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20年中国干旱年际变化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嘉敏 王爱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94,共14页
基于1901~2020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12)、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和自校准的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的数据集,研究了中国区域近120年干旱的长期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3种干旱指数在中国区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西南... 基于1901~2020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12)、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和自校准的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的数据集,研究了中国区域近120年干旱的长期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3种干旱指数在中国区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西南、黄土高原、东北南部及新疆南部有显著变干的趋势;西北东部、东北北部和华北有显著变湿的趋势。就干旱事件而言,东北和西北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但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特别是在西北东部和东北北部;相反,东北南部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有所增加。全国每年约有282万平方公里遭受干旱,约30.5万平方公里遭受特旱。不同严重程度的干旱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快速增长。此外,干旱面积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周期分别为2~3年和18~22年。进一步对比发现,SPEI-12在湿润地区与SPI-12及scPDSI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致性相对较差。在湿润地区,降水的盈缺主导该地区的干湿变化,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除降水外,气温异常和土壤特性对干旱的贡献也不容忽略。因此,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要慎重选择干旱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尺度 干旱 干旱指数 干旱特征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概况与评述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爱慧 缪月 史学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7-373,共7页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土地覆盖格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反馈引起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3]。研究表明:LULCC对全球平均气候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局地气候影响显著[4-5]。森林砍...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已大大改变了土地覆盖格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LCC)反馈引起的气候要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1-3]。研究表明:LULCC对全球平均气候影响较小,但对区域/局地气候影响显著[4-5]。森林砍伐已经并将导致高纬度地区变冷和热带地区变暖,并给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要素 局地气候 土地利用模式 森林砍伐 中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6年中国西北地区陆地水分收支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爱慧 缪月 陈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3-966,共14页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将1961-2016年划分为3个时段进行进一步分析(P1:1961-1978年;P2:1979-2008年;P3:2009-2016年)。主要结论如下:在1961-2016年间西北地区LWA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的LWA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分别为-5.45%、-0.46%和13.99%,总体表现为“减少-不变-增加”的特征,尤其是近些年地表水资源增加明显。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尤其在新疆中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地区总体上水汽通量输送和垂直速度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且区域特征明显。西北地区蒸发受降水、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风速变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暖季 陆地水分收支LWA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水汽输送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4
作者 林朝晖 刘辉志 +2 位作者 谢正辉 王爱慧 刘少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5-949,共15页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陆面水文过程的观测、模式发展以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首先概述了近年来在中国区域所开展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通过资料分析揭示了国际上现有陆面模式对干...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陆面水文过程的观测、模式发展以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首先概述了近年来在中国区域所开展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通过资料分析揭示了国际上现有陆面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陆气相互作用模拟的偏差,指出典型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修正的必要性;随后重点描述了陆面过程模式中积雪覆盖度和冻土参数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大尺度水文模式的研制和应用等;最后给出了陆面水文过程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水文模式 陆气相互作用 土壤湿度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层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III的设计及气候数值模拟I.动力框架 被引量:15
5
作者 左瑞亭 张铭 +2 位作者 张东凌 王爱慧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9-674,共16页
设计了IAP (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GCM III,对其动力框架作说明和检验 ,时间积分采用改进的非线性迭代法。用Rossby Haurwitz波对框架进行了波型检验、能量检验和波速检验。结果表明 ,非线性迭代 3... 设计了IAP (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GCM III,对其动力框架作说明和检验 ,时间积分采用改进的非线性迭代法。用Rossby Haurwitz波对框架进行了波型检验、能量检验和波速检验。结果表明 ,非线性迭代 3次的时间积分方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够有效地抑制短波 ,同时对长波的歪曲较小 ,且时间积分步长可放得较大 ;该框架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Rossby Haurwitz 4波波型 ,在积分过程中能够较高精度地保持总有效能量守恒 ;模式计算的Rossby Haurwitz波速为每天西传 1 5个经度 ,这与理伦值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IAP 动力框架 非线性迭代时间积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对中国区域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龙刚 王爱慧 盛炎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9-571,共13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和中国区域两种土壤质地数据(分别来自第二次中国土壤调查SNSS和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研究了土壤质地变化对于模式模拟的陆表水热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质地对土壤水文学变量的影响远大于对土壤热力学...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和中国区域两种土壤质地数据(分别来自第二次中国土壤调查SNSS和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研究了土壤质地变化对于模式模拟的陆表水热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质地对土壤水文学变量的影响远大于对土壤热力学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饱和土壤含水量和饱和水力传导率的影响。对于模式的输出,土壤质地影响比较明显的有土壤湿度、总径流和土壤渗透等水文学变量以及地表潜热、地表感热和土壤热通量等热力学变量,而影响相对较小的有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同时,发现基于SNSS模拟的土壤湿度与站点观测值更加接近。因此,本研究认为基于SNSS土壤质地数据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模拟结果,建议以后在陆面模式试验中尽可能使用以观测为基础的SNSS土壤质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通用陆面模式 土壤水文学变量 土壤热力学变量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1~2013年GPCC和CRU降水资料在中国大陆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丹 王爱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6-462,共17页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 利用1901~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对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GPCC)的降水资料分别从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3年CRU与GPCC降水资料均能较准确地描述中国大陆地区的降水特征,且在东部较西部地区、夏季较冬季与站点实测降水情况更为一致。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其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通过比较降水偏差绝对值的百分比、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后发现:CRU在青藏高原和其它较大的山脉附近与站点实测降水的差别较大,且年均降水趋势在西北一带的阿尔金山脉、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比实测降水的年均趋势小、甚至出现趋势相反的情况。此外,CRU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也偏小。而GPCC数据不论是降水量还是降水趋势都更接近实际情况。在1901~1961年,通过与65个长期气象观测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比较发现,CRU在110°E以西地区与站点观测的降水资料间的差别较大,而GPCC与站点观测资料的吻合较好。最后,利用1961~2013年两套降水资料和站点实测资料分别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简单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干旱变化,发现GPCC对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描述比CRU更接近站点实际观测;并且CRU也没有反映出1997年夏季中国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情况,而GPCC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干旱事件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就中国大陆地区长时期降水资料而言,GPCC的适用性优于CR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观测降水 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 资料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ESM模式对欧亚大陆逐日降水特征的数值模拟: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孔祥慧 王爱慧 +2 位作者 毕训强 李星雨 张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5-745,共21页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CAS-ESM和NCAR CESM中的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的模拟试验,并针对欧亚大陆逐日降水特征模拟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进行了四组时长为19年(1998~2016年...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CAS-ESM和NCAR CESM中的气候系统模式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的模拟试验,并针对欧亚大陆逐日降水特征模拟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进行了四组时长为19年(1998~2016年)的AMIP(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数值积分试验:在1.9°×2.5°的低分辨率下NCAR CESM模式使用CAM5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记为CESM),在1.4°×1.4°的低水平分辨率下CAS-ESM模式使用CAM4与CAM5两种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依次记为Lcam4和Lcam5),在0.5°×0.5°的高水平分辨率下CAS-ESM模式使用CAM5物理参数化方案(记为Hcam5)。通过与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观测资料比较,两个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平均降水特征和极端降水的气候态,但模式的降水频率偏大、降水强度偏弱。CESM的大雨日数与观测较为接近,Hcam5模拟的日最大降水量与观测最接近。针对CAS-ESM模式,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均对降水特征产生影响,其中提高分辨率对降水特征的模拟有显著的改进。Lcam4和Lcam5相比,Hcam5显著提高了极端降水的模拟性能。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Lcam4的降水频率高于Lcam5;而在中国东部,Hcam5的降水频率比Lcam5小,与GPCC偏差更小。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与Lcam5相比,在欧洲地区Lcam4中的大尺度降水较多,水汽输送更强。在中国东部,Hcam5中对流性降水频率比Lcam5更小,而大尺度降水和水汽输送更大,使得高分辨率的模拟试验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 欧亚大陆 逐日降水特征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 GDDP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金洁 王爱慧 +1 位作者 郭东林 王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93,共15页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气温资料(CN05.1)评估了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ASA Earth Exchange/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的模拟能力。在选用了... 利用1986—2005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格点化逐日气温资料(CN05.1)评估了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ASA Earth Exchange/Global Daily Downscaled Projections(NEX-GDDP)中2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指数的模拟能力。在选用了日最低温度最大值(TNx)、日最高温度最大值(TXx)、暖夜指数(TN90p)和暖昼指数(TX90p)来研究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结果显示:(1)除MRI-CGCM3模拟的日最高温度最大值外,其余模式对4个指数的模拟结果均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上升趋势,但模拟结果的平均值相对观测平均低0.26℃/(10 a)(日最低温度最大值)、0.19℃/(10 a)(日最高温度最大值)、2.21%/(10 a)(暖夜指数)、1.04%/(10 a)(暖昼指数)。(2)不同模式对各指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的模拟存在较大差别,对日最低温度最大值、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能力最优模式分别为CCSM4、CESM1-BGC、MIROC-ESM-CHEM和bcc-csm1-1。模式模拟的日最低温度最大值和日最高温度最大值气候态平均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7以上。暖夜指数和暖昼指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标准差比值为0.34—1.58,均方根误差变化为1.6%—3.47%,对这两个指数模拟能力较优的模式分别为MIROC-ESM-CHEM(暖夜指数)和CESM1-BGC(暖昼指数)。(3)综合模式对4个指数在气候态平均值和变化趋势模拟能力的评估结果来看,CanESM2、CESM1-BGC和MIROC-ESM-CHEM显示了相对较高的模拟能力。因此,在利用GDDP-NEX研究未来极端温度事件时,建议将它们作为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GDDP 极端温度指数 模式评估 优选模式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土壤湿度记忆性及其与降水特征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家臻 王爱慧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9-818,共20页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32个站点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评估了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在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近地面大气数据驱动下模拟的逐月土壤湿度(记为CLM4.5-C...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32个站点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评估了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在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近地面大气数据驱动下模拟的逐月土壤湿度(记为CLM4.5-CFSR),然后基于CLM4.5-CFSR比较了皮尔逊相关法和自相关法计算得到的1980~2009年中国地区土壤湿度记忆性的区域及季节分布特征,量化了土壤湿度的记忆能力,研究了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和近地表气温分别对土壤湿度记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LM4.5-CFSR能较好地反映出大部分地区月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两种方法描述的土壤湿度记忆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季节特征不同。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记忆时长相差不大,在0.85~2.2个月不等,其中内蒙古东北部较大,新疆西南部较小。春季,较湿的土壤记忆性也较强。当降水频率较低时,其对蒸发速率较大的地区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影响很小,当降水强度较大时,它会迅速补充土壤散失的水分,破坏初始时刻土壤的干湿状态,引起其记忆性减弱。近地表气温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的蒸发过程减弱土壤湿度的记忆性。未来可利用气候模式开展数值敏感性试验对本文得到的结论进行机理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季节和季节内尺度的降水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记忆性 降水频率 降水强度 近地表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RIT DEM和DRT升尺度化算法的多分辨率全国河网数据集构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泽群 李超群 +6 位作者 吴欢 姜璐璐 男顶 汤秋鸿 王爱慧 赵世湖 Dai YAMAZAKI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相对较粗空间分辨率(>1 km)的水文网络或水文地理数据集是大尺度水文及陆面过程模型的基本输入数据,需要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高分辨率河网并通过升尺度化获取。MERIT DEM是消除了复合误差的新版全球高分辨率(90 m)数字高程模型,提... 相对较粗空间分辨率(>1 km)的水文网络或水文地理数据集是大尺度水文及陆面过程模型的基本输入数据,需要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高分辨率河网并通过升尺度化获取。MERIT DEM是消除了复合误差的新版全球高分辨率(90 m)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高分辨率河网信息更为精准。DRT是当前国际水文领域常用的高效河网自动升尺度化算法之一,可将高分辨率河网的结构特性完好地输出到粗分辨率河网。该文选取MERIT DEM的中国部分作为数据源,通过DRT升尺度化算法获取全国1°、1/2°、1/4°、1/8°、1/10°、1/16°分辨率的河网数据(流向、河网、流域面积、流距),并采用目视检验、流域面积一致性检验、流距评估等方法综合验证了DRT升尺度数据集的质量。结果表明,DRT算法性能优越,生产的大尺度数据集准确地保护了河道位置、流动方向和流域面积等在高分辨率DEM中描绘的水文特征,将有效降低我国境内流域水文模拟中由水文地形参数化引起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河流网络 升尺度化 流距 流向 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3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谢睿恒 王爱慧 华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3-498,共16页
分析了1961~2013年中国1302个台站的蒸发皿蒸发量(Pan Evaporation,P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PE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站点平均PE在全年和四季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1978年发生了突变。PE在华北平原、新疆、广东、广西及... 分析了1961~2013年中国1302个台站的蒸发皿蒸发量(Pan Evaporation,PE)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PE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站点平均PE在全年和四季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1978年发生了突变。PE在华北平原、新疆、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在福建、浙江和贵州等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用年平均PE距平场经验正交函数做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在第一模态(EOF1)中,1981年时间系数由负转正,EOF1的空间模态与PE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第二模态(EOF2)中PE距平呈南北反向分布,2002年以后PE在北方减小,在南方增大。通过计算PE与近地面5个气象因子(降水、气温、风速、湿度、日照时数)的偏相关系数后发现:除了降水外,其余4个因子都和PE有很好的相关性。风速与PE为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的区域与EOF1中PE变率最大的区域吻合;相对湿度与PE为显著负相关;PE与气温的相关系数都为正值,且相关系数最大的区域对应于PE显著增加的地区,而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在除春季以外的其他季节都大于0.6。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速和日照时数与PE的关系受两个气象因子的线性趋势影响较大,以此推断出PE的下降趋势应该很大程度是受风速和日照时数减小的影响。此外,干旱发生时,PE明显偏大,降水、气温、湿度和日照时数的变化也都对PE增大有明显的贡献,PE对干旱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蒸发皿蒸发量 时空分布 趋势 影响因子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降水中大尺度环流和局地陆-气相互作用的贡献:河南“21·7”强降水事件特征影响因子探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玥 王爱慧 +1 位作者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1-566,共16页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强降雨,造成极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此次事件暴露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存在一定不足,提示我们需要加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的机理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再分析ERA5月资料识别了与2...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强降雨,造成极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此次事件暴露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预测存在一定不足,提示我们需要加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的机理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再分析ERA5月资料识别了与2021年7月有相似环流背景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事件;进一步利用基于相似环流型的动力调整方法,对1979~2021年7月中国东部降水距平开展了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和局地陆面作用分离;最后,量化研究了上述两个作用对此次极端降水事件的贡献。得到如下主要结论:2011年是2021年7月的500 hPa环流相似年,然而相应降水场在华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显著差异。利用动力调整方法从降水距平中分离出大气环流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余项反映局地陆—气反馈作用。降水余项是引起2021年7月江淮到长江下游地区的异常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归因分析表明,余项主要是由局地热力因子变化引起的,其中,蒸发加强,感热通量显著降低,增加了大气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并通过影响大气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使得降水增加。推广到1979~2021年7月降水的演变过程发现,中国东部降水余项的年际变率很强,极端降水异常主要体现在余项中,而环流分量相对稳定,结果强调了局地热力作用对夏季极端降水的重要影响。本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预测需要同时考虑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和局地热力作用的贡献,后者对于极端降水预测的贡献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河南 动力调整方法 大尺度环流 局地热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X-GDDP和CMIP5对青藏高原地区近地面气象场历史和未来模拟的评估与偏差校正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说 叶涛 +1 位作者 刘苇航 王爱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7-271,共15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使用基于中国地面台站的插值格点数据集(CN05.1),对国际气候耦合模式第5次比较计划(CMIP5)及其高分辨率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15个模式1966-2005年间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和平均风速在青藏高原区域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使用多领域间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的偏差校正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训练和验证,并对未来时期模式数据进行了校正。研究表明:(1)训练时期(1986-2005年),NEX-GDDP高估了日最高气温(1.04℃)和日最低气温(0.23℃),低估了日降水量(-0.11 mm),CMIP5低估了日平均风速(-0.11 m·s^(-1))。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存在较大偏差。(2)校正后,验证时期(1966-1985年)各变量逐日数据的相关系数提高(除气温外),均方根误差下降,平均偏差幅度减小。各变量的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偏差大幅减小。(3)对于未来时期(2006-2095年),校正过程保留了原有数据年/季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变化趋势,调整了各要素平均值/总量和极端值的基准值和空间分布特征,以更准确地衔接历史时期的规律,可为该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NEX-GDDP CMIP5 评估 偏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西南地区台站降雨资料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金洁 王爱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0,共11页
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 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的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对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和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的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的两个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的误差均明显降低。(4)对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的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的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空间插值 空间自相关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玥 王爱慧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2-344,共13页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一步对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干热少雨复合事件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局地耦合的热点与2022年夏季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率高值区基本吻合;2)春季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土壤偏干,且东南地区偏湿时,夏季出现干热少雨复合极端事件概率加大;3)春季土壤湿度通过调节局地蒸散和净辐射能量的分配影响夏季气候变率。本研究对改善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地区 复合极端事件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和植被生态及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一些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曾庆存 曾晓东 +3 位作者 王爱慧 Robert E.Dickinson Xubin Zeng Samuel S.P.Shen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9,共13页
综述近年来作者对单变量土壤水分演变模式和由作者提出的几种大气和植被生态及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模式 (给定植被冠层的三层相互作用模式、土壤和植被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的三变量模式和五变量模式 )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 ... 综述近年来作者对单变量土壤水分演变模式和由作者提出的几种大气和植被生态及土壤系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模式 (给定植被冠层的三层相互作用模式、土壤和植被生态水文相互作用的三变量模式和五变量模式 )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 ,鲜明和简洁地显示出这些模式能抓住这个复杂的系统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在给定的大气状态情况下 ,这个复杂系统具有鲜明的多时间尺度现象、对输入响应的频率“红移”现象、多平衡态和极限环、分叉、突变、自组织过程、再生现象、“沙漠化”和混沌现象 ,这些都在实际中得到验证。特别是作者提出的植被 (尤其是枯落物 )“遮蔽机制”的减弱可能是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在短期内就显效的主要原因 ,而在很长期间或气候变迁所导致的沙漠化过程中 ,则它和Charney提出的“反照率机制”可能同时起作用 ,建议作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加以验证。作者还提出了对响应特征时间尺度第一近似进行修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过程 大气 植被冠层 反照率 响应特征 多时间尺度 沙漠化 土壤系统 枯落物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丙橡胶可逆交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慧 刘姝慧 +2 位作者 何宗科 包卓 王爱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2-651,共10页
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的耐热氧老化和耐化学品性能,在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密封制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交联结构是赋予橡胶制品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但传统的硫化交联方法使乙丙橡胶不能进行反复加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计划的推进,对交联... 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的耐热氧老化和耐化学品性能,在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密封制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交联结构是赋予橡胶制品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但传统的硫化交联方法使乙丙橡胶不能进行反复加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计划的推进,对交联橡胶进行可回收化设计意义重大。综述了乙丙橡胶交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Diels-Alder反应构筑可回收化和功能化乙丙橡胶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可逆交联乙丙橡胶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丙橡胶 可逆交联 DIELS-ALDER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樟子松容器苗机械造林
19
作者 满都呼巴雅尔 姜卫东 +1 位作者 斯琴夫 王爱慧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2期140-140,共1页
章子松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我国北方地区均能生长良好的适应性很强的树种。现在分析介绍用樟子松容器苗工程造林中选择地块、造林密度、整地规格、机械植苗等技术要领和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止上提出个人的建议和经验。
关键词 樟子松 容器苗 机械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