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岩性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燕琨 王震 +2 位作者 梁爽 盛善波 臧真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KT-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随着勘探的深入,面临的难题是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从KT-Ⅱ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入手,还原当时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厘清储层的分布规律。KT-Ⅱ层由下至上可划分为SQ1...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KT-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随着勘探的深入,面临的难题是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从KT-Ⅱ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入手,还原当时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厘清储层的分布规律。KT-Ⅱ层由下至上可划分为SQ1、SQ2、SQ3三个三级层序,根据高频层序地震精细解释,分别采用地震层位拉平法、地层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恢复了SQ1—SQ3沉积前的古地貌。SQ1滩体主要围绕SQ1沉积前的坡折带进行沉积,局部沉积厚度较大;SQ2滩体主要分布于低势区与高势区之间的斜坡带,呈连片的趋势,越往高势区储层越发育;SQ3滩体主要沉积于两条走滑断层之间的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中—下石炭统 碳酸盐岩 古地貌恢复技术 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梁爽 王燕琨 +2 位作者 金树堂 王震 郑俊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8,194,共6页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碰撞、坳陷4个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储盖层、圈闭及其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认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构造作用影响,2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位置受当时盆地古构造形态的控制,主要沿盆地边缘、生物礁隆起附近分布,而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的优质储层是滨里海盆地最主要的储层。同时,构造作用也控制了盐下背斜、生物礁和盐上盐构造相关圈闭的发育,断层、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作用 油气藏 构造演化 滨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石油公司业务发展动向与策略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宁宁 王建君 +5 位作者 王青 刘明明 曹庆超 李谦 王燕琨 何媛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40,共9页
近年来全球疫情、地缘冲突与能源转型相互交织,油气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石油公司发展策略值得参考借鉴。文章梳理了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新形势下的动态特点,并着重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动向及战略,总结了主要石油公司发展动态:新形... 近年来全球疫情、地缘冲突与能源转型相互交织,油气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石油公司发展策略值得参考借鉴。文章梳理了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新形势下的动态特点,并着重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动向及战略,总结了主要石油公司发展动态:新形势下国际石油公司经营业绩超预期复苏,但传统上游业务投资水平仍然偏低,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国家石油公司开始重视低碳转型,同时积极推动本土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独立石油公司持续降低负债水平,整合核心资产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分析表明,国际石油公司上游逐步收缩全球业务布局,聚焦核心资产与核心领域;非常规业务受转型战略影响大,欧美石油公司出现分化;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多措并举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做大天然气价值链。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上游业务投资,积极获取海外优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新形势下强化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推动核心产区建设,加强油气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经济手段为公司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石油公司 能源转型 国家石油公司 天然气业务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苗钱友 王燕琨 +2 位作者 朱筱敏 于炳松 蒋俊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各岩性段进行分析对比和沉积古地理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成5个二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S1—SS5)和11个三级层序(依次为S1—S11)。在层序等时对比的基础上,...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各岩性段进行分析对比和沉积古地理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成5个二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S1—SS5)和11个三级层序(依次为S1—S11)。在层序等时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了各层序岩性组合在盆地中不同区带的发育状况、展布特点以及优质储集层可能的发育区。二级层序SS5和SS2高位体系域的一套白云岩储集层和一套滩体灰岩,分别与SS5顶部和SS3中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并形成重要的油气藏。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来看,区域构造位置相对高的部位有利于碳酸盐岩储集相带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石炭系 层序地层 储盖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东缘盐下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梁爽 吴亚东 +2 位作者 王燕琨 王震 盛善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132,共8页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重要的油气产地。盆地东缘受古隆起和乌拉尔造山运动双重影响,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通过分析油气成藏要素特点和成藏模式,提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盆地东缘油气成藏与乌拉尔洋俯冲—消减—关闭...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重要的油气产地。盆地东缘受古隆起和乌拉尔造山运动双重影响,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通过分析油气成藏要素特点和成藏模式,提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盆地东缘油气成藏与乌拉尔洋俯冲—消减—关闭的过程密切相关,这一过程产生的古裂谷、古隆起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古裂谷控制生烃中心,裂谷作用产生的断裂成为油气运移主通道;古隆起控制早期碳酸盐台地形成及其上优质储层发育,同时也是油气聚集的重要指向区;乌拉尔造山运动控制后期碳酸盐台地形成,乌拉尔造山带及其他海西期造山带使盆地演化为封闭海环境,形成全盆地分布的空谷阶盐岩优质盖层,碰撞造山过程产生的断裂形成断层相关圈闭、改善储层性能及导致油气二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东缘 乌拉尔 盐下 控制因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程函方程差分法层析成像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海兵 马在田 王燕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23-627,750,共5页
本文改进了Vidale(1988)提出的有限差分计算旅行时的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给出已知二维空间网格点上的初至旅行时,求出接收点至激发点之间的地震初至波射线路径,从而利用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实现任意二维介质速度分布情况下... 本文改进了Vidale(1988)提出的有限差分计算旅行时的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给出已知二维空间网格点上的初至旅行时,求出接收点至激发点之间的地震初至波射线路径,从而利用同时迭代重建技术(SIRT)实现任意二维介质速度分布情况下的弯曲射线法层析成像。理论模型计算表明,本方法是一种层析成像反演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函方程 层析成像 差分法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石油储量有效开发利用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正国 张宏洋 王燕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低品位石油储量 有效开发 低渗透油藏 经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Love型导波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谢海兵 马在田 王燕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研究了井间低速层Love型导波的振幅-深度曲线及传播特征。理论记录表明,在低速层内导波是能量的主要传播方式,且导波存在频散现象。模型研究认为,震源频率及源、检的空间位置变化是影响导波记录的重要因素。如果激发或接收位置... 本文研究了井间低速层Love型导波的振幅-深度曲线及传播特征。理论记录表明,在低速层内导波是能量的主要传播方式,且导波存在频散现象。模型研究认为,震源频率及源、检的空间位置变化是影响导波记录的重要因素。如果激发或接收位置选择合适,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振型的或各振型能量分配不同的导波记录,该技术是检测低速层油藏连续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型导波 振幅 深度曲线 地震波传播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地震导波速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海兵 马在田 王燕琨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3,共6页
本文研究了井间地震勘探中单界面和低速层导波的速度特征。理论分析说明,单界面可能会存在一种不均匀衰减但不频散的漏能振型波,而不存在Stoneley波。本文推导了低速层导波的频散关系。数值模型计算表明,低速层导波是频散的,其频散... 本文研究了井间地震勘探中单界面和低速层导波的速度特征。理论分析说明,单界面可能会存在一种不均匀衰减但不频散的漏能振型波,而不存在Stoneley波。本文推导了低速层导波的频散关系。数值模型计算表明,低速层导波是频散的,其频散关系和相速度大小是与地层速度结构、厚度密切相关的。在相同频率处,可能存在具有不同截频的多阶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导波速度 地震勘探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