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著书不为稻粱谋——谈考据学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智汪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4-147,共4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据学不能给以恰当的评价,并加以歧视,这妨害了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就必须从整理、研读儒家经典着手。考据学者诠释儒家原典目的是为了掌握儒家的真谛,进...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据学不能给以恰当的评价,并加以歧视,这妨害了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就必须从整理、研读儒家经典着手。考据学者诠释儒家原典目的是为了掌握儒家的真谛,进而以此为出发点使儒家精神能融入时代,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各种问题提出解释和解救的方案。这既是考据的自然发展及其生命力所在,也是儒学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号据学 乾嘉考据学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刑政:理的政治内涵与人性的现实选择——日本学者荻生徂徕的儒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智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最终有赖于人对自我本性的体认。在中国哲学上,人性的本体径以"天理"二字标出,"理"成为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在日本哲学史上,荻生徂徕和其他学者不同,他将理学之"理"纳入世俗生活之中... 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最终有赖于人对自我本性的体认。在中国哲学上,人性的本体径以"天理"二字标出,"理"成为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在日本哲学史上,荻生徂徕和其他学者不同,他将理学之"理"纳入世俗生活之中,并将"理"分为公、私两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理"的政治内涵。在人性实现途径上,与理学主张"尽心知天"的方式不同,徂徕认为现实的人性就是体认先王制订的"礼乐刑政",反对靠人伦教化,主张用完备的礼乐制度来转变社会风尚,这种对人性内容的解构,为人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荻生徂徕对"理"与"性"的思考反映了日本文化的某些固有的特质,展现了日本社会普遍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公与私 道德与政治 政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文化视野中的“中国”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智汪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46,共5页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国"一词本身就含有地理区域、民族类别及文化体系等多重涵义,日本学者正是从这种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国"一词的内涵。这种解读既可以让我们审视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又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本在...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国"一词本身就含有地理区域、民族类别及文化体系等多重涵义,日本学者正是从这种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国"一词的内涵。这种解读既可以让我们审视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又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时,自身也一直在追求与中国相对等的文化地位。日本对传入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接受,并且在汲收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加以"过滤",将其本土化,这无疑反映了中日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华夷之辨 文化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儒学对先王之道的解读
4
作者 王智汪 余同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5-150,287,共6页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朱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荻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朱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荻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大的治理天下的方略,从而导致了理学斯文扫地,促进了日本近代人文主义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朱子学 礼乐刑政 先王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欲之辨到以人为本
5
作者 王智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71,共4页
理欲之辨是维持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观念之一,在古代它被"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本主义所取代,造成理欲之间的对立。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人欲"得到肯定,满足此欲的"天... 理欲之辨是维持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观念之一,在古代它被"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本主义所取代,造成理欲之间的对立。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人欲"得到肯定,满足此欲的"天理"也获得了新生,欲和理由对立走向统一。由于理欲观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它影响着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国家政治,所以非常有必要从传统的理欲观这一新角度上来探讨人本主义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人欲 扬弃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考据学与清人的精神家园
6
作者 王智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0,共4页
考据学是清代儒学的生长点,因为在清文化专制政策下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只能从整理儒家经典着手。考据不是目的,但在当时文字狱的社会环境下,手段成为目的。考据学者正是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矫正了宋明理... 考据学是清代儒学的生长点,因为在清文化专制政策下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只能从整理儒家经典着手。考据不是目的,但在当时文字狱的社会环境下,手段成为目的。考据学者正是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矫正了宋明理学的弊端,从而挽救了儒学。如果说汉人的精神家园是经学、隋唐是佛学、宋明是理学,那么清人的精神家园就是考据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理学 道问学 清代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佛教密宗从印、藏传入云南时间无从考
7
作者 王智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5-99,共5页
佛教密宗(阿叱力教)对云南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对其何时传入云南学术界有诸多说法,要科学地解决这一难题,只有从当时云南与印度及西藏两者之间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察,可知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并非一次所能完成,其在少数民族... 佛教密宗(阿叱力教)对云南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对其何时传入云南学术界有诸多说法,要科学地解决这一难题,只有从当时云南与印度及西藏两者之间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察,可知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并非一次所能完成,其在少数民族中之普及,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从传播到普及,应有多次方能完成。故其准确的时间在目前应是不可考。文章认为,虽然其入滇时间不可考,但它们都分别代表着中国和印度两大古代文明在云南的交流和融汇,这一点比什么都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密宗 阿叱力 南诏 吐蕃 天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