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06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由不同时代的经师翻译的佛经同经异译本体现了各个时期的语言特色,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可资比照的丰富材料。本文主要考察三部《维摩诘经》中疑问词的异同之处,揭示中古时期汉语疑问词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键词 佛经 同经异译本 疑问词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6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佛典的汉译,自汉末迄于宋朝,历时悠久,几经演绎。译经的语言风格是指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翻译理念、汉文水平等)运用调音、遣词、造句、谋篇等语言风格手段所形成的各种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这种气氛和格... 佛典的汉译,自汉末迄于宋朝,历时悠久,几经演绎。译经的语言风格是指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翻译理念、汉文水平等)运用调音、遣词、造句、谋篇等语言风格手段所形成的各种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这种气氛和格调集中体现为译经语言的表现风格。本文主要立足于《维摩诘经》同经异译本的对比,通过比较,我们试着将鸠摩罗什译经的语言风格概括为三点:语言通俗,平易近人;行文简洁,辞理圆融;句式整齐,体式谨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维摩诘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1年第4期121-129,共9页
本文对姚秦译经的正反问句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的构成方式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副词"宁"、"颇"进入正反问句,参与构造的"Adv+VP+不(+PRT)"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增加... 本文对姚秦译经的正反问句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的构成方式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副词"宁"、"颇"进入正反问句,参与构造的"Adv+VP+不(+PRT)"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增加了"(Adv+)VP+PRT+不"式,而这种形式的正反问句在后来的唐五代文献,特别是禅宗语录中时常可见。(2)对于中古新生的"Adv+Vp+Neg"式问句,我们的看法是将其看作正处于向是非问句演化的正反问句,句末否定词也同样处于虚化的历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经 姚秦 正反问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秦译经疑问句研究
4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07年第3期32-32,共1页
汉译佛经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姚秦译经疑问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姚秦译经疑问句的基本面貌、特点和历史地位。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释了本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对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交代了本... 汉译佛经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珍贵语料。本文选取姚秦译经疑问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姚秦译经疑问句的基本面貌、特点和历史地位。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释了本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对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句 汉译佛经 历史地位 译经 选择问句 汉语语法研究 语料 研究对象 研究成果 正反问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以“以”的研究为例
5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本文选取了三部代表18、19世纪西方汉语文言语法研究较高成就的著作为研究对象,以文言虚词"以"为对象展开个案调查,探求早期西方学者们如何以西方语法体系为参照,利用中国传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与交融中展开汉语文言虚词... 本文选取了三部代表18、19世纪西方汉语文言语法研究较高成就的著作为研究对象,以文言虚词"以"为对象展开个案调查,探求早期西方学者们如何以西方语法体系为参照,利用中国传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与交融中展开汉语文言虚词研究。我们的结论是,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些成绩是西方语法体系与中国传统语文学经由翻译与对话、融合与创造而取得的,主要体现为:卓著的词类研究、开创性的句法研究、有意识的语法化研究和朴素的词汇化思想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19世纪 翻译 语法 汉语教材 文言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秦译经与同期中土文献疑问词之比较研究
6
作者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3年第4期94-99,共6页
姚秦译经中疑问词的使用与同期中土文献相比较,既有一致之处,亦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一致处在于,二者都共同体现出中古语法承旧启新的新风貌。其特性则体现为:承旧方面,译经比之中土文献,更少使用萎缩消亡中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姚秦译经中疑问词的使用与同期中土文献相比较,既有一致之处,亦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其一致处在于,二者都共同体现出中古语法承旧启新的新风貌。其特性则体现为:承旧方面,译经比之中土文献,更少使用萎缩消亡中的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语气词的使用不如中土文献丰富;启新方面,译经中新兴疑问代词"云何"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土文献,且语法功能更为完备,由此造成其它"何"系疑问代词受到挤压而较少使用,此外,各疑问代词作主语的频率也都高于中土文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译经乃翻译文本,其语言使用受原典与翻译者水平的双重制约;二是译经的口语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经 姚秦 疑问词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的语言与语言的世界——法国国家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罗端教授访谈
7
作者 王玥雯 王路宁 《长江学术》 2018年第2期5-9,共5页
罗端教授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主要学术领域是甲骨文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语法化研究、汉语与阿尔泰语言接触研究、西北汉语方言研究。访谈主要探讨了他的学术生涯、治学心得和经验。
关键词 汉语 罗端 语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特点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圃 王玥雯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心理活动动词不是惟一能被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相当一部分一般动词也有被程度副词修饰的可能性。本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探讨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特点。研究表明,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动词"这一格式中的动词具有以下三... 心理活动动词不是惟一能被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相当一部分一般动词也有被程度副词修饰的可能性。本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探讨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的语义特点。研究表明,能够进入"程度副词+动词"这一格式中的动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动词语义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2.动词具有抽象的性状义,3.动词具有程度义。文章进一步以此为例说明了动词的语义与句法格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并且词义是决定某词能否进入某格式的最终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度副词 动词 主观倾向性 性状义 程度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之”在“NP之VP”中的功能
9
作者 〔法〕齐冲 王玥雯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本文受到了19世纪西方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中没有把在"NP之VP"中的"之"分析为名词化标记的启发,主张"NP之VP"现象属于对事件的描述,其中VP并没有名词化,"NP之VP"作为后面小句的话题,表达的是"... 本文受到了19世纪西方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中没有把在"NP之VP"中的"之"分析为名词化标记的启发,主张"NP之VP"现象属于对事件的描述,其中VP并没有名词化,"NP之VP"作为后面小句的话题,表达的是"事件"。我们的分析显示"之"在"NP之VP"中属于表谓语的"事件标记",在句法上可视为指示词。这个分析结果不仅符合"之"在古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功能,体现其一致性,还可以充分地解释"之"在"NP之VP"中的特殊语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之VP 事件标记 指示词 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