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调包装对奶皮子保鲜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王新亮 胡健 +2 位作者 邓雅文 张璐 云雪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2-248,共7页
为解决奶皮子冷藏贮藏期短的等问题,该文通过在PA/PE(polyamide/polyethylene)复合袋中充入不同比例的CO_(2)和N_(2),对奶皮子进行气调包装,并4℃冷藏,以达到延长奶皮子货架期的目的。通过对贮藏期间奶皮子的感官评定、挥发性物质的变... 为解决奶皮子冷藏贮藏期短的等问题,该文通过在PA/PE(polyamide/polyethylene)复合袋中充入不同比例的CO_(2)和N_(2),对奶皮子进行气调包装,并4℃冷藏,以达到延长奶皮子货架期的目的。通过对贮藏期间奶皮子的感官评定、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颜色变化、微生物的生长以及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最终确定了50%N_(2)+50%CO_(2)为最佳气调比例,该处理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奶皮子中的风味物质,减弱了奶皮子中脂肪酸的氧化分解,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将奶皮子的货架期延长至25 d,为奶皮子的小包装产品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皮子 气调包装 保鲜 风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的吸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新亮 狄勤丰 +2 位作者 张任良 顾春元 王掌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 采用纳米颗粒吸附法可以在岩心表面构建具有微纳米结构的强/超疏水表面,进而在该表面产生水流滑移,从而达到降低水流阻力及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目的。研究分析影响纳米颗粒在岩心表面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可以指导纳米降压增注材料的开发和矿场试验。通过制作纳米颗粒吸附岩心片,测试岩心片表面接触角的大小来分析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吸附时间、试验温度和pH值等对纳米颗粒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关井时间和试验温度都存在使纳米颗粒吸附表面的接触角达到最大的最佳值。碱性环境对纳米颗粒吸附的影响较大,而酸性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疏水表面 影响因素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新亮 李小瑞 +2 位作者 王磊 马国艳 罗灿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1-554,共4页
利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wxl-2)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一区稠油进行驱油.研究了wxl-2溶液的油水瞬时界面张力、表面张力、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wxl-2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6 g/L时,油水瞬时界面... 利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wxl-2)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一区稠油进行驱油.研究了wxl-2溶液的油水瞬时界面张力、表面张力、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wxl-2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6 g/L时,油水瞬时界面张力均可降至10-4 mN/m数量级,超低油水瞬时界面张力有利于提高稠油采收率.wxl-2溶液的表面张力低,热稳定性良好,且对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wxl-2溶液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损失量低于行业标准.wxl-2溶液被岩心吸附5 d后,或在80 ℃下放置30 d后,油水瞬时界面张力仍可降至10-4 mN/m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表面活性剂 驱油剂 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行程直流电磁铁电磁力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新亮 张洪信 +2 位作者 赵清海 王东 姜晓天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8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了满足设备在不同位移下对电磁力的需求,本文以某一型号长行程直流电磁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电磁铁各组成部分三维模型,借助麦克斯韦方程组相关理论,结合约束条件与初始条件,搭建电磁铁三维数学模型。同时,进行电磁铁静态磁场仿真分析... 为了满足设备在不同位移下对电磁力的需求,本文以某一型号长行程直流电磁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电磁铁各组成部分三维模型,借助麦克斯韦方程组相关理论,结合约束条件与初始条件,搭建电磁铁三维数学模型。同时,进行电磁铁静态磁场仿真分析,获取电磁力、磁感应强度、磁力线分布特性,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铁心位移越小,径向气隙越小,产生漏磁越小,获得的电磁力越大,铁心在靠近底面端面时,力位移特性较好;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能有效获取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分布特征,实现电磁场磁场可视化效果,所搭建仿真模型具备可行性。该研究为长行程电磁铁电磁力分析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磁铁 磁场特性 仿真分析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氮、磷、钾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新亮 徐颖 +1 位作者 相昆 张美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45-148,共4页
核桃产业已成为山东山区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施肥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核桃不同发育期氮、磷、钾含量变化以及其对核桃树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建模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新亮 张洪信 +3 位作者 赵清海 尹怀仙 张铁柱 宋翠萍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7年第1期83-87,98,共6页
针对传统电动汽车采用单一电池组作为储能系统导致动力电池组发生过充、过放和过热等问题,本文基于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工作特性,提出了两组动力电池交替放电为车辆提供能量。分别搭建两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结合动力电池运行基本参数,在M... 针对传统电动汽车采用单一电池组作为储能系统导致动力电池组发生过充、过放和过热等问题,本文基于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工作特性,提出了两组动力电池交替放电为车辆提供能量。分别搭建两组动力电池仿真模型,结合动力电池运行基本参数,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基于逻辑门限值方法的动力电池充放电切换控制策略;在Advisor中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将两组动力电池的模型以及充放电切换控制策略模块嵌入到顶层模型中,结合工况对整车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动力电池仿真模型所建立的动力电池充放电切换控制策略可行,可以满足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对功率的需求。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负载隔离 动力电池 控制策略 充放电切换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游记视角下古镇周庄旅游者消费偏好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新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88-7190,7192,共4页
以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通过古镇旅游者特征,旅游时间分布,旅游动机多样性,旅游饮食、交通、住宿、购物内容及偏好,旅游评价和旅游满意度,分析古镇旅游者消费新动向。
关键词 网络游记 周庄 旅游者 消费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两种固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新亮 郑民庆 +1 位作者 侯之启 陈铭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4期10-1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分别应用横穿钉/膨胀钉固定股骨/胫骨隧道与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Bioscrew)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33例采用Rigidfix与Intrafix固定腘绳... 目的对比研究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分别应用横穿钉/膨胀钉固定股骨/胫骨隧道与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Bioscrew)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33例采用Rigidfix与Intrafix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B组35例采用Bioscrew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按照同样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结果两组随访12~23个月,以术后12个月为参照点,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无主动伸直障碍,A组2例、B组3例患者出现隐神经损伤症状。术后Lysholm评分A组为(93.7±0.8)分,B组为(90.1±3.6)分,两组间手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及Intrafix固定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固定牢固愈合可靠,与Bioscrew的临床效果相当,并发症少,避免了肌腱切割、偏心固定、螺钉断裂等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新亮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4期128-129,共2页
目的 :探讨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减压组和手术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我院对减压组患者使用脊髓减压法进行治疗,对... 目的 :探讨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减压组和手术组,每组各有45例患者。我院对减压组患者使用脊髓减压法进行治疗,对手术组患者使用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手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术后卧床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减压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缩短患者卧床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并能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修剪整形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新亮 《现代农业》 1997年第1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枸杞 修剪 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寒地区香菇栽培技术
11
作者 王新亮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5,共2页
文章阐述了干燥寒冷的河套地区香菇栽培中季节选择、制种、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及出菇管理等一整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干寒地区 香菇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纳米颗粒在油层微孔道中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3 位作者 沈琛 王掌洪 施利毅 王新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89,共6页
基于对疏水纳米颗粒在储集层微孔道系统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作用对象间的微观作用能数学模型,计算了疏水纳米颗粒和水分子所受的微观作用能量级,进而阐述了两者的竞争吸附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纳米颗粒受到的综合作用为指向孔壁的引... 基于对疏水纳米颗粒在储集层微孔道系统中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作用对象间的微观作用能数学模型,计算了疏水纳米颗粒和水分子所受的微观作用能量级,进而阐述了两者的竞争吸附机制。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纳米颗粒受到的综合作用为指向孔壁的引力作用,总作用能量级约10-18~10-17J,是水分子与孔壁的作用能量级的103倍左右,在竞争吸附中占绝对优势,这使得疏水纳米颗粒可以突破孔壁表面的水化层并与孔壁产生牢固吸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检测了疏水纳米颗粒在岩心孔壁的吸附状况。结果显示,经纳米液处理过的岩样表面具有大量纳米颗粒组成的微结构,说明纳米颗粒确实突破了水化层并在岩心孔壁形成了吸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机制 降压增注 疏水纳米颗粒 SIO2 作用能 SEM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在储层微流道中的减阻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顾春元 狄勤丰 +2 位作者 施利毅 王新亮 张任良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0,15,共6页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 用SNP1-1、SNP2-2和SNP2-4三种疏水纳米材料分别与柴油配制成3种油基纳米液,用SNP2-2分别与ND3和ND4配制成2种水基纳米液,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试了这5种纳米液的减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3种油基纳米液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42%、49%和24%,2种水基纳米液分别使岩心水相渗透率提高了17.5%和75%,5种纳米液都具有减阻效果,但不同纳米液的效果差异明显,这说明增注液不具有唯一性,但纳米粒径、修饰剂和分散剂对减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测试了SNP2-2油基纳米液处理岩心的耐冲刷能力,岩心经180倍孔隙体积(PV)水的驱替,仍具有一定的效果,说明纳米边界层流道壁面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现场采用SNP2-2和ND4配制的纳米液进行了三口井的增注试验,注水压力最大降幅12.5MPa。研究结果与实验前的设想相符,较好地说明了纳米减阻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纳米材料 减阻机理 吸附 耐冲刷能力 岩心流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吸附微管道水流特性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狄勤丰 余祖斌 +2 位作者 顾春元 吴非 王新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纳米颗粒吸附可以显著降低微管道的水流阻力。针对纳米颗粒吸附毛细管流动试验特征,引入速度滑移边界条件,采用Lattice Boltzmann(LB)模型分别模拟了纳米颗粒吸附前后的毛细管流动状态。结果表明,柴油处理前,毛细管内的去离子水流动规... 纳米颗粒吸附可以显著降低微管道的水流阻力。针对纳米颗粒吸附毛细管流动试验特征,引入速度滑移边界条件,采用Lattice Boltzmann(LB)模型分别模拟了纳米颗粒吸附前后的毛细管流动状态。结果表明,柴油处理前,毛细管内的去离子水流动规律满足N-S方程;纳米颗粒吸附后,毛细管道壁面的润湿性发生改变,边界上产生了滑移速度,纳米颗粒吸附产生的理论滑移长度达到85 nm。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理论数据吻合较好,表明LB方法数值模拟具有相当精确的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滑移速度 毛细管 LATTICE Boltzman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CD147的表达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薛峰 杜大勇 +5 位作者 李运田 李雪杰 赖晓辉 柳杨 王新亮 李沫言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CD147表达水平、外周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浓度水平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液氮损伤+高脂饲...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CD147表达水平、外周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浓度水平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液氮损伤+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硬化模型)、药物干预组(造模后予以瑞舒伐他汀干预),分别测定兔外周血清MMP-2、MMP-9的浓度水平,15周后对兔颈总动脉血管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斑块内CD147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CD14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15周末,模型组外周血清MMP-2、MMP-9浓度水平、斑块内CD14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病理显示模型组颈动脉内可见大量的不稳定斑块,模型组的6只兔中4只出现明显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而空白对照组的6只兔血管内膜光滑。药物干预组外周血清MMP-2、MMP-9浓度水平,斑块内CD14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病理显示药物干预组颈动脉可见稳定斑块,未见斑块破裂。结论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CD147的表达增多,外周血清MMP-2、MMP-9的浓度水平明显升高;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CD147表达及抑制MMP-2、MMP-9的浓度水平,从而发挥其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瑞舒伐他汀 CD147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套式配流系统内部流场空化现象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延君 张洪信 +2 位作者 赵清海 王新亮 程前昌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7年第4期72-75,共4页
针对转套式配流系统工作时流场内部局部压力降低,产生低压区以及出现低于绝对零压的现象,本文利用空化模型模拟流体的压力分布,并分析了空化对系统的影响。同时,对空化产生的机理与模型进行分析,根据转套式配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建立流体模... 针对转套式配流系统工作时流场内部局部压力降低,产生低压区以及出现低于绝对零压的现象,本文利用空化模型模拟流体的压力分布,并分析了空化对系统的影响。同时,对空化产生的机理与模型进行分析,根据转套式配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建立流体模型,根据仿真要求对配流系统流体域进行参数设置,并在仿真过程加入空化模型,设置流体饱和蒸汽压。仿真结果表明,配流系统工作过程中在高压区向低压区的过渡位置出现了空化现象,气泡被带入低压区,对配流系统元件的气蚀现象不明显,但会降低容积效率,说明空化对配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容积效率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套式配流系统 空化现象 空化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星 张高嫄 王新亮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5,共5页
近年来,城市在面对诸多"城市病"并谋求新发展的形势下,市政配套管线作为保障性建设显得愈发重要,综合管廊也因此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结合综合管廊规划中常见的重点问题,从规划编制思路、综合管廊布局、入廊... 近年来,城市在面对诸多"城市病"并谋求新发展的形势下,市政配套管线作为保障性建设显得愈发重要,综合管廊也因此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结合综合管廊规划中常见的重点问题,从规划编制思路、综合管廊布局、入廊管线、管廊三维控制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方面展开探讨,并以天津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与论述,希望通过对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重点问题的分析与实例研究,为其他地区科学合理地编制管廊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规划布局 入廊管线 管廊三维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任良 狄勤丰 +2 位作者 王新亮 丁伟朋 龚玮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8,共9页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 对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本质及Shan-Chen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应用实例角度对基于Shan-Chen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有效性、适应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Shan-Chen模型易于耦合微观条件下占主导作用的微观力,拓宽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微流动模拟方面的应用.同时,Shan-Chen模型在润湿性边界条件表征方面的优势,使得这种方法在微结构表面的滑移效应模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动 Shan-Chen模型 格子BOLTZMANN方法 表面润湿性 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地面分注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文民 刘科伟 +3 位作者 杨柏阳 王新亮 李兵泉 张顺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7,96,共3页
针对聚合物油套分注井普遍存在注入过程中粘度损失大、驱油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聚合物地面分注工艺技术。在注水配水间用总阀门控制全井的总流量,用聚合物地面控制器通过调节内管的长短来控制高渗层的流量和压力,低渗层则不通过控制直... 针对聚合物油套分注井普遍存在注入过程中粘度损失大、驱油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聚合物地面分注工艺技术。在注水配水间用总阀门控制全井的总流量,用聚合物地面控制器通过调节内管的长短来控制高渗层的流量和压力,低渗层则不通过控制直接注入,以此达到2层均能实现计划配注的目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使用该工艺后,聚合物的剪切率显著降低,粘度损失率由使用前的30%左右降低到10%左右,将投捞测试工期由以前的2 d左右降低到0.5 d,注聚管柱的有效期延长12个月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分注 聚合物控制器 剪切率 投捞调配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的快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狄勤丰 丁伟朋 +3 位作者 王新亮 张任良 顾春元 龚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 针对目前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评价周期长、成本高的不足,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评价方法及总结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机制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岩心吸附片电镜扫描和接触角测试为手段的纳米颗粒吸附法减阻技术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基于纳米边界层水流滑移减阻机制,应用岩心等径毛管组模型和Tolstoi提出的滑移长度与接触角的关系,从理论上简要阐述该方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有效缩短评价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快速评价方法的内在机制为纳米颗粒在岩心微通道壁面吸附使表面的接触角超过120°,产生较显著的滑移效应,从而达到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减阻 电镜扫描测试 接触角 快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