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蛋白偶联受体磷酸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焕南 白波 陈京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16-420,共5页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是具有重要生理病理功能的跨膜受体蛋白。GPCR磷酸化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及β抑制蛋白(β-arrestin)密切...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是具有重要生理病理功能的跨膜受体蛋白。GPCR磷酸化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及β抑制蛋白(β-arrestin)密切相关。GPCR发生磷酸化可选择性的激活G蛋白依赖或G蛋白非依赖β-arresin信号转导通路,因而表现出偏向性受体/配体的特点。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及Duolink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了GPCR磷酸化的研究进程。本文简要综述了GRK、β-arrestin、PKC等对GPCR磷酸化的作用及GPCR发生磷酸化后对偏向性信号转导的影响,并探讨了目前研究GPCR磷酸化的最新技术,为进一步了解GPCR生理病理功能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磷酸化 信号转导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Duoli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胸部肉瘤切除穿支皮瓣重建胸壁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倪晓威 马林 +1 位作者 张晓璐 王焕南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28-29,共2页
对1例胸部肉瘤实施肉瘤切除的同时行穿支皮瓣重建胸壁。2周后皮瓣完全成活,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提出关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做好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皮瓣血液循环,加强营养支持,系统的康复指导是其护理重点。
关键词 胸部肉瘤 穿支皮瓣 胸壁重建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光动力治疗肺癌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杏春 王焕南 刘万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不能手术切除梗阻性肺癌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对6例患者内镜下PDT一周后再进行光动力照射。根据治疗后肿瘤缩小及护理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护士熟练操作与干预能提...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不能手术切除梗阻性肺癌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疗效观察。方法对6例患者内镜下PDT一周后再进行光动力照射。根据治疗后肿瘤缩小及护理干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护士熟练操作与干预能提高PDT的成功率,降低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减轻痛苦。结论 PDT能缩小肿瘤,解除梗阻,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治疗 肺癌 内镜 护理干预 支气管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焕南 孙一甲 张震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71-278,共8页
海绵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代谢过程,产生了许多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开发海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从近几年来研究者对海洋不同海绵属来源的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 海绵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代谢过程,产生了许多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显著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开发海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从近几年来研究者对海洋不同海绵属来源的生物碱类、萜类、大环内酯类等化合物进行综述,介绍了其化学结构和抗肿瘤活性,为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抗肿瘤活性 生物碱 萜类化合物 大环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照海域牡蛎共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焕南 赵艳 +3 位作者 王向月 杨莹 尹楠楠 张震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 对日照海域野生牡蛎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方法 从日照海域采集野生牡蛎,对其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PPH清除自由基法和Ellman法研究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 目的 对日照海域野生牡蛎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方法 从日照海域采集野生牡蛎,对其共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PPH清除自由基法和Ellman法研究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结果 从牡蛎中共分离得到17株共生真菌,分别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Y-1),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Y-2、Y-6、Y-9、Y-13),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Y-3、Y-7);篮状菌属Talaromyces radicus(Y-4),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Y-5),红曲霉Aspergillus ruber strain(Y-8、Y-11),芽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strain(Y-10、Y-17),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strain(Y-12),绳状篮状菌属Talaromyces funiculosus strain(Y-14),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Y-15),姬松茸,蘑菇科真菌Agaricaceae sp.(Y-16)。多数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h E活性作用,其中,Y-8和Y-11的代谢产物的活性较为显著,浓度为2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38. 79%和48. 27%,对ACh E活性抑制率分别达39. 20%和40. 98%。结合HPLC分析,发现生物活性好的菌株其次级代谢产物的丰富度也较高。结论本研究得到2株具有代谢产物丰富、生物活性显著的真菌,为后续具有抑制ACh E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先导化合物的分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共生真菌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ACh E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诱导突变牡蛎共生真菌的代谢产物
6
作者 梁梦迪 尹楠楠 +3 位作者 李藤藤 王月 张震 王焕南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诱变对海洋牡蛎共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二乙酯(DES)、紫外、微波等方法对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YS-4)进行诱导突变,采用Ellman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滤纸片法研究突变菌株代谢产物抑制AChE、抗氧化和抗... 目的探讨人工诱变对海洋牡蛎共生真菌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二乙酯(DES)、紫外、微波等方法对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YS-4)进行诱导突变,采用Ellman法、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滤纸片法研究突变菌株代谢产物抑制AChE、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结果通过人工诱变得到6株稳定遗传的菌株,分别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指状拟青霉(Paecilomyces dactylethromorphus)、糙刺篮状菌(Talaromyces sp.)和青霉菌(Penicillium sp.)。与野生菌株相比,突变菌株YB-1和YB-17的代谢产物更为丰富,且其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抑制AchE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5.86%、60.31%和41.72%、36.85%;YB-17、YB-23和YB-2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诱导突变得到了具有稳定遗传且代谢产物生物活性较好的菌株,为进一步充分挖掘结构丰富、活性良好的次级代谢产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诱导突变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