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资源中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晓蓉 齐沛沛 +3 位作者 王新全 王萌 张善英 章程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桑资源主要包括桑叶、桑椹和桑白皮等,深入挖掘桑资源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对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桑资源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热点如生物碱、多糖、多酚、黄酮等,并对其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食品原料及添加剂... 桑资源主要包括桑叶、桑椹和桑白皮等,深入挖掘桑资源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对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桑资源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热点如生物碱、多糖、多酚、黄酮等,并对其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食品原料及添加剂、家畜饲料等领域的相关应用进行了介绍。本综述旨在对桑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及产品研发提供借鉴与参考,助力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资源 生物活性成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果蔬中1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2
作者 范晓民 王娇 +7 位作者 刘之炜 刘真真 王新全 狄珊珊 赵慧宇 汪志威 顾成波 齐沛沛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237-1243,共7页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器,建立了同时测定果蔬中1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方法。以葡萄为代表基质,样品使用QuEChERS法进行预处理,选用1%乙酸乙腈溶液为提取液,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为盐析试剂。对吸附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器,建立了同时测定果蔬中1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方法。以葡萄为代表基质,样品使用QuEChERS法进行预处理,选用1%乙酸乙腈溶液为提取液,无水硫酸镁和氯化钠为盐析试剂。对吸附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优化,选取50 mg C18和150 mg MgSO_(4)对提取液进行净化。最终样品以Inertsil ODS-32μm(75 mm×2.1 mm)柱为色谱分析柱,0.5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系统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在6种果蔬中,除氯苯胺灵和2,3,5-三碘苯甲酸外,其余1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0.5~20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当添加浓度为10、50、200μg·L^(-1)时,各分析物在空白果蔬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3%~105.0%,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9.3%,方法定量限为10μg·kg^(-1)。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同时满足多种水果和蔬菜中15种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植物生长调节剂 果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异氰尿酸钠、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杨梅贮藏保鲜中的消解动态及安全评价
3
作者 高萨 史冉冉 +7 位作者 滕玲 王炜涛 杜雨婷 罗婷 杨桂玲 王新全 丁伟 王豆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2期97-105,共9页
目的 评估二氯异氰尿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DCCNa)、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常温和冷藏贮... 目的 评估二氯异氰尿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DCCNa)、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其膳食摄入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常温和冷藏贮藏条件下杨梅中DCCNa、咪鲜胺及其代谢物2,4,6-三氯苯酚的残留动态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结果 DCCNa、咪鲜胺浸果的浓度与残留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即浸果浓度越高,初始残留量越高。两种农药在杨梅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DCCNa在常温与冷藏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0.5~0.9 d和0.8~1.1 d,而咪鲜胺分别为1.1~1.3 d和1.5~2.1 d,且咪鲜胺的代谢物2,4,6-三氯苯酚的含量在贮藏期间呈现增加趋势。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用质量浓度为15mg/L、60mg/L的DCCNa和45 mg/L、180 mg/L的咪鲜胺溶液分别浸泡杨梅保鲜,最高残留水平下杨梅中两种农药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市售杨梅中DCCNa和咪鲜胺的残留水平低于实验处理组最终残留量,且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小于100%,处于可控范围内。结论 本研究通过阐明DCCNa、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杨梅贮藏保鲜过程中的降解规律,为杀菌保鲜剂的科学规范使用和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异氰尿酸钠 咪鲜胺 2 4 6-三氯苯酚 杨梅 贮藏 保鲜 消解动态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路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国际化办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新全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国际化发展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安阳师范学院国际化办学为例,探讨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国际化发展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安阳师范学院国际化办学为例,探讨国际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 地方高校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淡水养殖环境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被引量:3
5
作者 楚瀚 王新全 +3 位作者 齐沛沛 王扬 吴振 汪志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0,488,共8页
建立了养殖水、植物、沉积物和鲫鱼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养殖水经0.45µm玻璃纤维膜过滤,用氨水调至pH 8.0后通过反相固相萃取柱(HLB)净化;植物和沉积物经盐析提取后,通... 建立了养殖水、植物、沉积物和鲫鱼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养殖水经0.45µm玻璃纤维膜过滤,用氨水调至pH 8.0后通过反相固相萃取柱(HLB)净化;植物和沉积物经盐析提取后,通过QuEChERS方法净化上样;鲫鱼样品经盐析提取后,通过固相萃取柱(Prime HLB)净化上样。采用Luna C_(18)柱(100 mm×2.1 mm,1.6µm)进行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地西泮及其3种代谢物在0.1~10µ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4种目标物在养殖水体中的检出限为1.0~1.2 ng/L,定量下限为5.0~6.0 ng/L;在植物、沉积物和鲫鱼中的检出限为0.03~0.10µg/kg,定量下限为0.10~0.25µ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地西泮及其代谢物的回收率为83.4%~10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2%~9.4%。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养殖水、沉积物、植物和鲫鱼样品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的检测,能为地西泮污染追查提供检测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养殖环境 植物 鲫鱼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芹菜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连续施用后消散、积累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黄艳萍 王新全 +4 位作者 堵紫妍 楚瀚 樊华 韩吉昌 汪志威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4-611,共8页
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设施芹菜生产中常用的杀蚜虫剂,揭示其消解和积累特征对于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优化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通过田间残留试验,对2种杀虫剂在... 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设施芹菜生产中常用的杀蚜虫剂,揭示其消解和积累特征对于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优化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通过田间残留试验,对2种杀虫剂在3种连续施药方式(组合I: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交替II: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III: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下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种连续施药方式下,均在第2次施药(定植后22 d)后原始沉积量最高,首次施药后原始沉积量最低,而芹菜叶面积指数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根据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获得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5~3.63 d和2.33~3.11 d。连续3次施药达到安全间隔期(PHI)(7 d)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组合I中的残留量仅在首次施药后低于MRL (噻虫嗪:1 mg/kg;高效氯氟氰菊酯:0.5 mg/kg);而交替II中2种农药残留量在3次施药后均低于MRL;交替III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在第3次施药后超过了MRL。鉴于噻虫嗪施药后可代谢为噻虫胺,本研究亦对噻虫胺残留量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在施药后3~5 d达到最大值,但在达到安全间隔期后,噻虫胺的残留量均未超过其MRL (0.04mg/kg),表明由噻虫嗪代谢导致噻虫胺残留超标的风险较低。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本次于浙江绍兴进行的田间规范残留试验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组合和交替连续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7 d后,所采集的芹菜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对风险商的贡献率(0.11%~3.76%)低于100%,其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研究表明,相较于组合施药,交替用药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农药残留,而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施用表现出最低的残留水平和膳食摄入风险贡献率,是相对最佳的施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高效氯氟氰菊酯 噻虫胺 设施农业 芹菜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鱼中13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小琦 刘真真 +4 位作者 王美玉 谷晨舒 王新全 刘连亮 齐沛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0-748,共9页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水体中,鱼类等水产品的摄入可能是人类接触PFASs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建立鱼类产品中PFASs的高效、准确分析技术。本研究以磁性纳米材料为净化吸附剂,基于QuEChERS方法,建立了鱼类产品中13...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水体中,鱼类等水产品的摄入可能是人类接触PFASs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建立鱼类产品中PFASs的高效、准确分析技术。本研究以磁性纳米材料为净化吸附剂,基于QuEChERS方法,建立了鱼类产品中13种PFAS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方法。实验分别考察了萃取溶剂类型、净化吸附剂(Fe_( 3)O_( 4)-TiO_( 2)和N-丙基乙二胺(PSA))用量对PFASs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采用Luna Omega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6μm)进行分离,利用电喷雾电离(ESI)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内标法定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3种PFASs在0.01~50μ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3,检出限为0.001~0.023μg/L,定量限为0.003~0.078μ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0.5、10、100μg/kg)下,13种PFASs的加标回收率为78.1%~118%,日内精密度为0.2%~11.1%,日间精密度为0.8%~8.7%。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所有鱼样品中均有PFASs检出,分别为全氟辛酸、全氟辛基磺酸、全氟十一烷酸、全氟十二烷酸和全氟十三烷酸,各自的检出总含量为0.327~1.728μg/kg。本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且灵敏度高,适用于鱼类产品中PFASs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吸附剂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Al-TCPP MOF纳米片对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葛梦圆 刘真真 +4 位作者 狄伟轩 王娇 王新全 丁伟 齐沛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89,共10页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最终通过环境介质传递进入水体,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以六水合氯化铝和四(4-羧基苯基)卟啉(tetra(4-carboxyphenyl)porphyrin,TCPP)为功能单体制备三维Al-TCPP金属有机框架(metal...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最终通过环境介质传递进入水体,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以六水合氯化铝和四(4-羧基苯基)卟啉(tetra(4-carboxyphenyl)porphyrin,TCPP)为功能单体制备三维Al-TCPP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纳米片,并以Al-TCPP纳米片为吸附剂,构建了水体中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高效吸附去除方法。探究了Al-TCPP纳米片用量、吸附时间和pH值等对其吸附三唑类杀菌剂吸附能力的影响,并获得最佳吸附去除条件;选取3种典型杀菌剂,研究了Al-TCPP纳米片对目标物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吸附行为机制。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且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该反应进行。采用本方法吸附不同环境水体中的三唑类杀菌剂,结果表明:Al-TCPP纳米片对不同环境水体中的16种三唑类杀菌剂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综上所述,Al-TCPP纳米片对三唑类杀菌剂的吸附去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环境水体中三唑类杀菌剂残留去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CPP MOF纳米片 三唑类杀菌剂 吸附去除 环境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果及其代谢物氧乐果在不同生育期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新全 王祥云 +5 位作者 马莹 杨桂玲 汪志威 齐沛沛 刘之炜 王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3-527,共5页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成熟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_(18)分散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乐果和氧乐果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乐果和氧乐果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1%~17%。距苗期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乐果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各处理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最高为0.043 mg/kg;但其代谢物氧乐果残留量在施药后14 d,仅540 g/hm^2的处理低于其MRL值0.02 mg/kg,施药后18 d仍有检出,最高为0.013 mg/kg。于结荚期2次和3次施药条件下,豇豆中乐果的残留量分别于施药后3 d和5 d即低于其MRL值(0.5 mg/kg);而其代谢产生的氧乐果在施药后10 d仅540 g/hm^2处理在豇豆中的残留量低于其MRL值。表明乐果使用后的残留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氧乐果。因此,建议豇豆结荚期不宜施用乐果,对其在苗期施用也应严格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果 代谢物 氧乐果 豇豆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唑醇对映体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拆分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新全 王雪松 +3 位作者 王祥云 徐浩 章虎 李振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8,共6页
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条件下,利用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CDMPC-CSP)对三唑醇4个对映异构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不同流动相组成和柱温对三唑醇对映体的色谱保留及分离的影响。同时,利用热力学... 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条件下,利用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CDMPC-CSP)对三唑醇4个对映异构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不同流动相组成和柱温对三唑醇对映体的色谱保留及分离的影响。同时,利用热力学方法对三唑醇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以甲醇-水(70∶3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15℃,或在以乙腈-水(30∶7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45℃的条件下,三唑醇对映体可以得到较好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对映体拆分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排水系统电机启动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新全 孙振松 杨万庆 《煤矿机电》 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
分析了千米深井排水系统启动方式的技术状况,选择了固态软启动方式,经井下运行,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关键词 排水系统 电气冲击 软启动 变频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中毒死蜱高残留几率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吴长兴 王新全 +4 位作者 赵学平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彦华 王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 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中添加240 mg/L增效剂杰效利后,芹菜的着药率增加7.2%,小白菜基本无变化。茎叶涂抹法和根部浇灌法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易被芹菜和小白菜茎叶和根吸收。用950 mg/L的毒死蜱药液涂抹于局部叶片后0.5 d,芹菜和小白菜未涂药部位毒死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9和4.23 mg/kg;用480 mg/L的毒死蜱药液浇根处理后2 d,芹菜和小白菜地上植株上半部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6和0.22 mg/kg。研究表明,毒死蜱在芹菜中的着药量与吸收量比小白菜更高,在分类时应将芹菜与农药残留规律更相近的蔬菜归为一类,以确保在同类其他蔬菜上登记的农药用量、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限量适用于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小白菜 毒死蜱 残留规律 安全间隔期 残留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农药残留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以GB 23200.8-2016测定草莓中4种农药残留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汪志威 周思齐 +5 位作者 李非里 齐沛沛 王祥云 狄珊珊 徐浩 王新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自2018年《CNAS-GL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颁布后,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强。本研究依据GB 23200.8-201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内标定量法,对... 自2018年《CNAS-GL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颁布后,不确定度计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强。本研究依据GB 23200.8-201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内标定量法,对草莓中丙溴磷、亚胺硫磷、五氯硝基苯和氯氟氰菊酯的残留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详细评定,共涉及标准品纯度、储备液配制、工作液配制、称样量和前处理过程5个B类评定分量,以及标准溶液峰面积、样品溶液峰面积和添加回收率3个A类评定分量。结果显示:在0.08 mg/kg添加水平下,丙溴磷、亚胺硫磷、五氯硝基苯和氯氟氰菊酯的测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依次为3.55%、3.22%、2.20%和3.66%,样品溶液峰面积和添加回收率2个A类不确定度分量对4种农药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高,其中丙溴磷、亚胺硫磷和氯氟氰菊酯均超过60%,五氯硝基苯超过31%。本研究中4种农药在草莓样品中的测量结果在95%的置信限(k=2)内可表示为:丙溴磷,0.085±0.006 mg/kg;亚胺硫磷,0.084±0.005 mg/kg;五氯硝基苯,0.079±0.003 mg/kg;氯氟氰菊酯,0.082±0.006 mg/kg。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待测物在最大残留限量附近的残留值判定可能存在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检测 不确定度 草莓 三角形分布 矩形分布 试剂膨胀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珉 胡秀卿 +5 位作者 赵华 朱亚红 徐浩 平立凤 王新全 李振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d,甲胺磷为2.712.8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d,甲胺磷为4.510.7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甲胺磷 甲胺磷 作物 土壤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电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新全 许诚东 李大虎 《山东煤炭科技》 2004年第B06期36-36,共1页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节电降耗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开展节电会战,以深挖节电潜力做为降本提效的关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节电技术 煤矿生产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无烟燃烧锅炉的应用
16
作者 王新全 陈起家 李大虎 《煤矿机电》 2005年第6期61-62,共2页
本文介绍煤无烟燃烧锅炉的应用情况。该锅炉不仅可节省用煤量,而且可节约环保资金。
关键词 锅炉 无烟燃烧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种农药制剂和一种叶面肥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苍涛 汪志威 +5 位作者 王新全 王祥云 吴声敢 吴长兴 陈丽萍 赵学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1,共5页
建立了一种针对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隐性添加23种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农药制剂和叶面肥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静置后取上清液,加入乙酰胆碱酯酶溶液和显色剂,摇匀后反应5 min,加入底物后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 建立了一种针对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隐性添加23种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农药制剂和叶面肥用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静置后取上清液,加入乙酰胆碱酯酶溶液和显色剂,摇匀后反应5 min,加入底物后通过农药残留速测仪在波长412 nm处测定0~3 min的吸光度变化值。此外,对氧乐果、甲拌磷和甲基对硫磷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检出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在0.03~4.4 mg/L之间,当在9种农药制剂和1种叶面肥中的添加水平略低于检出限时,其抑制率均〈50%(为0~26%),当添加水平接近或略高于检出限时,其抑制率均〉50%(为56%~100%)。本方法可用于定性判断农药制剂中是否添加了上述隐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制剂 叶面肥 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 隐性成分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纳米材料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猕猴桃中多农药残留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真真 齐沛沛 +3 位作者 王新全 陈文学 吴莉宇 王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2-772,共11页
建立了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样品中多农药残留的快速前处理方法,并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联用,构建了猕猴桃中52种农药及8种相关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方法。选择可有效去除猕猴桃基质中主要干扰源的磁性纳米材料———N... 建立了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样品中多农药残留的快速前处理方法,并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联用,构建了猕猴桃中52种农药及8种相关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方法。选择可有效去除猕猴桃基质中主要干扰源的磁性纳米材料———N-丙基乙二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Fe3O4-PSA)和商品化 C18吸附剂共同作为净化吸附剂,深入探讨了净化吸附剂用量对农药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在2~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6.0%~121%,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3.8%。与以非磁性材料为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相比,该方法处理等量样品时可节约样品前处理时间,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丙基乙二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农药残留 猕猴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叶菜类蔬菜中16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莉 王新全 +5 位作者 徐浩 王祥云 刘芯成 刘之炜 刘秋菊 章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8-1401,共4页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6种叶菜类蔬菜中16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用乙腈提取叶菜样品中农药,过滤后的提取液与固体氢化钠充分混匀,分取部分澄清液,在减压条件下蒸至近干,再经吹氮至干,残渣溶于乙腈-甲苯(3+1)混合液3mL中,经Envi-car...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6种叶菜类蔬菜中16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用乙腈提取叶菜样品中农药,过滤后的提取液与固体氢化钠充分混匀,分取部分澄清液,在减压条件下蒸至近干,再经吹氮至干,残渣溶于乙腈-甲苯(3+1)混合液3mL中,经Envi-carb-NH2柱进行纯化。收集淋出液,先后在40℃减压蒸发及吹氮将溶液蒸干,用甲醇溶解残渣,甲醇-水(1+1)混合溶液定容为5mL进行分析。分别在加入基质和不加基质的条件下制作标准工作曲线,据所得数据及两者的斜率比对测定中的基质效应作出评估。结果表明:试样溶液经Envi-carb-NH2柱纯化后,在16种农药中有12种农药测定中的基体效应得到消除,可直接用不加基质的标准工作曲线进行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叶菜类蔬菜 基质效应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乙虫腈对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初步风险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苍涛 章虎 +6 位作者 王新全 吴长兴 陈列忠 王祥云 徐明飞 蔡磊明 赵学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0,共6页
乙虫腈作为氟虫腈的替代药剂已在我国登记并推广使用,但其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食下毒叶法和滤纸法测定了乙虫腈外消旋体及两个对映单体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家蚕Bombyx mori和蚯蚓Eise... 乙虫腈作为氟虫腈的替代药剂已在我国登记并推广使用,但其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食下毒叶法和滤纸法测定了乙虫腈外消旋体及两个对映单体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家蚕Bombyx mori和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乙虫腈外消旋体及其S-(+)-乙虫腈和R-(-)-乙虫腈单体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LD_(50)值分别为0.018 7、0.018 1和0.018 8μg/bee,对家蚕的96 h-LC50值分别为66.9、63.7和70.3 mg/L,对蚯蚓的48 h-LR_(50)值分别为511、488和547μg/cm^2。研究表明,乙虫腈对意大利蜜蜂具有高风险性,对家蚕为中等毒性,对蚯蚓毒性较低,田间施用时应防止药剂漂移至周围桑园对桑叶造成污染,并应避免在作物花期施药。此外,由于乙虫腈对供试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故无法通过对映单体的应用来降低其对蜜蜂、家蚕和蚯蚓的毒性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虫腈 对映体 蜜蜂 家蚕 蚯蚓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