边6mm和7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小,术前为(6.3450±0.2680)mm、(6.4374±0.2563)mm,术后为(6.3190±0.2473)mm、(6.4170±0.2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分组,百分比>45%组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BFS曲率半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P=0.017);百分比<45%组各参数都无明显改变。结论 LASIK术后,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变平,周边6mm和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好,该百分比可能作为提高术后可预测性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后表面 最适球面 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静 李雪 +3 位作者 胡琦 杨帆 吴琼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目的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组260眼(>-9.00~12.00D)、B组75眼(>-12.00~15.00D)、C组19眼(>-15.00D),对其... 目的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组260眼(>-9.00~12.00D)、B组75眼(>-12.00~15.00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氉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最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最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C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屈光力 眼轴长度 眼压 前房深度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