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的主音——《清风静响》之自由结构与逻辑基础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44-55,109,共13页
《清风静响》由D、E的复合构成作品的主音,同时也是作品的旋律核心,由它的叠置所构成的四音列和弦是最重要的和声结构,也是织体的主要组成元素,织体与旋律亦往往相互连接与替代。正是这种严密、统一的集合的组织关系,支撑了旋律的散化... 《清风静响》由D、E的复合构成作品的主音,同时也是作品的旋律核心,由它的叠置所构成的四音列和弦是最重要的和声结构,也是织体的主要组成元素,织体与旋律亦往往相互连接与替代。正是这种严密、统一的集合的组织关系,支撑了旋律的散化、色彩与情感的渲染、陈述结构的自由、功能逻辑的合成与反序,作曲家的创造性思维,也折射出历史与文化的智慧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音的复合 泼墨式渲染 集合的逻辑 起承转合 功能合成与反序 印象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音和声(一)——译自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6-42,共7页
[译者赘言]: 本译文是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中的第八章,前七章的标题分别是:一、总论.二、序列.三、序列的构成.四、序列的变形.五、旋律写作.六、二声部写作.七、多声部写作与序列用法.关于本书的大致内容,郑英烈先生在其编著的&... [译者赘言]: 本译文是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中的第八章,前七章的标题分别是:一、总论.二、序列.三、序列的构成.四、序列的变形.五、旋律写作.六、二声部写作.七、多声部写作与序列用法.关于本书的大致内容,郑英烈先生在其编著的<序列音乐写作基础>中已作了较详细介绍,但由于和声是十二音写作的重中之重,又由于本章的论述与分析是如此透彻与精辟,笔者还是认为有必要将其翻译过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 作曲 序列音乐 多声部 旋律 编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20,共12页
调式还原是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曲式结构逻辑,虽然它主要存在于奏鸣曲式中,但在再现、回旋、并列甚至多乐章的套曲结构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调式还原的结构力对于整部作品的统一、整合功能。而调式还原的基... 调式还原是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曲式结构逻辑,虽然它主要存在于奏鸣曲式中,但在再现、回旋、并列甚至多乐章的套曲结构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调式还原的结构力对于整部作品的统一、整合功能。而调式还原的基础则是主题变形。在巴托克的这六部作品中,调式还原+主题变形在套曲中大致有三种形态:渐进性的线性发展、对称性的轴性中心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复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曲 调式还原 主题变形 线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续)
4
作者 王桂升 姚盛昌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8年第1期16-21,共6页
四、非纯四、五度进行的终止式 终止式是体现调式风格,以至时代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彪西及以前的终止式,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传统大小调的四五度终止式,强调的是功能与力度以及主音的牢固统治地位,再就是调式化的三、二度终止,强调的是... 四、非纯四、五度进行的终止式 终止式是体现调式风格,以至时代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德彪西及以前的终止式,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传统大小调的四五度终止式,强调的是功能与力度以及主音的牢固统治地位,再就是调式化的三、二度终止,强调的是色彩以及主音的易交替住,在《大海》中,极少有传统的四、五度终止式,即使有,也都通过各种变化(主要是调式上的变化),使倾向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彪西 调性思维 《大海》 终止式 调式转换 调性布局 七和弦 属和弦 主音 教会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合璧 人乐合一——董立强为长笛、单簧管、中提琴而作的《合》之分析
5
作者 王桂升 《音乐创作》 2006年第2期82-87,共6页
本文从主题的构成、衍生和发展等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作品的结构过程,剖析了整部作品的曲式及调性布局特点,最后概括了贯穿作品的两条线索,即和声的高度紧张→高度协和,旋律的十二音化→五声化。
关键词 边缘曲式结构 调性布局 两条发展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音和声(二)——译自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
6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7-68,共12页
(接上期) 四、和声材料与分类 本章开始处就已指出:在十二音体系中可能的音组或"和弦"的数目超过4000,这仅指每个和弦所包含的不同的音数,如果再对每个和弦之内的各音进行排列,和弦的数目几近无穷.
关键词 和弦 和声 作曲 十二音体系 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托克《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对称和弦综合分析
7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3-13,52,共12页
本文以对称和弦的理论体系(从GeorgePerle和LeoTretler的三个和弦X、Y、Z发展而来)为基础,对巴托克的这首作品作了较为全面的纵向音高结构分析,揭示了其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的观念,同时也显示出纯五度与小二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 原始音程 对称和弦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与创新的交汇点——谈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的和声特色
8
作者 王桂升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文从巴托克《献给孩子们》对古典和声的继承、对民族和声的借鉴和对传统的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这部作品的和声风格特点及在巴托克创作中的地位。
关键词 传统 民族和现代 和弦结构 终止式 调式综合 巴托克线式和弦外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和声处理法》第二章“高级转调”的学习体会
9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62-66,共5页
对于具有一定和声基础而需进一步进行和声处理的人来说,《和声处理法》(柏西·勃克著)即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教材,本书从转词讲到旋律、低音、内声部的和声配置以及基础低音部(帕萨卡里亚)的写法,在每一部分中都贯穿着转词技巧、织... 对于具有一定和声基础而需进一步进行和声处理的人来说,《和声处理法》(柏西·勃克著)即是一本很好的参考教材,本书从转词讲到旋律、低音、内声部的和声配置以及基础低音部(帕萨卡里亚)的写法,在每一部分中都贯穿着转词技巧、织体写法、声部写法及音乐展开手法的训练与要求。本文仅从第二章“高级转词”中选取几道习题,并由此阐述个中要义。1、以下例为开端,经过G大调、e小调、F大调、bA大调.转回C大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 大调 声部 转调 小调 织体 旋律 写法 低音 阐述
全文增补中
殚精竭虑 中西津梁--杨儒怀先生去世二周年祭
10
作者 高佳佳 王桂升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9-32,共4页
杨儒怀先生(1925年8月--2012年5月)是我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分析学泰斗,他被誉为“教师的楷模、学者的榜样”,其一生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硕果累累。杨先生以宗教般的执着,将目前可见到的浩瀚的音乐篇章做了鞭辟入里... 杨儒怀先生(1925年8月--2012年5月)是我国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分析学泰斗,他被誉为“教师的楷模、学者的榜样”,其一生孜孜以求、殚精竭虑、硕果累累。杨先生以宗教般的执着,将目前可见到的浩瀚的音乐篇章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与研究,借其深厚的英文、德文、俄文功底,畅览欧美、前苏联的众多理论著述;得益于其宽阔的文学、哲学修养,以质量互变原理,创造性地建立起他的曲式学理论体系。杨先生的理论创建解答了不同的理论学说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家 去世 中西 质量互变原理 音乐分析 哲学修养 理论学说 理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象中的理性 理性中的诗意——德彪西前奏曲集《雪上足迹》结构思维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沼佩 王桂升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0-60,共11页
《雪上足迹》从游弋片段的旋律、模糊且非大小调的调式、色彩斑斓的和声、贯穿全曲的动机及边界不清且相互楔入的曲式五方面彰显作曲家印象派风格的理性思维;从心中的雪景和诗里的世界两个维度可以感喟到作曲家充满印象和诗意的创作世界。
关键词 片段化的旋律贯穿的动机 模糊的和声与曲式 印象与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敬阿连斯基--阿连斯基《固定低音》与其学生两首前奏曲之比较
12
作者 丁佳倩 王桂升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9-24,共6页
阿连斯基在1884年写下《固定低音》(op.5 no.5),随后他的学生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相继于1892年、1894年写下相似度极高的同名钢琴小品《#c小调钢琴前奏曲》。三首作品出自同门,创作时间接近,之间的共性大于个性,尤其是固定低音之... 阿连斯基在1884年写下《固定低音》(op.5 no.5),随后他的学生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相继于1892年、1894年写下相似度极高的同名钢琴小品《#c小调钢琴前奏曲》。三首作品出自同门,创作时间接近,之间的共性大于个性,尤其是固定低音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密,并且《固定低音》中引申的六度音域始终贯穿于三首作品中。不仅如此,两首前奏曲更是从曲式结构、调性、织体结构、主题发展、变和弦的使用、典型的俄罗斯民族乐派和声方面体现了一脉相承与别有深情。在主和弦的弱化、反功能的下二度和弦进行与解决方面又体现了两位学生的推陈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连斯基 斯克里亚宾 拉赫玛尼诺夫 固定低音 前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键合图建模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岗 程天聪 王桂昇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6,共7页
为保证桥机安全可靠工作,桥机振动问题是大型起重设备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传统所采用的是单一能域建模方法。鉴于此,针对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利用键合图分块建模的特点,分别建立小车运动系统和简支梁承重结构对应的键合图... 为保证桥机安全可靠工作,桥机振动问题是大型起重设备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传统所采用的是单一能域建模方法。鉴于此,针对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利用键合图分块建模的特点,分别建立小车运动系统和简支梁承重结构对应的键合图模型。根据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功率守恒,组合完成耦合系统的键合图模型,借此建立耦合系统的状态方程。针对小车运行加速-匀速-减速的实际工况,根据状态方程计算系统的耦合频率,采用状态空间迭代解法求解主梁跨中动力响应。分析吊重与小车质量比、绳长和吊重摆动对系统耦合频率和主梁跨中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键合图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复杂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小车-吊重-桥机主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不仅与小车运行的速度、加速度有关,而且与吊重与小车质量比、绳长和吊重摆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键合图 状态空间迭代解法 桥式起重机 耦合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音乐调式发展史概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桂升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9-32,共4页
关键词 综合调式 欧洲音乐 教会调式 十二音序列 发展史 德彪西 有限移位模式 巴托克 勋伯格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桂升 姚盛昌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7年第2期51-55,共5页
《大海》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最大型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表现出典型的印象派风格。印象派风格的形成与和声有着密切关系。和弦结构多样化,平行音程(特别是平等五度),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各种教会调式,人工调式的运用... 《大海》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最大型的一部管弦乐作品,表现出典型的印象派风格。印象派风格的形成与和声有着密切关系。和弦结构多样化,平行音程(特别是平等五度),平行和弦的大量运用,各种教会调式,人工调式的运用等,都与德彪西追求色彩与强调直觉的美学思想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彪西 自创人工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
16
作者 王桂升 姚盛昌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7年第3期45-48,共4页
(2)同音列调式综合 主要表现在旋律上,形成调式主音游移——泛调性,留待后述。 (3)四声音列 例4:
关键词 全音阶 德彪西 调性思维 《大海》 三全音 调式色彩 主音 音列 声调 音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德彪西《大海》的调性思维特点(续)
17
作者 王桂升 姚盛昌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7年第4期59-63,共5页
二、新的调性思维所引起的协和标准的变化 在古典大、小调体系中,只有大、小三和弦被认为是协和的,其它的增减三和弦以及各种高叠和弦被认为是不协和的,但在《大海》中,由于各种调式特别是人工调式的使用,由于主音控制领域的扩展和调性... 二、新的调性思维所引起的协和标准的变化 在古典大、小调体系中,只有大、小三和弦被认为是协和的,其它的增减三和弦以及各种高叠和弦被认为是不协和的,但在《大海》中,由于各种调式特别是人工调式的使用,由于主音控制领域的扩展和调性的动荡模糊,更由于不协和和弦的解放,以及时代风格的变化,使得协和和弦的标准有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协和和弦 调性思维 德彪西 《大海》 教会调式 全音阶 九和弦 主音 增三和弦 旋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