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二维保证的产品大修策略制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堃 刘子先 《工业工程》 2016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更有效地制定制造商在二维保证政策下的维修策略,针对以往面向产品保证的维修策略研究中,忽略顾客满意度对制造商成本产生的影响这一缺点,将顾客满意度下降对制造商造成的隐性损失考虑在内,分别构建最小维修策略和大修策略下的制造商... 为更有效地制定制造商在二维保证政策下的维修策略,针对以往面向产品保证的维修策略研究中,忽略顾客满意度对制造商成本产生的影响这一缺点,将顾客满意度下降对制造商造成的隐性损失考虑在内,分别构建最小维修策略和大修策略下的制造商期望总成本分析模型。以汽车产品安全气囊系统中的传感器部件为例,利用两阶段过程方法,求解获得使制造商在二维保证政策下期望总成本最小的大修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与最小维修策略相比,大修策略使制造商的期望总成本降低了22%,顾客满意度上升到61%,为制造商制定二维保证政策下的维修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保证 顾客满意度 最小维修 大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提高蛋清粉凝胶性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玉堃 杨严俊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3,共5页
葡萄糖与卵白蛋白在不同的干热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度:55,65℃;相对湿度:51.4%、65%、78.9%),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卵白蛋白-葡萄糖(OVA-Glu)反应体系的褐变程度、游离氨基、溶解度及蛋白聚合物变化趋势。OVA-Glu体系在不同的温度与湿度... 葡萄糖与卵白蛋白在不同的干热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度:55,65℃;相对湿度:51.4%、65%、78.9%),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卵白蛋白-葡萄糖(OVA-Glu)反应体系的褐变程度、游离氨基、溶解度及蛋白聚合物变化趋势。OVA-Glu体系在不同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反应4d,对反应后的样品研究发现:样品褐变程度随着时间呈线性升高;温度和湿度对游离氨基数量的影响都非常明显,其总体的变化趋势随时间呈指数关系曲线下降;OVA-Glu反应体系在干热过程中蛋白溶解度明显下降。OVA单体蛋白聚合成二聚体是在反应1d内出现的,随时间延长其数量明显增多,二聚体主要是通过二硫键连接的,温度对提高聚合物的数量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白蛋白 美拉德反应 干热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AS-改性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玉堃 胡晓钧 +1 位作者 宋瑞然 杨帆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84-188,共5页
以磺化硫杂杯芳烃(TCAS)与羧甲基壳聚糖(NOCC)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Cu^(2+)溶液pH值、絮凝剂投加量、复配比、初始质量浓度和阴阳离子等影响因素,考察了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效果,并对絮凝机理进行探讨... 以磺化硫杂杯芳烃(TCAS)与羧甲基壳聚糖(NOCC)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Cu^(2+)溶液pH值、絮凝剂投加量、复配比、初始质量浓度和阴阳离子等影响因素,考察了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效果,并对絮凝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当TCAS-NOCC复配时,对Cu^(2+)的絮凝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Cu^(2+)去除率由68.25%提高到85.4%;在pH值为7.0、Cu^(2+)的质量浓度为20mg/L、TCAS投加浓度为0.2mmol/L的条件下,当m(TCAS)∶m(NOCC)=18.1%复配时,Cu^(2+)的去除率达87%.Mg^(2+)、K^+、Na^+、SO_4^(2-)的存在均会促进Cu^(2+)的去除,SO_4^(2-)有助于胶体脱稳、加快聚沉速度,更易絮凝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AS 羧甲基壳聚糖 Cu^2+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当年生小黄鱼矢耳石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廷廷 王玉堃 +3 位作者 袁威 金显仕 陈超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40,共6页
以渤海海域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小黄鱼矢耳石中心核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4.35±0.72)μm,核内耳石原基为深黑色的圆形结构,平均直径为(12.07±0.58)μm,第1... 以渤海海域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小黄鱼矢耳石中心核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4.35±0.72)μm,核内耳石原基为深黑色的圆形结构,平均直径为(12.07±0.58)μm,第1日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14.11±1.08)μm。初次摄食标记轮出现在第4条日轮处,标记轮暗带颜色加深、清晰可辨,该标记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20.67±2.28)μm。小黄鱼矢耳石前20条日轮,轮纹由圆环状逐渐变为椭圆,沿最长轴方向的轮纹宽度变化范围为6.51~14.37μm,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宽;20~40条日轮间轮纹宽度呈显著升高,40~85日龄轮纹宽度变化相对平稳,第56~60条轮纹处出现轮纹,平均宽度最大值为41.59μm。在小黄鱼矢耳石日轮沉积过程中,伴随着亚日轮结构的形成,亚日轮清晰度差,轮纹宽度较窄且波动较大,在显微镜下对视野轻微调焦时会暂时性“消失”。本研究对小黄鱼的矢耳石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野生小黄鱼及其他鱼种的日轮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耳石 日轮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白怀宇 王玉堃 +2 位作者 张廷廷 黄凌风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5~4.34,平均值为3.47。其中,4种为完全浮游生物食性,8种为底栖生物食性,完全底栖生物食性为12种,混合食性为12种。中(TL=3.5~4)、低(TL<3.5)营养级的种类占大多数(91.67%),而高营养级(TL>4)种类较少,仅为3种,且全部为混合食性。营养级的研究结果与1986、1992和2004年的研究对比发现,个别种类发生了改变。如蓝点马鲛(Sconberonorus niphonius)营养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性的研究结果与2004、2009和2011年的研究对比发现,有些种类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有些种类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δ13C和δ18O的黄、渤海秋季小黄鱼补充群体的种群划分 被引量:3
6
作者 袁威 王玉堃 +2 位作者 张廷廷 金显仕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8,共8页
关于小黄鱼的种群划分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和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而这些方法在细节的表述方面有... 关于小黄鱼的种群划分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和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而这些方法在细节的表述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中92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左矢耳石样品中δ^13C和δ^18O的值,并对每尾小黄鱼耳石δ^13C和δ^18O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黄、渤海秋季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可划分为4个种群,即渤海黄海北部种群、黄海中部种群、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其中,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其他3个种群没有站位交叉现象。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得出渤海黄海北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75.9%,黄海中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80.0%,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81.0%,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95.5%,总体判别成功率为82.6%。首次将黄海南部种群细分为了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且2种群之间很少有站位的交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Δ^13C Δ^18O 小黄鱼 种群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小黄鱼不同组织中δ^(15)N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谭鲁玉 王玉堃 +3 位作者 唐学玺 戴芳群 孙耀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5,共6页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了黄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肌肉、内脏、鱼鳃、鳞片和背鳍等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氮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5)N)。结果显示,内脏、鱼鳃、背鳍、鳞片与肌肉间δ^(15)N的平均值范围为10.29‰~10.72‰... 本研究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了黄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肌肉、内脏、鱼鳃、鳞片和背鳍等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氮稳定同位素的比值(δ^(15)N)。结果显示,内脏、鱼鳃、背鳍、鳞片与肌肉间δ^(15)N的平均值范围为10.29‰~10.72‰,无显著差异(P>0.05);而耳石中的δ^(15)N值低于其他组织器官中的δ^(15)N值,其平均值为7.08‰,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耳石与其他组织器官中δ^(15)N值的组成明显不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内脏、背鳍、鳞片、鱼鳃、耳石与肌肉中的δ^(15)N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均>0.72,表明其他组织器官中δ^(15)N值可替代肌肉研究鱼类营养等级和构建海洋食物网结构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5)N 组织器官 小黄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萍 王玉堃 +7 位作者 于天明 尹贻奎 李梁梁 王玉霞 许方方 谭庆强 王莹莹 李凤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1期159-161,170,共4页
为探讨茯苓多糖对海兰褐公雏鸡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将120羽1日龄海兰褐公雏鸡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免疫对照组(1 kg饲料添加0.2 g盐酸左旋咪唑)、茯苓多糖高剂量组(1 kg饲料添加2.0 g茯苓多糖)、茯苓多糖中剂量组(1... 为探讨茯苓多糖对海兰褐公雏鸡体内外免疫活性的影响,将120羽1日龄海兰褐公雏鸡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免疫对照组(1 kg饲料添加0.2 g盐酸左旋咪唑)、茯苓多糖高剂量组(1 kg饲料添加2.0 g茯苓多糖)、茯苓多糖中剂量组(1 kg饲料添加1.0 g茯苓多糖)、茯苓多糖低剂量组(1 kg饲料添加0.5 g茯苓多糖),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茯苓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屠杀、称重、计算各组鸡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增殖具有刺激作用,浓度越高,刺激作用越强,呈现剂量依赖性;茯苓多糖高、中、低剂量组鸡血清中IL-2和IFN-γ均高于模型组,茯苓多糖各组免疫器官指数高于模型组。这表明茯苓多糖能提高海兰褐公雏鸡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免疫活性 海兰褐公雏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杂化膜脱除水中重金属的性能
9
作者 肖敏 赵珊 +2 位作者 陈永政 王玉堃 宋致豪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01-107,124,共8页
以水滑石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法制备水滑石与聚砜支撑层,利用界面聚合技术制备得到聚酰胺/聚砜-水滑石层板(PA/PSF-LDH)杂化膜.以新型PA/PSF-LDH正渗透杂化膜与NaCl汲取液构建正渗透体系,以3种重金属离子Cr(Ⅵ)、Pb2+与Cd2+水溶液为目标物... 以水滑石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法制备水滑石与聚砜支撑层,利用界面聚合技术制备得到聚酰胺/聚砜-水滑石层板(PA/PSF-LDH)杂化膜.以新型PA/PSF-LDH正渗透杂化膜与NaCl汲取液构建正渗透体系,以3种重金属离子Cr(Ⅵ)、Pb2+与Cd2+水溶液为目标物,考查原料液pH值、原料液质量浓度及流速、汲取液浓度及流速对正渗透金属离子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2~5,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为20 mg·L^(-1),汲取液浓度为1.0 mol·L^(-1),原料液与汲取液流速分别189.15和359.27 mL·min-1的条件下,该体系水通量较商品化HTI膜提高2.0~3.0倍,达到15~63 L·m^(-2)·h^(-1);体系对3种金属离子的截留率均大于94.5%.随溶液pH值的升高,Cr(Ⅵ)、Pb^(2+)与Cd^(2+)的水通量与截留率的变化规律与3种金属离子的空间位阻与静电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水滑石 重金属 水通量 截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